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熹对传统思想中的和谐理念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是一份值得研究的珍贵的思想遗产。朱熹从自然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方面论证了和谐的普遍性;从公平性、公正性、和平性、包容性、多元性、适中性、和睦性等方面论证了和谐的原则和基本精神;从宣传教育、建立纲纪、减轻负担等方面论证了实现和谐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南宋时科举考试培养出了大量人才,但朱熹以自身读书的经历和从事教育的经验,指出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认为“立学教人”才是教育的宗旨,传统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都要改革创新。朱熹教育思想中体现的规律和原则,是历史经验的积累,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诠释,积极地进行理论创新。他既注重以训诂注疏的方式去探寻经典文本的"本意",也重视在经世致用的基础上,沿着"本意所向"阐发出经典文本蕴涵的"微言大义",力图在章句训诂与义理阐发之间寻找一个妥恰的支点,形成了章句训诂与义理阐发相互发明的经典诠释理念,以及唤醒.体验.浃洽.兴起相互贯通的经典诠释方法,为新儒学的兴起勃发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朱熹共有五部论语学著作传世,其中最能代表朱子论语学学术成就并借以构建其理学思想体系的著作是《论语集注》。朱熹对《论语》的诠释过程也与他理学思想的成熟过程相始终。朱熹诠释《论语》的学问宗旨是二程之说,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发挥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探索圣人之道,重建儒家道统。朱熹的《论语》诠释开创了理学论语学的时代,把论语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朱熹围绕“以意逆志”所作的论说,体现了他对经典理解问题的一些看法:一个理解过程能够实在地形成,主要靠读者“以意逆志”活动所达成的思维性沟通;经典作者(文本)的原初视域在理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撇置文本本意、强经就我的解读行为无法使理解真正形成;读者“以意逆志”,所获得的意义多为经典作者(文本)的原意,但有时会是新的意义。朱熹的“以意逆志”论,与其相关理论阐述和解经实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透过对典型个案朱熹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与西方现代阐释学同样强调,理解之蔽的存在乃属必然而非偶然,不可能在一种无蔽状态中进行理解,更不可能在理解之蔽完全去除之后才进行理解。但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认为,理解之蔽不止是成见,而是包括了知、情、意乃至个人气质与习性等多个方面;理解之蔽也并不是构成理解之前理解的本质成分,它只是“本心”的发见,但不能完全遮蔽“本心”,使理解成为可能的根据不是理解之蔽而是“本心”;正国有此、本心”,理解之蔽才应该而且可以去除。是否承认理解之蔽后面还有“本心”,乃是中西阐释学理论的一项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朱熹对格物致知这一概念做了具体展开。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心通过即物穷理的活动,并经由一日一格所得到具体事物之知的积累最终达到对最高天理的认识,达到豁然贯通。朱熹使格物致知这一哲学概念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明确了知识的三个问题,即知识的对象性问题、知识的等级次第问题以及格物致知的统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心统性情"是朱熹心性论的枢要与纲领,然而当如何诠释却是难题,当前学界至少有三种互不相容的意见。从意象诠释出发,理解"心统性情"的前提便是"即心即道"天人合一。依本源结构而推之,朱熹诸多说法,只是所指轻重不同,各有地头说。意象诠释的宗旨与核心就在"大道即诠释",诠释之言就是大道之意的彰显,以"意-象-言"这一本源结构之象为桥梁和中介。最后,以此为立场,主要从3个方面反思和批判当前朱熹哲学的研究:一是诠释的全摄性和超越性,二是诠释的简约性和原则性,三是诠释的整体性和一贯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犯罪预防思想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建构了丰富的犯罪预防思想体系.南宋朱熹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现实,指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个人私欲和社会弊端,进而提出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朱熹犯罪预防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82-82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婺源人,曾就学于州学,为诸生,娶歙县祝氏女为妻。宋政和八年(1118年)同上舍出身,以迪功郎调福建建州政和县尉。朱熹的祖父朱森随同朱松一起来到福建。朱森去世时,适逢方腊起义,灵柩不能还乡,便葬在了政和县。朱松为了为父亲守丧方便,便入了建州籍。守丧期满,再  相似文献   

11.
朱熹从百姓生存的基本层面以及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对民生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抑制土地兼并以缓解人地的社会矛盾;薄赋轻徭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救济灾荒以帮助民众度过难关;加强教化和法制以稳定人们的生活秩序。尤为可贵的是,朱熹将解决民生问题视为官府和官吏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异端"观立足于宋代学术重建的历史境遇,它以申韩、杨墨、佛老为儒学"异端",强调佛老为当时主要异端,批判佛老虚空寂灭,丧失对儒家人伦的躬行践履。同时,朱熹认为要排斥"异端"就要返经,返经即阐发儒家正理,阐发儒家正理则"异端"自灭。朱熹认为危害最大的并非"异端",而是吸纳"异端"的杂学,以其似是而非的理论与社会地位而诱导世人沦于"异端",由此他批判二苏、张九成、吕本中等。朱熹所谓"异端"以杨墨转为佛老为主,进而又批判杂学,体现儒学"异端"观的流变与转向,以及理学体系建立后,其思想领域的主要矛盾由儒学与佛老逐步转向儒学内部。批判"异端",对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熹有关司法领域的认识,在他的整个法律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论述全面.从司法精神、审理原则、判案标准到量刑力度和惩处方式都--涉及.当中不乏保守、落后之处.但亦有很多内容对我们时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指导教育和自己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思想,既改革了旧的教育制度,又制定了明确的教育目的;既编纂订正了大学和小学的教材内容,又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内容全面,含蕴渊深,对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朱熹思想中的求实求理精神,重视经世致用的思想,"理一分殊"思想,兼容并包思想,道统思想,"心统性情"说,知行关系的重行说等,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挖掘和整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朱熹心理解释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心理解释方法论的革新与创建,是朱熹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并使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的重要凭借。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这种心理解释方法论的内涵、性质与功用:一、学术源源与期待视界;二、理论内涵与运作程序;三、解释效果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朱熹的人才培养思想以培养圣贤为目标,将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且主张两个阶段不可分割,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其培养方法主要有立志以坚、居敬致之、格物穷理、致知力行等几个方面。这一思想为宋代文教兴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培养了大量士子。其人才培养思想的以人为本核心以及系统的培养方法理论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子思想与孔子思想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朱熹集》中朱子对孔子进行了多方面论述 ,如论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仁”、“克己复礼”、“忠、孝、信、义”等有关内容 ,诠析了孔子与《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密切关系 ,强调了孔子学说中严格等级制度的正名主义 ,进一步宣传了“三纲”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朱熹著述《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和《周易本义》的指导思想,认为这些训诂著作表现了朱熹独到的诗学思想、史学思想、易学思想,以及理学思想,作为宋代训诂学的代表作,奠定了朱熹在汉语训诂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理气论是朱子学的理论基石;心性论是朱子学的理论核心;格物致知论既是朱熹的认识理论,又是他的方法论;修养论是朱子学治心的重要工夫;理欲论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朱熹这一哲学思想体系完备,结构整严,上下一贯,把中国哲学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