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晴 《文教资料》2011,(18):103-104
西方传统的社会观从两极对立的角度来认识人与社会的本质,他们的研究起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研究社会起点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现象。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观的研究起点,经历了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社会,也就存在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们就在力求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作出说明。把人说成社会的动物,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也不乏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论述。许多思想家常常论及公和私、匹夫和天下的关系,如“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从一定意义说,所谓“公”、“天下”,就是讲社会,所谓“私”、“匹夫”,就是讲个人。人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是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只能是客观历史状况的相应的反映;即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由于人们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与前现代社会相对照,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础既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同时也出现两者两极对立的境地。要克服现代境遇的弊端,必须摈弃个人与社会各为实体的二元思维框架,从互动关系和相互构成角度理解个人与社会,并且以人与人的内在构成关系取代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4.
与前现代社会相对照,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础既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同时也出现两者两极对立的境地.要克服现代境遇的弊端,必须摈弃个人与社会各为实体的二元思维框架,从互动关系和相互构成角度理解个人与社会,并且以人与人的内在构成关系取代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首先促进个体人的发展,通过规范的教育把个人所拥有的与他人不同的秉赋及各种潜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并尽可能臻于完美;另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任何教育都应既注重个人发展的需要,又注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的一般目的就是培养每一个人独具的个性的发展,同时又要以如此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受教育者应得到全面、和谐的教育,成长…  相似文献   

6.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看杜威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可以发现,个人与社会是一种有机关联的关系,社会是个人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个人应对社会负责并作出自己的贡献;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一种民主生活活动;教育是联系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纽带与桥梁;社会应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是实现社会民主生活方式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刘自美 《天中学刊》2010,25(1):47-49
任何一种哲学的主题都是人的问题,所以对人性的界定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对关注人的自由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更是如此。近代欧洲的各种思想对人性做出了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关注人性,认为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也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抽象状态,对人性的理解应该在历史发展的视野中。主体性永远是人的最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系网”越来越为公众所睹目.戏剧小说、电影、电视,以致人们的街谈巷议,无不涉及这一问题.一般议论者有之,专门的理论分析者亦有之.本文仅从“关系网”与社会组织系统的关系角度,重新认识这一社会现象.何谓“关系网”什么是“关系网”,众说不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要和其它人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就某一个人来说,他有血缘关系、姻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等,这多种多样的关系构成了一真正的网络,个人只是这关系网络上的一个纽结,这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正常的.就某一个社会组织来说,组织内部有领导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组织外部有组织与社区,组织与顾客,组织与政府等关系,每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处理这些关系,这也是非常正常的.那么,我们所说的“关系网”是否也包括这些正常关系呢?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这是很难分辨的.为了正确地把握现实,完全有必要接近科学准确地界定“关系网”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但就价值客体而言,却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样便产生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和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关系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主客体关系是双向的,而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单向的。就是说,在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中,个人与社会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在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人的实践都具有社会性。现实的人是有意识地从事实践的社会的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不同于自然物质运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性行为,是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凭借和运用社会历史性的物质手段而从事的社会历史性活动。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就活动的能力与条件而言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特征:超越性、开放性和不完善性。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为此,就要研究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并通过研究而确立有利于人们的合理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11.
祥子悲剧是一个努力向上的"人"最终被毁灭的悲剧。祥子个人身上所体现的人生弱点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恶劣的社会环境才是最根本的主因。城市文化颠覆了既往农村文明的生活规范,使祥子成为无根的浮萍。"天地不仁"的冷漠社会,使祥子成为无助的"社会孤儿"。长期压抑下的心灵困境,使祥子成为无魂的躯壳。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民到城市谋求新生活的今天,祥子悲剧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斯金纳从现代社会的现状及人的行为出发,论证了行为技术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肯定了人的行为是人类进化条件(自然选择)、个人生存条件(操作性条件作用)和社会文化条件(言语行为)三者共同选择作用的结果。如果人们能够设计并控制这些引起选择作用的环境条件,那么人们就能够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最终实现利用行为枝术学改造人类社会。然而,历史及现实的发展证明了斯金纳理想的幻灭。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晚年的俄国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是在特定背景下,从东西方相互结合的角度提出的。既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又有现实社会条件基础,是一种特殊的共同胜利观。它也表现,不存在一个适应于任何民族的固定不变的发展模式,落后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向更高阶段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个人利他与社会利己──论普列汉诺夫的伦理思想沈玉龙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人首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独立自存。但这种人又“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  相似文献   

15.
社会团结何以可能,或者说社会统一性的依据何在,这并不是一个想象的议题,而是当代社会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实践课题。社会团结的依据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还是满足个人现实欲望的工具,再或是一种社会发展与个人欲望妥协结合而成的社会现实也即组织行为,构成了社会学分析社会团结的三大视角。而事实上"社会团结的依据"是一个无法一概而论的议题。因为没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一般性社会团结"的存在,也没有普适古今的"一般性社会团结"的存在。强调社会团结依据的存在,就是要恢复它对社会建构的积极意义而不是某种宣讲教条的必须。社会团结的依据只有与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群体生存需求联系起来,才能提供有价值的社会建构尺度。关注现实,强调机会公平,是当代社会团结的重要依据所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就是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最终归结于"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在他看来,个人不只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甚至扭曲马克思现实主义的个人观,通过"虚假的人"来压制现实的个人,漠视现实的个人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为生成和创制"现实的个人"创设了条件,为"新"人工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任何国家,无论社会制度如何,办教育的目的无非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促进个人的发展,即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把一个需要社会哺育的人培养成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学校课程就是培养人的工具,它用一定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技巧以及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来武装新生的一代。以便他们在个人发展的同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尽管如此,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个人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学习型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构建学习型社会,无论是从现实性上还是从理论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与探讨。本文探索性地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阐述了学习型社会所蕴含的人学意蕴。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解放人的个性为思想导向、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现实导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9.
诚信作为一种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和交往、维护每个人正当利益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近乎鱼之于水,人之于空气,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个人交往中的不诚信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本文先从分析当前社会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从多个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诚信建设的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通常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而较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从心理学学科的性质上看,心理学应在对人性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并对具体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回应,包括从个人幸福,到社会公平,再到世界和平的全面关切。在个人幸福方面,可将幸福感区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特质、目标和经济水平均能对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在社会公平方面,低阶层比高阶层更加感到社会不公,更加依赖于社会公平,而减少社会限制、提升控制感可以增强低阶层的公平感。在世界和平方面,和平心理研究在爱与恨、和解与真相、理解与共存的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在未来,结合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的心理学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