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2.
<正>自然、社会、生活是幼儿学习最丰富、最生动的来源,苏霍姆林斯基视大自然为“活的思想的发源地,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陈鹤琴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理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应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让他们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神奇与美妙的感觉。大自然赋予人们诸多美好的感受与体验,是幼儿探访“春天的南京城”最好的课堂。南京人爱梅、植梅与赏梅自六朝至今不衰,  相似文献   

4.
<正>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通过社会之美,大自然之美和文学艺术之美,使人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培养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为儿童服务并为儿童所喜爱的文学。它向儿童展示的是广阔充实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多采的自然知识,儿童们从中得到的是生活的真谛。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5.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课程改革的杰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重温陈老的课程思想,对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一、“大自然、大社会”的课程内容与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主张“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但这种有系统的东西应当以什么为中心呢?这当然要根据儿童的环境。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环境;一种是社会的环境。自然的环境就是各种动植…  相似文献   

6.
当下,亟须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乡村儿童人文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其生命的健康成长和精彩发展。乡村与大自然亲近,乡村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美育资源。基于乡村生态资源,行知小学开发了一系列生态美育的课程,聘请并培养了高素质的生态美育师资队伍,形成了同时服务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以生态审美为重要内容、以生态体验为主要路径的生态美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其“活教育”的思想引领下,结合童话故事《小兔乖乖》,我们开展了园本特色童话主题课程《小兔乖乖》。这个主题的开展与实施可以说为我们实践“活教育”、发掘“活教材”展开了一条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4O年代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主张;“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孩向它请教,向它探讨。”父母有意识地领宝宝观察大自然,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开阔他们的视野,坯可以使孩子身心愉悦。 如今,孩子们被锁在钢筋水泥结构中,与电玩、电脑、书本为伍,阳先、沙土、鸟鸣、柳笛…离孩子们越来越远! 来吧,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那里有最天然的乐土,最自然的大乐园,孩子们会因此而变得健康活泼、自然大方。 从本期起我们将不定期推出”亲亲大自然”栏目,欢迎大家踊跃来稿——用最亲切、最通俗的语言给宝宝讲述大自然中神奇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它的提出有美学学科、社会运动、理性认知等多方面的背景.生态美育的目的是培养“生态审美人”,其具体目标包括观念、情感、态度、境界、责任、价值、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其实施领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学校的生态美育形式主要有独立设课、渗透结合、户外课程教学、生态主题活动等;家庭生态美育的途径主要是提倡绿色生活和消费;社会生态美育可以采用媒介宣传、艺术熏陶、实践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志愿行动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0.
美育现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小学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蒙教育,培养儿童发现美、创造美的初步能力。这里,我仅税在对大自然观察与描写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谈一点初步的体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孩子们步入大自然,常会对大自然的奇观异景自然地发出赞叹,说明他们是爱美的,而且是能发现美的。但是由于年  相似文献   

11.
林云芝 《福建教育》2022,(16):34-35
<正>生态美育,是用生态美学的观念教育大众,使人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生态。它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的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提升人的生态审美素养,以塑造“生态人”,从而提升人生境界、追求人类诗意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学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承担未来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是生态美育最直接的对象。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价值的载体,学前教育课程承载着学前教育价值实现的重任。幼儿园生态美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秋风吹过,树叶似蝴蝶般飞舞,美不胜收。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会兴奋地奔跑着追逐飘舞的树叶,对落叶充满了好奇。  相似文献   

13.
活教育的倡导者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知识宝库,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幼儿园应当加强幼儿的自然教育,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邯郸市第一幼儿园在课题引领下,以"农场"为活教材,创新实践"活教育"课程理念.幼儿园以农场作为幼儿的自然基地,以"农场活动"为依托,不断开拓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意,也增强了幼儿关注自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的情感和能力,让师生共同回归大自然、回归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4.
活教育的倡导者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知识宝库,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幼儿园应当加强幼儿的自然教育,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邯郸市第一幼儿园在课题引领下,以"农场"为活教材,创新实践"活教育"课程理念.幼儿园以农场作为幼儿的自然基地,以"农场活动"为依托,不断开拓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意,也增强了幼儿关注自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的情感和能力,让师生共同回归大自然、回归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5.
园本课程的建构应以适宜性和自然化为基本原则,日光幼儿园积极实践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推行“让儿童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成长”这一园本课程核心理念,充分利用鼓浪屿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资源,放开视野,挖掘活动的潜在功能,进一步拓展课程领域,在开展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案,自然地呈现出了自己的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16.
给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布置些作业,让他们了解上小学后有作业,要独立、按时完成,这对于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布置的作业必须是“活作业”而非“死作业”。陈鹤琴先生曾讲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的“活作业”也应...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他的“思维课”把大自然作为活教材和大课堂,通过童话、对话、游戏和创作等手段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让儿童在探索和发现中形成自己生动的丰富的思想,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思想者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必要的经验、素养和才能。他的“思维课”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把儿童培养成一个小小的“思想者”或“哲学家”。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在读陶行知先生的书籍,读到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理论时,有振聋发聩之感。这“六大解放”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和“解放”相对的是“压抑”,回忆孩童时代,深感认同:这“六大解放”背后的“压抑”的确是许多儿童痛苦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要提高民族的素质,最根本的基础在幼儿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指出幼儿教育“要中国化和科学化”,幼儿园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手脑并用”“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学,所选用的教材是以儿童的生活,心理为根据的,是合乎儿童心理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杨凡 《云南教育》2023,(Z1):48-50
<正>陈鹤琴主张“活的教育、活的题材,要到田间去,到自然界去,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的教材,是知识的源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得幼儿“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