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中,英语的词类转换现象在不断增加,而名词转化为动词又是现代英语转类法构词中最活跃的一种。所谓名词动化,就是通过词类转换法,不需要另外再加词尾就直接把一个词从名词转换成动词,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功能,成为一个新的动词。这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因为各种语言一般都是先有名词而后产生其他词类的。英语发展到今天,它已逐步从一种综合性语言转变成  相似文献   

2.
名词转化为动词使用是现代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据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0年在英国开斯特大学所作演讲的统计材料,二战以来英语中出现的新词中,有10.5%是通过转类法完成的。这种转化不仅是现代英语一种重要的构词手段,而且有着简洁生动、清新活泼的修辞功能。其特点是:人们把名词不加任何形态变化.当作动词用,使之获得动词的句法特征,并衍生出相应的动作意义:本文将探讨英语名词动化的修辞功能及其汉译。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并例举了英语中人体部位名词动化这一奇特的表现手法指出它是利用人体部位所处方所具功能及其衍生意义来表情达意状物传神的。  相似文献   

4.
名词动化问题,在一些有关古汉语语法的文章中,几乎是老生常谈;然而具体到某个动化名词的分析,则往往看法分歧。原因何在呢?我以为还是对名词动化的形式的辨析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名词动化条件的商榷(一)名词用“而”连接时,是否都活用为动词?不少人认为,名词若用“而”字连接,便活用为动词了,理由是“而”字只能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这种提法把问题绝对化了,因而是不可取的。有人则认为,“而”所连接的成分,如果一边是动词,另一边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便活用为  相似文献   

6.
名词动化是古汉语中极为常见而又较为复杂的语法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次数一般也比较多,但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仍常常难以识别和理解。试看下列句:(1)(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壁于赵。《史记·廉蔺列传》(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例(1)中“衣褐”的“衣”字语用为动词,解释为“穿”的意思,学生一般比较熟悉;而对例(2)中的“端章甫”,则理解起来就有困难.“端”是礼服,“章甫”是礼帽,原来都是名词,动化后,本应是“穿”、“戴”的意思,但实际上,穿戴的对象又是动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上2000多种活语言当中,英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世界人民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英语词汇非常丰富,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收词52万条,百科全书(国际版)估计英语词汇量超过了100万,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地增加新词。英语词汇之所以如此丰富,除了从其他语言引进或借入外,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根据英语中一个现有的词根或词  相似文献   

8.
现代英语词语的仿它现象及其修辞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上2000多种活语言当中,英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世界人民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英语词汇非常丰富,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收词52万条,百科全书(国际版)估计英语词汇量超过了100万,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地增加新词。英语词汇之所以如此丰富,除了从其他语言引进或借入外,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根据英语中一个现有的词根或词  相似文献   

9.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正式语体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的非标记形式。名词化结构的中心词往往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或转化而来,意义抽象,因而在理解和翻译时不宜把握。本文从英语历史发展、人类认知心理、思维方式及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四个方面分析名词化现象的成因,并根据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详细阐释名词化的表现形式,最后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名词化现象的汉译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语法隐喻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而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途径,名词化来源于语法隐喻过程中的级转移和结构构型转移。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名词化现象的认知理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认为名词化现象是人类认知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结果,名词化现象生成的认知基础在于名词的本身固有的认知语义特征,是"事件域"内部视角的变化以及主观认知客观世界时表达突显目的的结果,除此之外,名词化是经济原则优选于象似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杜玉生 《培训与研究》2009,26(1):120-124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正式语体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的非标记形式。名词化结构的中心词往往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或转化而来,意义抽象,因而在理解和翻译时不宜把握。本文从英语历史发展、人类认知心理、思维方式及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四个方面分析名词化现象的成因,并根据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详细阐释名词化的表现形式,最后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名词化现象的汉译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词类转换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英语人体部位名词转换为动词这一语言现象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给人以清新脱俗、赏心悦目之感,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同时,它能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明了、经济洗练,充分反映出语言发展由繁冗走向简洁这一基本趋势;另外,它还能激发联想,使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相似文献   

13.
英语动物名词常用作比喻义。其用作比喻义后,表达简洁精炼,寓意深刻。运用在动物习语中的修辞能使动物名词的比喻义更加形象有趣,也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名词化语汇在新闻英语中使用频繁,此类语汇能隐性地表达意识形态,同时保持语篇结构的大信息量及预设性,使新闻报道具有客观、直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举例论述了英语辞格Understatement的体现手段,并就其运用方式和特点,分析了它在英语篇章中的修辞功能,指出Understatement对事物描述的谈化处理具有强调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举例论述了英语辞格Understatement的体现手段,并就其运用方式和特点,分析了它在英语篇章中的修辞功能,指出Understatement对事物描述的谈化处理具有强调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7.
探讨英语各种变异修辞格,如移就、通感、矛盾修饰法、一语双叙、轭式搭配、隐喻、夸张、仿拟、反语、似非而是的隽语等。认为这些变异修辞格虽然违反了逻辑语义规范,但在特殊的语境中却产生了新奇的修辞效果,不仅使语言表达新颖别致、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幽默风趣,而且丰富和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活力,使人们的表达更加凝练并富有哲理。  相似文献   

18.
19.
名词动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名词转化为动词。它在古汉语中用得比较普遍,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的教与学上,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除了最常见的用作动词的名词之外,其余的,如果课文中没有注明,有的人就难以识别。因此,如何识别名词用作动词,就成为文言文教学和学习中值得重视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徐慧 《语文知识》2013,(3):127-128
名词动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名词直接用作动词,具有动词的特性,表示与该动词有关的活动特点、性质特性的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名词动化的特点、意义和研究现状,并采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分析法分析现代汉语名词动化的特点、意义,希望能对人们的言语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