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平等的,不同文化应该互相尊重,传统的西方中心论已经受到各方的抨击,多元文化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目前国内外对《喜福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化冲突方面,少有关注文化共存与交融现象的,也少有人从多元文化主义角度来分析。本文着眼于小说的叙述技巧、语言风格和主题,试图探究小说中折射出的多元文化主义观。  相似文献   

2.
任自峰 《文教资料》2009,(22):43-44
<喜福会>通过描绘四对母女关系,深刻地揭示两代移民之间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以及最终相互理解和认同的过程.本文分析了小说中母女关系所代表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从而揭示了消除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现了在中国长大的四位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间的感情冲突和恩恩怨怨。由于中关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生活在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交流时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对小说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要尽量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尊重彼此的传统和文化,使彼此间的交往更加融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喜福会》中的四对母女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来探讨体现在两代华裔身上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生存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小说中母女之间的冲突,同时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5.
爱德华·霍尔按照语义对对话背景和对话语言本身的依赖程度,把文化大体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文化则属于低语境文化。本文借助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对大量存在于《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作家关注的永恒主题。谭恩美也不例外。她在作品《喜福会》中对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探讨。本文侧重分析华裔女胜如何在西方文化中沦为“他者”致使身份的丧失及以何种方式达到文化身份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的《喜福会》以母女两代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国华裔在两种文化下的迷惘。本文试图从美国华裔所处的边缘状态探讨其文化身份的确认足迹,并揭示两种异质文化融合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小说中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中国文化,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所以与自己的中国母亲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在冲突中又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支从跨立化交际的角度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们的矛盾冲突正是两种变化的冲突。在探讨第一代中国秽民和她们的后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以及她们如何解决矛盾以及最后互相理解中.我们看到中西文化由冲突碰撞到融合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喜福会>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中庸之道上.本文主要从麻将和母女关系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脱离本族文化的华裔已经被边缘化为“他者”。他们是具有双重身份但又同时被两种文化排斥的群体,在文化身份问题上必然经历两种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然后形成了一种既非此亦非彼的混杂属性。在谭恩关的成名作《喜福会》中,无论是中国母亲,还是美国女儿,认同一种既不是纯粹美国的,也不是纯粹中国的混杂的移民身份。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这部电影中主要的主人公为四对美籍华人母女,电影时间跨度非常大,体现了华人女性命运的发展历史,其中详细的描述了中国女性以往的惨淡生活,以及她们维权主义的苏醒,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做出的努力。电影故事情节以"鸿毛的故事"为开始,同样最终也以"鸿毛的故事"为结尾。本文将对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权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能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以其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女儿的故事。谭氏淋漓尽致地勾勒了其间从冲突、对抗到适应、调和这爱恨交织的母女关系。对小说中典型的母女关系进行解析,并挖掘其所代表的异质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从隔膜、碰撞到最终交汇、融合这一趋势和过程,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小说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移民后代存在状态的思考,并且作者又将这种形象的塑造作为反观自身的参照.这些人物融合了作家对形象交叉、多重身份和差异性差距的重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形象所表达的是现实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自身体验.文学作品作为文化思考的重要载体,如何传承并推进了文化发展的特质,由此带来的审美意义可以给我们指明正视文化差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谭恩美《喜福会》的中译本为例,对文化回译这一特殊翻译现象进行论述。通过分析文化回译中的困惑,对文化回译中的解惑进行探讨,旨在完善和规范文化回译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回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隋丹 《华章》2010,(28)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描写的是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小说塑造的四对母女形象由于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影响而出现了母女之间的冲突.本文以<喜福会>来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者,谭恩美的作品一直致力于探索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和现实生存处境等问题,尤其是其代表性小说《喜福会》.《喜福会》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母女两代人由于交流障碍而导致的个体失语和文化失语现象.谭恩美在日常琐碎生活中呈现出了母女两代人、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与碰撞,接纳与和解.从作为生存个体的母女两代人...  相似文献   

19.
李前 《华章》2012,(19)
谭思美的作品《喜福会》中汇合了东方主义与她自身特别的英语语言以及强大的同化力量,不仅取得了西方读者市场的成功,也征服了许多东方读者.《喜福会》把东方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语境结合起来,将西方读者引入到东方语境之中,边界文化成功地进行了移植.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的不同,中西方存在着很多差异,婚姻观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婚姻观的角度出发,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语料,对《喜福会》中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及价值观下的母女对婚姻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帮助那些国际联姻的人实现更好的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