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说《宠儿》通过对女主人公塞丝反抗白人主导文化,赢得内容内部的理解和互助,以及努力促成黑人和白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建构了自己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小说《宠儿》通过对女主人公塞丝反抗白人主导文化,赢得内容内部的理解和互助,以及努力促成黑人和白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建构了自己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在黑白文化冲突中 ,黑人 ,尤其是黑人女性遇到了身份危机。《宠儿》的发展史就是黑人族群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艰辛的身份求证之旅 ,最终 ,《宠儿》通过塞丝的自我求证和冤魂“宠儿”的讣证使黑人女性得以逃脱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非裔作家,发表于1987年的小说《宠儿》是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一直被评论家视为"黑人文学历史的里程碑"。本文以二元对立为视角对《宠儿》进行文本解析,通过对《宠儿》中四组二元对立的分析:人与鬼、反抗与压抑、黑人婚礼与白人婚礼、塞丝母爱的缺失与对子女的宠爱,分析出是奴隶制社会以及塞丝本人性格中的对自由和平等的追逐导致了塞丝弑女的非偶然性。  相似文献   

5.
《宠儿》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代表了蓄奴制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段无法摆脱的恐怖过去又起死回生来纠缠现在,同时她也是无数遭到白人凌辱和折磨的黑人女性代表。了解宠儿游移不定的身份对全面深刻理解小说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认真分析探究,对宠儿的身份做了三重解析。  相似文献   

6.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关于这部小说的大多数评论是分析女主人公塞丝作为一名母亲因受奴隶制的压迫所表现出的畸形的爱,将人生经历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来解读塞丝的多重身份能更深刻更全面地揭露美国黑人奴隶制对女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母亲塞丝生活在罪恶的阴影之中。在时间中的驻足使塞丝生活在不可磨灭的阴影中,而女儿的鬼魂再次刺痛了塞丝心底的记忆。生活在过去遗留的创伤中,永远受奴隶制的压抑,黑人将终究活在罪恶之中,不能自拔,只有走出过去,才能重拾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宠儿》深入分析了美国黑人奴隶真实的生活状态及奴隶制度对黑人的精神摧残,她虚构了奴隶制下一个杀婴母亲的生活经历,真实的描述了一个女奴的个人历史。唤作"学校教师"的奴隶主带领一群人抓捕塞丝及其子女,塞丝出于浓重的母爱而亲手结束了女儿的生命。以往对《宠儿》中塞丝杀婴的举动都寓以母爱的内涵,本文从非母爱因素谈论其杀婴的动因,并从历史主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贾秀清 《海外英语》2012,(17):178-179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之一,她一贯提倡妇女主义,为黑人妇女争取权利,她于1982年发表的小说《紫色》成为了诠释妇女主义的代表作,小说中黑人妇女的爱和宽容不仅解救了自己,而且拯救了黑人男性并打动了白人,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家园。她们表现出的这种大爱正是妇女主义的精华之所在:用爱拯救一切。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非凡的勇气和深邃的探索,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一次黑人文学的高潮。通过分析她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塞丝母亲的身体标记、塞丝后背上树的“意象”以及宠儿脖子上的伤痕,可以了解小说中“身体”政治的内涵和这些描写所体现的权威建构。  相似文献   

11.
《宠儿》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著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揭露出奴隶制废除前后,黑人在白人主导的美国社会的遭遇。从后殖民视角下解读《宠儿》,可知黑人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是主流之外被他者化的群体。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不仅使黑人身体上遭受白人的迫害,思想意识也被白人的文化霸权严重侵蚀,黑人最终从肉体到精神完全麻木。  相似文献   

12.
刘秋兰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4):63-64,68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Beloved)中,女主人公塞丝因自幼受到奴隶制的摧残,心理逐渐扭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奴只是奴隶主的繁殖工具.虽然塞丝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面对母性的剥夺,她却不得不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这种近似疯狂的畸形母爱浸透了塞丝的血泪和无奈,.充满了对黑奴制度的无言控诉.  相似文献   

13.
孔繁冬 《海外英语》2011,(10):268-269
在对于自我的研究中,叙事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思考和反省在叙事过程中获得事件的连续性,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自我,即在叙事的过程中自我被呈现出来。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在人物心理的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叙事心理学中自我的建构过程。该文主要以小说《宠儿》的主人公塞丝为例,分析了通过人物角色体现出来的黑人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的一部力作,该作品探讨了黑人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构成问题,指出塞丝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来认识自我、构建自己的主体性的。莫里森关于主体性构建的思想与巴赫金对话主义中主体的对话构成的观点不谋而合。莫里森通过《宠儿》表明了自己对黑人主体性构建的态度,认为对话可能是美国黑人构建自己主体性的一种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宠儿》为她赢得了1988年的普利策奖,被公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小说根据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黑人母亲为了不让孩子遭受苦难而亲手杀死自己女儿的故事。《宠儿》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它不仅揭露了奴隶制下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压迫,更体现了在艰苦条件下黑人女性的不屈奋斗和自我成长过程。本文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黑人女性苦难的生活经历和不屈的斗争,进而阐述她们的悲剧原因和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艾丽丝·沃克在她的短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形象地刻画了内心充满矛盾的黑人女性形象迪伊。迪伊从小接受了主流白人文化,白人文化在她心里的内化使她厌恶甚至看不起黑人文化。因此,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碰撞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她渐渐脱离了传统的黑人家庭。然而,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激励她去重拾象征黑人文化的百衲被,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白人文化在她心里潜移默化的内化使她走上了精神的不归路,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盲目追寻也暗示了她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7.
张秀梅 《培训与研究》2009,26(5):17-18,34
托妮·莫里森是现当代美国最著名的非洲裔女作家之一,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评论家认为《宠儿)是其代表作品,并从不同的角度评析了该小说,但是很少有人运用存在主义思想评析它。本文将主要运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自由选择的思想分析女主人公——塞丝。通过探讨其在荒谬的世界中的行为及其后果,本文认为塞丝通过自由选择寻找到了自己的主体性——她.是一个自我定义的母亲,而她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了。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有的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有的闪耀着严肃理性的光辉。她善于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令人深思感慨的悲剧性主题,表达她对社会与人生的独特理解。《宠儿》(Beloved)是她的著名三部曲中的一部(另两部为《爵士乐》和《天堂》),也是她的长篇代表作之一,该作一出版就受到普遍赞誉,并使得她荣获普利策文学奖。在《宠儿》中,莫里森舒缓地为读者展示出黑人女性塞丝(Sethe)的悲剧命运。随着迷雾的层层拨开,塞丝杀婴这个血淋林的事件及其原委也逐步被揭示显…  相似文献   

19.
赖特的《土生子》和莫里森的《宠儿》,都是以"杀人"为核心事件,贯穿整个故事.本文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的杀人事件,揭示了在白人占统治下的环境,黑人为了求生存而扭曲的人性,这不仅导致了黑人的悲剧,也是白人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杀人"本身也反映了黑人反抗白人斗争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黑人在一步步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20.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展示了黑人奴隶所遭受的苦难,揭露了黑人在获得解放后依然生活在奴隶制的阴影之下。黑人必须要敢于面对过去,找回自我,建构完善的主体性,融合于黑人社区之中,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