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依据】《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  相似文献   

2.
口技 讲授《口技》一文,他在导入时,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口技”——鸡犬相闻。他蹲在讲台桌后面,就像“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样。只听见鸡鸣、犬吠、羊咩、牛哞、猫喵、鸟叫……教室一下沸腾了,大家竞相模仿表演起来,真的出现了“鸡犬相闻”的情景。学生情绪一度高涨之时,他又来了一句:“欲闻口技名家之表演,请读课文《口技》!”  相似文献   

3.
[单元概说]本单元由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组成。从体裁上看,《桃花源记》是古诗《桃花源诗并序》的“序”。也可以把它当成小说来读。《口技》,既可以把它当作摹写口技特点的说明文,也可以把它当成小说。《孙权  相似文献   

4.
<正>任何艺术都要讲究节奏,寻求变化。清代林嗣环撰写的文章《口技》中"口技者"表演的口技之所以产生那样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是与表演者恰如其分地演绎口技的节奏变化分不开的。总览全文,《口技》的行文结构与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的开篇和收尾都有相类似的静态场景描绘。先看两段文字: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  相似文献   

5.
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对这篇文章,人们往往只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所表现的口技表演之"善",而忽略了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设计之"善"。下面,笔者对它的艺术设计之"善"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从演出地点的选择看 这场口技表演,把演出的地点放在"宾客大宴"的厅堂上,是非常巧妙的,"宾客大宴",  相似文献   

6.
<正>近来,观摩了一节以《口技》为题的公开课。这节课上完,学生们都较为震撼,叹服于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应该讲,教者为这节课花费了心思,为使学生了解口技,他还特地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有关口技表演的视频。但是,最让人受到震撼的是教师竟然没有从中为学生挖掘更多有益的东西,例如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学习中,"言语形式"有时比"言语内容"更重要,或者说"怎样写"有时比"写了什么"更重要。在《口技》一文中,作者用了七种写法来展现口技人表演  相似文献   

8.
<正>【案例描述】教学七年级《口技》时,我的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第三个环节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口技者?同学们纷纷找出了"善"。我接下去问:文章整篇都是在写"善",口技者到底"善"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9.
孙昕昕同学问:《口技》一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口技》是清初作家林嗣环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用简约的文字描绘了一场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文中作者不仅从正面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而且还从侧  相似文献   

10.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11.
一、意为"不久"没有多久"不一会儿"(1)未几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林嗣环《口技》)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蒲松龄《山市》)(2)寻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3)既而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周密《观潮》)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口技》一文,总感觉“侧目”一语(整句原文是:客人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与前文“伸颈”在文意的衔接上不够自然、顺畅。课文写客人们在听口技表演,不是在看表演,因为表演者在“屏障”里面,是不让人看到的,不同于今天舞台上既听又看的口技表演。  相似文献   

13.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听觉所感受到的声响与人的情感反应联系特别紧密,它能够迅速诱发人的美感共鸣。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罢,我们一方面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而震撼,另一方面更为作者对声响描写的精彩而赞叹。正是他的捕写把读者从生理的耳朵到心灵的耳朵都给叫醒了,使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是怎样把读者的耳朵叫醒的呢?  相似文献   

14.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批改作文 ,为一篇文章开头而拍案叫好 :“一间教室 ,两个监考教师 ,十六张桌子 ,三十二个学生 ,一点声音也没有。”他想起了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 ,从窗子到门还是七步 ,”又想起了林嗣环的《口技》 :“一桌 ,一椅 ,一扇  相似文献   

15.
《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节选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的《绝唱》,再现了一个民间艺人高超的说书艺术。这两篇主题思想相同,又同时问世清代的小说,笔者在分析时发现它们在写作艺术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6.
《口技》一文,仅仅三百余字,却把口技充分展示出来,真可谓淋漓尽致!我们不仅赞叹作者对口技声响的言简意赅的正面叙述和描写,更折服那体态语的精妙运用。作者从听众反应的角度,以体态语为表达手段,对口技艺术作了有力的烘托,使其锦上添花,收到了  相似文献   

17.
:《口技》开门见山、直切中心的开头 ,脉络分明、条理清晰的思路 ,如图似画、侧面烘托的描绘 ,照应开头、烘托中心的结尾等写作技法 ,为学生学习和写作记叙文提供了榜样。将《口技》的讲读与作文的写作技法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中悟出和把握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于学生的作文助益非浅 ,可谓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8.
[导读]语文课文被删改,何种原因让它无法以本来面目示人?文:张先生,今天想请您谈谈课文删改的问题。我们没有想到,《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一篇文章,竟然也有删节。还有古文《口技》,也删节了。张:好的。《荷塘月色》不应当删,后来恢复了。《口技》那种删了不要紧,还是应该删的,暂时不会恢复。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的天地里,数字变化无穷,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它们一旦被一些别具匠心的文学家、艺术家引入艺术的天地,就更加别有一番情趣,往往能获得令人拍案叫绝的表达效果。在《口技》一文中,为了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作者在描写中四次巧妙地运用了数字。文章开头已交代口技表演的地点是"厅事之东北角",  相似文献   

20.
余映潮老师在《口技》的示范课上,对学生的诵读做了一个很好的导读范例,可供我们学习.在这一课的教学当中,余老师十分精心的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要求明确而又有梯度.首先是让学生"沸沸扬扬"地大声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带入了情境,让学生感觉《口技》的表现力,初步感知了课文;其次是让学生"字正腔圆"、咬准字音、感情充沛地读,因为口技者的表演让观众们听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我们的朗读就是为了表达口技者的表演效果,所以,每一个字都要圆润有力度,这样一来,学生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第三个要求是"层次分明"地读,要求学生披文人情、由表及里,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分析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