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卒于魏元帝是元四年(210-263)。他的父亲阮是“建安七子’之一,曾任魏丞相椽,知名于世。阮籍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诗人传统的贵族家庭,他本人曾历事司马茨(宣帝)、司马师(景帝)、司马昭(文帝),及至高贵乡公即位,又封为关内候,徙散骑常待,这在当时算得声名显赫了。可是,阮籍放着这样的大官不做,自动求为东平相,最后仅仅挂了一名步兵校尉的闲职,天天饮酒,差不多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阮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与司马氏渊源本深,曾多次得到司马昭的庇护而苟全性命…  相似文献   

2.
束莉 《文教资料》2007,(34):16-18
本文将阮籍"醉酒拒婚"的时间定于嘉平二年至四年(250年-252年)之间;由于司马氏家族的婚姻准则是选择门第对等的世家大族,因此司马昭向阮籍提出联姻可能是出于私交;为了避免卷入司马氏家族内部纷争,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保证阮氏家族安全,阮籍理性的拒绝了司马昭这个不合常理的提议,并采取了"醉酒"这种委婉的推脱办法,得到了司马昭的谅解,使其继续对阮籍持宽容信任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阮籍为了躲避司马氏和曹魏政权的斗争,主动要求到东平做东平相,其所作《东平赋》批判和讥刺了司马氏暴政背弃仁义道德、残害忠良,抒发了自己孤独、苦闷、哀愁的愤懑情感,表达了隐逸避世、全身远害的愿望。在艺术上,《东平赋》主要采用比兴象征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章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对前人的辞赋艺术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4.
知道阮籍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嗜酒,他的“酣饮为常”。单是《晋书》本传中,便有几处写到他的长醉、深醉。唐代诗人王绩也曾在《醉后》一诗中写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亦可见其醉酒之名的深远。不过,我却想说:阮籍其实是魏晋时代最为清醒的人。且说阮籍醉酒的最高纪录吧。本传中称其“醉六十日”。有无醉因?却原来他不想在政治上巴结司马氏,可是司马昭硬要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他便长醉不醒,于是,亲事“不得言而止”。他的醉却是以醒垫底!还有一则醉闻,本传与《世说新语》皆有记载:阮籍邻居的妇人在酒店卖酒,长得很好看。阮与友人常去…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订下列二事 :一 ,正元初年阮籍因参与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一事有功 ,迁散骑常侍 ,这时他主动要求外放为东平相 ,是不愿意参加曹髦主持的政治性学术讨论 ,并远离阴谋家钟会其人 ;二 ,袁准 (孝尼 )与嵇康、阮籍相熟 ,他是一个懂得时务的理论家 ,所以与阮籍关系密切 ,而与嵇康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关于阮籍生平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订下列二事 :一、阮籍在甘露二年 (2 57)离开从事中郎一职求为步兵校尉 ,是因为这一职务级别较高而没有多少实际事务 ,可以大喝其酒 ,而未便明言的原因则在避开此时已到司马昭手下任从事中郎的钟会其人 ;二、阮籍的《为郑冲劝晋王笺》作于甘露三年 (2 58) ,旧说作于景元四年(2 63) ,不确  相似文献   

7.
对于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一文的写作时间目前有多种说法。通过对那次劝进活动的考察,对司马昭与二位魏主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对阮文本身的细致解读,笔者认为该文写于景元二年而不是甘露五年。  相似文献   

8.
阮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时人服其远识”,又“多谓其痴”;后人有誉其为“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或贬之为“生活和思想本来就是堕落的”,分歧之大,几乎是到了截然不同的程度.而其争论的焦点,则集中于阮籍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上.有人曾武断地说:“阮籍鄙晋是不应该的,魏朝既然丧失朝气,魏统治者既然已经腐败,没有统一的能力,那么还死死抱住一具僵尸有什么用?历史是发展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历史发展的敏感者,不应该是历史的哀鸣者;应该以国家、民族的大业为重,顺应历史的潮流,积极推动历史前进,不应该留恋于庸俗的私人感情.阮籍的悲剧就在于感情常常代替理智,使他不能勇敢地告别过去,大步向前迈进,以致走上了一条‘背时’的道路,在苦闷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也作践了自己的一生.”并得出结论:“他的处世方式和政治态度是应该否定的.”另有论者则提出:阮籍“真的到了‘魏晋之际’他是站在司马氏一边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处处为司马氏着想,为国家着想”,“站到新政权一边”“对司马昭的支持是一贯的”,而司马昭则“处处尊重际籍”,“敢于不拘一格地放手使用,加意保护”.并断言“置阮籍与司马氏长期合作的大量史实于不顾……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察”.一个是否定,一个在肯定,  相似文献   

9.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魏晋士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文和事迹历来为文人学者评论不已。本文从他的《咏怀诗》中所表现的悲情出发,揭示出阮籍对于世事无常、生命无常以及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并深入探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以图展示出一个与历来文人学士眼中通脱潇洒所不同的愁情满怀的阮籍,并发掘其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传德 《教育导刊》2006,(11):57-57
11.嵇康教子重德著《家诫》嵇康,字叔夜,谯郡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是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幼年丧父,靠母亲和兄长抚养大,自小养成胸襟开阔、性情洒脱的个性和学风。嵇康喜欢读老子、庄子的著作,对玄学颇有研究,且喜欢写文章、弹琴唱歌。他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做过散大夫。后来司马氏政变控制政权,他便隐居不当官以示抗议。他与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六人结成“竹林之游”,议论时政、切磋玄学、抨击名教,这七人号称“竹林七贤”。他藐视权贵,公然与司马昭政权决裂,后来以思想罪为司马昭所害,年仅40…  相似文献   

11.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所面临的生存焦虑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冲突。首先是黑暗惨厉的现实政治使他既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且没有自由言说的空间;其次于个性觉醒时代中的阮籍以自身遭遇尤为深切地体认到生命终极有限性的不自由。因而在现实中找不到自由生存之路的他不得不凭借文学之途实现自由欲望话语的转移,即在《咏怀诗》里反复营构“飞”的意象来获得对自由生存欲望的一种想象性满足。  相似文献   

12.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所面临的生存焦虑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冲突。首先是黑暗惨厉的现实政治使他既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且没有自由言说的空间;其次于个性觉醒时代中的阮籍以自身遭遇尤为深切地体认到生命终极有限性的不自由。因而在现实中找不到自由生存之路的他不得不凭借文学之途实现自由欲望话语的转移,即在《咏怀诗》里反复营构“飞”的意象来获得对自由生存欲望的一种想象性满足。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晚年在山东度过了六年金之官员被羁管的生活。后又以金之遗民身份和文坛领袖的声望,常年奔走于燕京、真定、山东之间。在山东,他与东平行台严实父子、冠县令赵天锡结下友谊,与羁管在山东的金末文人相互唱和,友情深厚。他创作了大量诗文,记叙了齐鲁山水之美和金末元初山东社会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他的游历对战后文物的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人先生传》是阮籍的名篇。阮籍借大人先生表达了他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再到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心灵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以阮籍思想主流发展变化为主线,将其一生分为崇儒、儒道矛盾、尊道等三个阶段,以期较客观地解释阮籍前后期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反差,并借以管窥整个魏晋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16.
以泰安东平县方言单字调为实验对象,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和SPSS软件测算出泰安东平新派方言单字调的调型和调值,并将其与老派方言、泰安方言和普通话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东平新派方言的声调调型和调值分别为:阴平低升调24,阳平高降调51,上声高平调44,去声降升调323,与老派方言相比,调型基本一致但调值变化较大,探其原因可能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东平新派方言与泰安方言在调型和调值上均有差异,说明新派方言受泰安方言影响较小;不同性别的东平人方言的声调曲线有所差异:男女性别在阳平和上声上调型调值一致,在阴平和去声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阮籍与庚信两位诗人的现存诗歌中均有以五言古体为创作形式的咏怀诗,二人的咏怀诗都体现了在高压政治统治下郁郁寡欢的苦闷矛盾心理,反映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想。但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不尽相同和受时代风的影响也不同,二人的咏怀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心理定式,这种定式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会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式作用绵延不断,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沈复、林语堂等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浮生六记>作者的爱人陈芸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林语堂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了解到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于罗贯中之籍贯,以山西太原说与山东东平说之争论最为激烈。主山西太原说者,依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认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主山东东平说者,依据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又有学者提出"东太原说",致使罗贯中籍贯的争论更加复杂化。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山西太原说"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山东东平说"则至今未发现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之"东原",不仅指山东东平,也指山西太原,"东原罗贯中"应是山西太原罗贯中之意;古今只有一个位于山西的太原,所谓山东之"东太原郡",是个侨置而虚设在山东的地名,有郡名而无实地,其实质指的还是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