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盛行的“标准化”的强大冲击。确实.多元解读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进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说,多元解读体现的是语文教学最为本质的一面,是语文特性和人文要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许多教师把对话理论、接受理论引入阅读教学之中,多元解读成为时髦的词语,但对多元解读的过分追捧也导致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隐忧和误区。许多教师由否定作品的一元解读转而走向对文本的无限衍义,当学生阅读朱自清《背影》时,什么也没发现,就发现了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条,竞然也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其实,个性化理解,并不是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的,文本作为阅读的对象,它具肯特定的指向性,我们必须以符合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元解凑”这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转变了旧有的观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可是教学实践中,由于理念上理解的偏颇,对多元解读的过分推崇,导致部分教师对文本“多元解读”产生误解,漠视文本,用热闹的课堂讨论形式替代潜心的“读文悟道”;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5.
"多元解读""意义建构"是目前文化和教育研究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热门词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①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在解读作品的策略上,发生了由过去按照教参的"定论"强制灌输的"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它表明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的认识越来越走向科学和全面.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基于这种深广和多元,教师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总是力求既深又透,恨不得把学生能产生的各种多元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语文教学,考虑共性过多,重视个性不够,统一的目标、同一的学法、划一的评价。像一道道紧箍咒,磨光了学生个性的棱角。湮没了学生灵性的光亮。“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拓展中学生思维的放飞,文本解读超越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多元理念投射在语文课堂的一抹阳光。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对“多元解读”理解的偏颇,不少教师在实践中陷入误区:偏离目标,一味拓展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对于同一件文学作品,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对于同一件文学作品,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就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本试图就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4.
语文教学需要由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转变到倡导在师、生、文本多维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推行课改以来,我们可喜地看到,新课堂较之以往显得开放,课堂不再单调枯燥.“群言堂”取代了“一言堂”,对课文的理解和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有的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求,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朱海鹰 《考试周刊》2010,(31):62-63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面对学生充满个性色彩的多元化解滇,我们该如何为其导航呢?  相似文献   

16.
17.
“多元解读”是目前教学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实施过程中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真实,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批文人情”.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的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出于对以往强制性的一元解读的反叛.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及其呈现出的意义.任由学生别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至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  相似文献   

18.
朱小军 《现代语文》2007,8(4):34-35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文新课改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最后完成有赖于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批评,或者说有赖于学生的接受。由于语文阅读教学所依赖的文本常常是“形象大于思想”,  相似文献   

19.
多元解读是现阶段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阅读教学理念。与受阅读成规和意识形态制约,思想封闭、思维狭隘、只重视政治意义的一元解读相比,多元解读能使学生的阅读思想开放、阅读思维活跃、阅读效果提高,是一种值得推行的阅读教学理念。但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20.
“文本多元解读”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热点问题。随着这一理念的倡导和推行,语文阅读教学吹起了一阵清新之风。与此同时,“文本多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的混乱现象。一开始学生觉得轻松自由了,甚至可以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了,似乎进入到了“自由王国”。而最后是学无所得.肚子空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