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文章并不像其他文言文那样难懂,大部分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学生都能掌握。难点在全文的背诵和单个知识点的掌握。  相似文献   

2.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文章并不像其他文言文那样难懂,大部分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学生都能掌握。难点在全文的背诵和单个知识点的掌握。  相似文献   

3.
齐威王察官     
齐威王是战国时齐国的国君,他任命了能干的邹忌为他的相国。邹忌不仅经常规劝齐威王(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  相似文献   

4.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纳谏》)课后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里有这样的话:“在这篇课文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强盛起来。这种政治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往往生动明白,易于打动读者。写作时可注意学习这  相似文献   

5.
邓光明 《湖南教育》2004,(12):42-42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现代科技发达,良药的外表都裹上了一层糖衣,那么忠言是否也可以不逆耳?要是能顺耳,岂不更好。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大家所熟悉的。齐威王之所以能接受邹忌的劝谏,与邹忌委婉含蓄的说话方式大有关系。班主任不妨加以借鉴,让批评更顺耳.更利于学生的行。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后人加的.邹忌,是齐国的大夫.齐王,这里是指齐威王,据《史记·六国表》,当于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公元前三五○年在位;据《竹书纪年》,当于公元前三五七年至公元前三二○年在位.讽,即讽谕,规劝,就是用暗示或者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说明道理,使别人接受.谏,下级劝上级称谏.纳谏,就是君王接受巨下的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法结构是兼语式,其中“齐王”是兼语,如果分成两句话讲的话,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8.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  相似文献   

9.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谋篇布局上,处处采用了“三层”结构技法,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形象生动,从而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一、三问。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以为可以与美男子徐公比“美”,于是,他问妻,问妾,问客,接连三问,人物丰富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窥视到了邹忌自得与疑虑的复杂心理。二、三答。妻、妾、客三人的答语,有对比的性质。三种回答,意思基本一样,但一经比较,三人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二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因为文章对那些阁房琐事再三赘述,才有了邹忌进谏的由头,才使齐威王从谏如流。邹忌讽谏成功,彰显了文章“讽谏”的特点,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也成就了邹忌善于进谏和齐威王从谏如流的历史美谈。  相似文献   

11.
尚立霞 《甘肃教育》2004,(11):23-23
战国时邹忌很会劝谏,他现身说法使齐威王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时过境迁,到了唐朝,也有一位同邹忌一样敢谏、善谏的大臣,他就是魏征。魏征不仅披肝沥胆、直言不讳,而且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谏太宗十思疏》(下称《十思疏》),就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此疏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文章开篇并没有  相似文献   

12.
一、理清思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因为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文意,才能品味语言,探究结构,把握文旨,鉴赏技巧.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就要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预习和质疑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妻、妾、客对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各持什么态度?邹忌从中悟出什么道理?2.邹忌在进谏时说:“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的“此”指的是什么?3.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结果如何?妻、妾、客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而邹忌通过窥镜自视认为不如徐公,从中悟出他们是或私、或畏、或有求于自己,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往往被蒙蔽;由私事比国事,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所以邹忌讽谏齐威王要纳谏除蔽;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之后,齐  相似文献   

13.
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人,无不为邹忌高超的语言技巧所折服。邹忌语言极富鼓动性,堪称齐之国嘴。邹忌的一番话,使齐王心悦诚服,纳谏除蔽,进而使齐国走上了内政修明的道路。那么,邹忌到底用什么办法使齐王甘心纳谏除蔽的呢?“自读提示”(高中语文一册)说:“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  相似文献   

14.
这世界需要你。 因为你的存在,齐威王不战而屈人之兵,终于“战胜于朝廷”,创造了一段历史佳话。如君不信.请阅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15.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齐桓晋文之事》两文设喻巧妙,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一、取譬精巧《邹》文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用邹忌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强盛起来。取譬精巧,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16.
讽谏国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不容易的事总也要有人去做。齐威王昏庸听不进忠言,使齐国许多大臣忧心如焚。但是由于他们的讽谏方法不妥,威王不能接纳。故使局面颇为难堪。邹忌身为丞相,对威王的昏庸、固执之惰性将对齐国造成的危害比别的大臣更清楚,因此他比别人更焦虑。但是,他比别的大臣头脑清醒。认识到对威王的劝谏是十分必要的,让威王反省自己的过失也是刻不容缓的。可是,威王好大喜功、爱听顺耳话的特性,又不允许他直言忠谏。因此。群臣纷纷谏言失败很久,邹忌也没有贸然向威王讽谏什么。等到他突然从自己对镜窥貌的事件中得到启发后,他才貌似悠闲地去讽谏威王。与其他人的讽谏方法不同,邹忌的讽谏首先跟威王讲了一个自己的私生活故事,使威王听来颇感有味。易于集中思想。当威王心理上解除了反讽谏的防线后,邹忌再循序渐进地将话题引上事先预设的轨道上,等到威王发觉邹忌谈说私情的用意时,邹忌的讽谏已完成了。自然这时威王也无法排除已注入脑海中的邹忌讽谏之言了,思而虑之,他不能不接受邹忌的谏言。  相似文献   

17.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的名篇。标题可作如下题解:邹忌,美人也;讽,美言也;齐王纳谏,美政也。全文以邹忌问美开篇,继以入朝美言进谏,最后使齐国战胜于朝庭美政收尾。一个"美"字贯穿全文,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18.
《邹忌讽齐王讷谏》,是先秦散文中别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战国策》风格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邹忌设喻比美、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听取臣下意见、在治理国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象地阐明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在教学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没有一般地叙述  相似文献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齐国谋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选文情节生动,语言精炼,细致地刻划了一个精细、聪明、勇敢的谋巨形象。全文不到三百五十字,主要是通过记事,说明纳谏才能强国的道理,叙事委婉生动,说理浅近易懂而富于说服力,能给人深刻的启示,确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重点是在邹忌的“讽谏”和齐王的“纳谏”上,而难点应放在邹  相似文献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为《战国策·齐策》中一篇由己及人,以小喻大。因事悟理,纳谏除蔽的优秀历史散文。其魅力之大,使人百读而不厌;生命力之强,虽历千载而不衰。斯文短小精悍,论事缜密,炼句若诗,笔触细腻,篇章逻辑性强,于无华的文字上“流美”,在和颜悦色中“服人”。 文章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属直陈其事一类。“讽”字,乃微言婉词劝谏之意。换言之,即运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即)接受。谏,指臣子、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