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翟福生 《寻根》2007,(4):47-49
孙中山先生在《五权宪法》一文中曾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  相似文献   

2.
瞿明刚 《寻根》2004,(1):59-65
题壁诗是题诗的一种。题诗是印刷媒介流行之前原始媒介与语言媒介的结晶,无论从毛笔书法的形式美还是诗词的诗意内蕴美上讲,题壁都是一种审美性、娱乐性传播。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人们之间的交往一般是用官阶职位作称呼,而不能用姓和名或平等地称呼。因为用官阶职位作称呼,可以随时随地表明一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以此来确定人们之间的尊卑关系,以免无意中出现无礼或犯上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魏华 《滇中文化》2006,(3):27-28
我国古代“六礼”浅述;封建时代的定亲习俗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皇室和贵族家庭的妇女,在婴儿出生后并不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婴孩,而是雇请奶妈喂养.妇女只有在生育之后才会产生乳汁,要作奶妈就必须依赖当时的生理状况.奶妈现象牵涉到妇女的职业营生、社会流动、对母职角色的认定以及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在受雇的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文军 《寻根》2007,(6):39-43
息讼是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屡被提及且极富特色的一个方面。孔老夫子的一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千百年来被中国司法官员奉为圭臬,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化心理及社会现实原因,司法官员们以息讼为能,惟息讼是求。在接到诉讼后首先考虑如何息、事宁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7.
古代登高习俗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军 《寻根》2000,(5):13-15
提及登高,人们往往将它与重阳联系起来,登高之俗似乎成为重阳节的附庸。其实。登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挽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功龙 《寻根》2001,(4):100-103
挽歌,就是哀悼死的歌。古代人们在送丧时由执绋挽丧车的人所唱,又称为丧歌。  相似文献   

9.
王永宽 《寻根》2004,(6):81-84
中国文化起源较早,邮递的起源与发展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当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通讯联络已由原来的邮政传递扩展为电话、电报、传真、手机、电子邮件、数码信息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古代的官员到一方任职,人生地不熟,面对着队伍庞大、精通各种关节、操持当地政务的六房书吏和四班衙役,必须打点起十二分精神认真负责对付。弄不好,一旦长官的举措妨碍了这帮人的财路,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长官设个套,挖个坑。  相似文献   

11.
刘燕 《寻根》2008,(5):107-107
我国古代有“赐姓”制度,就是皇帝通过圣旨(或诏书)的方式,郑重地将某个姓氏赏赐给某个臣下。“赐姓”作为一种至上的精神奖励,在加强封建王朝的君臣凝聚力方面起的作用有时远远大过物质赏赐。皇帝赐姓多是因为臣下政绩昭著,  相似文献   

12.
古代剽窃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家骅 《寻根》2009,(3):26-31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剽窃丑闻不绝如缕,屡见报端,其中有无名博士,也有知名教授,人数之多前所未有。闲来读史,发现我国古代剽窃的故事亦复不少,但剽窃者的胆量、手法似乎皆逊于今人。稍加钩稽,适可见剽窃一事始于何时,今昔对比,亦可知道德风尚之变迁。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以古鉴今,或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3.
章开沅 《寻根》2007,(4):56-64
我从小到大,籍贯都是跟随着父亲填写为浙江吴兴(今湖州)。根据《吴兴荻溪章氏家乘》四修本及其续编,我家世居荻港(原属菱湖镇,今归南浔区  相似文献   

14.
漫话葫芦器     
金鉴 《寻根》2011,(1):43-49
葫芦又称瓠、匏、壶,是一年生的缠绕草本植物。它外形美观,是人们喜爱的器物。葫芦又与福、禄谐音,因此得到人们的喜爱。葫芦不仅嫩时可食,老后可用,而且可以作为装饰物,供人欣赏、把玩。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器物能为人们所用,  相似文献   

15.
评剧漫谈     
王春斌  胡振华 《寻根》2007,(3):136-141
评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是由流行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滦南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从冀东民间演唱“莲花落”衍变发展为“评剧”(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经过了“莲花落”、“拆出戏”、“平腔梆子戏”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漫谈鼓吹     
洪卫中 《寻根》2007,(6):56-57
鼓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乐,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几个种类。首先是作为短箫铙歌的鼓吹,其起源于先秦,主要是用在与军事相关的活动方面。东汉蔡邕在《礼乐志》上叙述汉代的音乐种类时就说,短箫铙歌是军乐,相传是在黄帝的时候一个叫岐伯的人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赏月话中秋     
倪宝诚 《寻根》2010,(5):60-66
<正>崇拜月神的由来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澈如水。中国人每到这一天的夜晚,都要全家团聚赏月,品尝月饼、秋果,共享天伦之乐,所以,中秋节在中国民俗节日中又称"团圆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两天的夜晚,月亮分外光明、圆满。民谚更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为此,不知有多少诗人为之动情而诗兴大发。如唐代诗人李白脍炙  相似文献   

18.
汉字云游     
詹克明 《寻根》2006,(6):95-101
阳台荫蔽处,放平躺椅。仰望蓝天白云,思絮亦如云絮,自在悬浮,舒张通透,每根脑神经元的突触联结都处于松弛状态。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人民大会堂有一幅落地屏风铁画<迎客松>,产地是安徽芜湖.1964年,我国文学大师郭沫若在视察安徽省芜湖市工艺美术厂时为该厂生产的芜湖铁画题词:"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1980年秋,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路经芜湖参观铁画后,挥毫题词:"精神万古,气节千古."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