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歌苓长篇小说《扶桑》寻根意识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大潮已过的九十年代中期,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以寻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移民的寻根情怀以及寻整个人类的精神心灵之根这寻根意识的三个向度,展示了更为丰满的寻根意识和寻根思想.寻根永远是人类文学和文化的母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7,(5):66-69
现代社会下的自我压迫机制使流散者产生了"局外化"和"边缘化"无所皈依的状态。阿富汗裔美国作家胡赛尼同样焦灼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灵错位与困惑。在其小说《群山回唱》中,他试图通过对"他者"的形象刻画和复杂情怀的抒写,进一步探讨民族血缘和文化归属问题,以期在"寻根"途中找寻心灵的原乡。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不仅仅是一部世俗爱情小说,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小说中以荒野为代表的自然千变万化、生机勃勃,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体现了回归自然、回归荒野,特别是回归人类心灵荒野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4.
李锐的小说基本上是两个系列:一个是以他插队时的吕梁山区为背景,描述他所熟悉的农民生活;另一个是以他的老家四川自贡为背景,通过想象再现一段历史。前一个系列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根性的思考,后一个系列主要展示了作者的传统意识和古典情怀。如果说《厚土》系列是李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那么1990年代以来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旧址》、"农具系列"等则是他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李锐的创作历程基本体现了他从寻根走向后寻根的文化寻根历程。  相似文献   

5.
于寻根文学一般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个向度加以阐释,事实上寻根文学同样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而且为世纪末的浪漫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质。寻根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代化语境中文化主体焦虑的书写;二是对于原始文化生态的回归;三是执著于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同时寻根文学所提供的浪漫主义因素不同以往的新变体现在主体性、自然性内涵的衍变,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紧密相关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铁凝的小说中,无母,是对母亲下意识的回避,体现了作家对母性的执着追求;审母,否定了母亲的悲剧角色,是对女性回归的呼唤;自审,展现了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是女性灵魂的自我超越。它体现了铁凝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省,对人类灵魂与价值的审视,捍卫了人类的精神健康和心灵高贵。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现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小说中心灵的迷狂表现为对物质、世俗生活现代意义的否定,对泯灭个体生命的“虚构的集体”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作为以精神来组织社会的传统社会消极产物的宗教情怀,有违现代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关系的对激情、牺牲、信仰、对苦难的承当的盲目美化、鼓吹。由于对物质与精神关系把握的失误,由于将下层民众顽强的生存力量、实际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与下层民众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所可能具有的力量混为一谈,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皈依的误区,民间立场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9.
《天路历程》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寓言故事。本文侧重探析作品的成因及作家的宗教情怀及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浓郁的基督教文化特色。《天路历程》作为一部内涵十分丰富的宗教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坚守信仰及灵魂拯救的思想,成为人类心灵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0.
“放逐”是中国台湾留美学生共同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台湾留学生小说通过对留美学生走上“放逐”之路,意识到“失落”和“放逐”,到开始心灵自救,开始摆脱“放逐”和“寻根”的描写,揭示了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台湾留美学生的精神变化。“放逐”从而成为台湾留学生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电影《喜福会》以移民到美国的四对母女的成长史和家庭史为主题,整个影片满盈着挥之不去的中国文化情结,讲述着华裔群体的家族寻根故事。电影中植入了许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符号,片中人物讲述中国故事,寻找族裔精神,以聚会方式找寻相互依存、帮助、友爱的社群,寻求心灵的归属和精神的寄托,以达到海外华人生活中喜与福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纽约客》对社会化生态的悲悯情怀,也是出国留学人精神的表现。白先勇通过创作,试图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字,原因在于他对中国现代历史的不幸感,于是他关心整个中国人历史,并且赋予作品形象以“时光隧道”般的穿透力。可,白先勇小说也是书写中国化现象和人忧郁史的有机素材。  相似文献   

13.
张炜家族小说是通过对家族历史和家族变迁的再现来透视整个民族历史的变化进而完成对历史的阐释。家园寻找和文化寻根是其家族小说重要的内涵。道德理想主义姿态和充满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叙述方式是其家族小说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毕淑敏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医生。毕淑敏的小说,浸透着一个医者的悲悯情怀与救渎意识,彰显着对生命的挚爱与思索。通过文学创作,毕淑敏将医者的情怀和作家的审美意识整合起来,为生命和脆弱心灵开出了一剂剂良方,也体现了作家坚守责任和痴情奉献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环境的生态失衡正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精神生态危机。精神世界的狭隘价值取向、心灵的拜物化、情感世界的苍白、人性的扭曲和变异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从精神生态的审美视角来看,莫里森小说从回归自然、心灵沟通、文化交融等方面对此一问题的探讨,对解救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国民性的描述和揭示是文化寻根小说、后新潮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共同的聚焦点。文化寻根小说是着重从传统的文化心理方面挖掘国民的劣根性,后新潮小说除此而外,还从亚文化和非文化方面揭示国民的劣根性,而新写实小说所关注的则是新旧交替时期普通中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在捷克时还是移民法国后,米兰·昆德拉一直都非常认同欧洲文化,将其看作自己的精神归属。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昆德拉将欧洲小说传统视作自己的文学渊源,并在创作中体现了欧洲小说精神的非真实性与游戏性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八十年代登上文坛至今,张炜以一以贯之的理想主义情怀、执著坚定的精神信仰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为当代文坛奉献了多部激荡着人文主义的小说。本文将张炜小说中展现出的人文主义情怀、人本主义精神和对人的热切关注,称之为"张炜式人文主义"。借用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其数十年的小说创作,关注人文主义在其不同创作阶段所呈现出的一些共同的或新意的精神视点,由此关照中国几十年来社会文化变迁、世俗化形态的形成以及消费性文化的崛起。  相似文献   

19.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的一系列寻根小说和他作于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中,表现了浓郁的楚地特色,作家深受楚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使得他的寻根小说蕴含着深厚的楚文化底蕴。他作品中表现的原始巫性思维方式和楚地风俗以及屈骚艺术精神对其作品的潜在影响都是楚文化底蕴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小说主人公尼克.亚当斯通过控制自然来重获精神之平衡,自然对尼克来说只不过是某种必须被掌握和控制的物体。控制和征服自然成了尼克能力的体现,快乐的源泉。由于深受基督教的影响,海明威物化了自然,让自然沦落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和治疗心灵创伤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