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培养终身学习者是终身教育的根本目标,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应是培养大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终身学习者。为此,高等学校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培育终身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观,同时进行一系列教学制度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现代体育教学观要求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要求体育教学既要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身体发展,还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如何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提出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的价值观念、知识与技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习对象、机会及锻炼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不间断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而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树立快乐学习理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可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投资学具有实践性强,需要团队精神及终身学习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造快乐学习的环境,塑造学生的良好心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快乐学习理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自主学习是一种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创新人才的学习模式,在高等学校各学科教学中受到普遍的关注。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基于学习小组的课外学习、应用性知识展示、研究热点讨论和展示等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及认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等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民族兴旺的要求,一生健康重在终身体育,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关键.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高校体育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应当把终身体育教育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结束学校体育学习阶段走向社会,确立终身体育观念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主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当前学科教学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为中心,本文着重探讨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旅游地理科学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日语笔译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式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项目式教学法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特点与特征,是促进高等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1,(19):111-112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前在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手段授课,中国需要更多专业技能较强、身体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所以重视体育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当学生形成良好终身体育意识时,将会改变以往学习观念,积极融入各学习环节中,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则应善于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手段,为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保障。因此,文章将围绕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提出促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跨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传统大学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当前的探讨热点之一,其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关键.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出发,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为课程的创设者和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合作者及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育家哈钦斯最早明确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学会生存》中把"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形态正式推出,学习化社会思想的提出有着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其所蕴含的教育特征等对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重要的启示。在构建以终身教育、全民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化社会的进程中,电大要抓住机遇、树立为终身教育服务的理念,发挥优势、在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努力创建开放大学,更新思路、积极发展各种非学历性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以人为本、促进学习者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2.
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指以实现社区教育目标为目的,以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设计的,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体现特定区域特色的专题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总和。对"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自建的19门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研究发现,学习者更喜欢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较高的课程,能够给以学习过程指导的教学式课程以及提高生活品味和个人修养的实用技能课程。课程主讲专家的身份特征对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放送大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多渠道的社会经济支持、良好的人文关怀服务和信息技术支持等手段,持续为日本国民提供安全稳定、自由开放的教育机会.作为一所承担日本国民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重任的开放大学,坚持利用电视、收音机、网络等远程多媒体为学习者提供接受大学教育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解决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日本放送大学从学习者需求出发,深化课程改革,组建教师队伍中的专家团队,为学习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技术服务,这对我国远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应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建立资源共享理念,不断完善国家立法和规范办学管理流程,才能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全新的思想追求,集中体现出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要.高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培养最关键阶段,其教学的方式直接影响着终身体育成效.所以,在进行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将终身体育作为改革的立足点,寻找最合适的体育教学方式,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本文将着重研究终身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终身教育的概念及其对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的指引,提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应从终身体育意识、转变体育教学观念、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践行。  相似文献   

16.
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促进学习者学习经历的资格认证体系的完善,是实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途径,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制度保障。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建立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保障,完善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体系建设,设立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机构试点,加大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资金投入,加强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团队建设等是实现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需要确立学习者主体地位,确立学习者主体地位有其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围绕学习者主体地位完善各种运行机制,提升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才能保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获得持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与其他省、市级电大同步参与中央电大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是实施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开放教育的特点,利用无锡电大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提出从基于AJAX技术的平台开发、优化平台功能开展数字化学习,基于网络的课程形成性考核三个方面来进行开放课程试点改革,这对提高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建设无锡开放大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终身学习特征、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对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供给侧综合改革理念,构建有效的终身学习体系须重塑供给主体的主要功能和激发需求主体的"学习能量"。从供给主体看,要不断强化政府的导向功能,着力终身学习政策供给;呼吁学校从封闭到开放,突出终身学习资源供给;逐步扩大社区的影响范围,保障终身学习场地供给。从需求主体看,要注重学习者的政策需求,实现终身学习法制化;注重学习者的资源需求,完善学习型组织和系统;保障学习者的空间需求,注重共享学习模式。在双主体完善的基础上,相互衔接、纵横沟通的有效终身学习体系组织架构才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终身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等人,这一理论强调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教育应该是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化的过程,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成员的,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情感态度的养成;终身教育理论的问世,奠定了我国远程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对我国远程教育的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