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体验,是艺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范畴,体验论有两大特征:一是其向内的心理活动特征,即通过“向内”最终在更高层次上感悟外在世界甚至最高本体;二是其强调主体能动创造性的特征,中国式的“体验”由老庄奠基,辗转发展,成为了中国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普遍方式。田园诗人和山水画家很好地完成了将体验由哲学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化,现代西方体验论明显区别于中国式的体验论,前者强调“自我观照”及操作技术;后者注重超越个体身身之体验,力图体语最高本体,具有玄虚瓢渺性。19世纪俄国式的体验论介乎二者之间,它将体验与道德反省进行了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以“格物”为逻辑起点.以“味象”为基本方式,以“物化”为高峰状态,以“虚静”为心理条件。这些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妙观逸想:古代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及其意义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惠洪所提出的“妙观逸想”、“自法眼观之”、“神情寄寓于物”三个命题,从心物相融的审美心理过程、内心领悟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艺术家所建构的意义世界三个方面,全面概括了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基本特征。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其所包含的美学观念和理论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以“味”论“艺” ,是中国古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先秦时期 ,“味”与文学艺术及其审美特性联系起来 ,首先体现在音乐理论观念之中———产生了“声亦如味”这一理论命题。本文通过这一命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力图对中国古代以“味”论“艺”的传统作出科学的说明和新的理论解剖。  相似文献   

6.
“势”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范畴。中国哲学中的气论,为“势”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和诗学智慧。“势”的理论特征为自然。“势”体现了“道进乎技”的思想,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论观念论、技术论、价值论浑然不分,互相渗透的特征,体现出对自然的方法论与审美趣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心)与客体(物)偶然突发的交流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具有偶然突发性、瞬间直觉性、主客体交流互动性等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9.
受老庄哲学、魏晋玄学、禅宗等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在肯定形神兼备、虚实相生、言意统一、情景交融、象与“象外”统一等一般法则的同时,表现出重神、尚虚、主情、尚“言外之意”,讲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审美取向。表现在传神论中,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贵在得神,真正做到传神写照。  相似文献   

10.
石涛《画语录》以“一画”论构成画学理论体系,“无法而法”方法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与“一画”之道同源同体,一以贯之,又与“一画之法”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将老庄道家哲学思想落实在绘画艺术理论及其方法论阐发上,形成以“无法而法”为中心所展开的哲学方法、艺术创作方法、绘画笔墨技法的道—法—技理论构成,贯穿渗透在其“画道”“画法”“至法”“洪规”“大法”“了法”“变化”等范畴、命题、观念中,构成其方法论系统及其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及画学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鱼单①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鱓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安全是当今社会的国际性大问题,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当代各个国家所重视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以道家学派为切入点,以老庄核心思想为研究对象,对其"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民本思想,"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以及其"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中所蕴含的国家安全理念进行简单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画审美创作的基本特征与文化观是:"虚"大于"实","形象"大于"思想","想像"重于"概念",大巧若拙,言不尽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基本观点,并把对道的体认与人生联系起来,提出了“游心于物之初”的命题,并把“朝彻”、“见独”、“心斋”、“坐忘”等作为体道功夫。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在体道的过程中又显示了其思想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园林构图一般以水为主,其他景物围绕山水来布局,并融入中国传统博大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底蕴。使之犹如水墨画一般情景交融。中国园林中水体给人一种美的意境,这正好符合文人的审美观念。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思想的核心为“天人合一”,这和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有着密切关系。他启示人们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一思想也融入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之中。  相似文献   

18.
神魔幻象小说是从题材和造象两方面界定的,题材多为神魔鬼怪方外之物,而幻象乃是指其构象的非现实的奇幻性。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明清神魔幻象小说是我国小说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奇幻、荒诞、诡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秘莫测、色彩迷离的奇幻世界,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审美效果,它与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遇合,且培育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神魔幻象批评揭示了神魔幻象小说的审美核心,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19.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辨证的直观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化“基因”.它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式”:直觉感悟、体味品评和以象喻方式类比的特征.具象与抽象统一、概括与体验统一的理论范畴,原始要终与执本驭末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审美描述与类比推理相结合的论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