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宋思想转型之际,二程承载着复兴儒家道统的历史责任。二程重新挖掘"天理"概念,从宇宙方面构建其独特的天理观。从"天"到"天理",不仅仅是语义和概念的变化,而且也是精神意蕴的转换。在历史的长河中,思想范畴的内涵不断被扬弃,儒家的"天"出现了以神为天和以客观规律为天两种主要的形态,"理"概念则由事物的一般属性逐渐向本体属性转变。针对董仲舒对天的神化,二程提出"天变非应人事",肯定柳宗元、刘禹锡对天的自然化,反对天谴事应说中主宰者式的天观。二程还汲取了华严宗中理的本体形式,以及理事无碍的精神原理,批判了理的虚幻性。由此,二程提出"天即理也"的观点,强调"天"与"理"的结合,实现了从主宰之天到理法之天的转换。作为生生不穷的自然法则和与物相即的内在根据,天理成为统摄自然条理的"活泼泼"的宇宙本体。二程将"天"与"理"碰撞结合,使天与人、自然与道德贯通起来,呈现了天理观的宇宙意蕴。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天道思想,是中国谈论"形上天"的始祖。荀子对"天"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天论》之中。透过对老子、荀子天道观的比较,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一、皆认为"天"是一个理序、规律性的"形上天",没有意愿性。二、"天"都能够产生万物,而且皆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相异之处在于:一、老子的"天"还包含了"人格天"("意志天")的成份,所以实际上是有两个层面,与荀子不同。二、老子认为人要遵循上天自然的法则,而荀子则提出"人为"的重要性,明白指出"天人之分",要制天和知天,善加利用,符合现代科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9,(5):27-34
在船山这里,道、象、德三者关系,既是"天乾"之别的具体展现,又可作为"天乾"之别的衍生之义。借由"天乾"之别,我们可以看出船山于天客观性的强调以及对乾人文性的偏重。船山在强调天具有客观自然性的基础上,指出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辅助天道的运行,遵循《易》以明德。同时,由于道与象之间的张力,天乾关系变得丰富,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船山论天乾之别折射出其有意将人与天进行区分,人事和天事不仅有联系还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比象"思维是一种直接性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以直观的方式来把握天地万物,并且将人事与自然相关联,力图寻求天地万物对人的意义。同时"比象"不脱离具象,就在对自然万物的观照中体认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比象"思维在汉字的产生、原始艺术、先民四方四时观念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都是远古先民在直观天地万物的基础上依类象形创造出来的,是"比天"的产物。在原始巫术阶段,天是作为超自然的力量被崇拜的,比天更多地体现为"以天统人"模式下的"比神"。殷周之际,随着人性意识的觉醒,天逐渐祛魅化,演变成为自然之天或者形而上之天,其典型特质被概括为"道",此时的比天就体现为"以人合天"模式下的"比道",不再是简单地比天之形,而是对天的运行规律及其形而上特性的认识。因此,比象源于比天,却不限于比天,而是从对天和道的认识出发,由原始巫术的比神发展为礼乐文明的比道,最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试图通过对《庄子》内篇"天"字的语义分析和寓言"庖丁解牛"的阐释解读庄子思想图景的三个层次。首先对"天"字进行三个层次语义分析,接着结合寓言"庖丁解牛"和内篇文本,分析"天"的三个层次的含义、寓言的三个层次与庄子思想图景的三个层次的对应关系,由此展示庄子思想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6.
《尚书·周书》及《诗经》中经常出现类似"天棐忱(谌)"的语句,前辈学者大多认为"棐"是"匪"的假借,而"忱(谌)"的意思则为"信",因此"天棐忱"的意思就是天不可信。按从"甚"、从"冘"之字常有"极"、"盛"之义,还有"因超出一定限度从而导致过度"之义;故"谌"、"忱"二字皆有"因过度相信从而导致迷信"的意思,则所谓"天棐忱"可以理解为天不可迷信。同时,周人还将对天的不可迷信与天命所归乃在民心结合在一起,二者共同构成周人天命观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十二三世纪有特定仪式要求的"拜天之礼"与其萨满教中的"祭天之礼"判然有别。考察中外史籍表明成吉思汗征金和讨伐花剌子模前行"拜天之礼"所拜的乃"天(腾格里)"或"长生天(蒙客.腾格里)",而非俄译本转译《史集》汉译本之伊斯兰教的"真主";这两次礼拜仪式结合上古人对天的认识考证帖木真逃脱三姓蔑儿乞惕人偷袭后所行拜太阳之礼,其仪式与拜天仪式完全相同。据此推断古代蒙古人所崇奉的"天"和晚近始出现的"长生天"指的正是太阳、也指月亮。  相似文献   

8.
哲理故事     
大师指着远处的高山,问弟子:"那山为什么能与天相连?""因为它高呗。"弟子说。大师带弟子来到海边,指着远处与天相连的海面问:"海在低处,没有山的高度,那为什么也能与天相连、与天等高呢?"弟子答不上来。"那是  相似文献   

9.
谈林芝 《教师》2013,(7):88-88
"花草到了春天,受了春光、太阳光的同化和雨露的滋养,于是生长日速。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似的,也就是能一天进步似一天。换言之,就是一天新似一天。"这是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这篇文章中对他所倡导的"活的教育"做的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这一思想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人文性"有异曲同工之妙。"活的教育"需要"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赐给岳麓书院等处的匾额,主要表彰这些书院对于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学达性天"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是指通过教育,通过做学问,通过"养性",达到"性命合一",达到"性"与"天"齐,达到"性"和"天"的统一.这既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教育几千年不变的目标.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仍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推天道以明人道”是道家哲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就老庄道家哲学而言,基于“道常无为”这一“天道”原则,其“人道”思想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广义上的“人一物”关系,并聚焦于两个方面,即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人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两种基本的“人道”主张:其一,“无为”而“利物”;其二,“无己”而“胜物”。在老子哲学中,“无为”而“利物”是其“人道”思想的立足点;在庄子哲学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多方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无己”而“胜物”的根本“人道”诉求。从当代视域来看,道家“人道”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领域的引申和具体表现,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唤醒学生的人本意识、主体意识和人文意识,从而更好地激发潜能,达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自身的探究与追问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古希腊戴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告诫到后现代思想家对“人之死”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人在探索与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从来没有问断过对自身内部世界的关注与探究。教育学是一门“成人”之学,它担负着人的发展与完善的神圣使命。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教育学需要深入地了解人、认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你自己”便是一个永恒而又现实的教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4.
“文如其人”是中外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意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性格气质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纵观中西文学史,“文人相悖”的现象屡见不鲜。深究其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技巧性掩盖了作家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个性;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亦真亦假,“人”、“文”难分。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其背景是深蕴的,因为它织进了《圣经》中的“基督受难”的原型底色,从基督受难过程中的三个原型相——肉体、神性、受难人手来透视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中赛普蒂默斯的疯癫经历,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代女性主义作家伍尔夫是如何在圣经的背景下演绎出一幕幕旨在揭示与拷问现代人性的悲剧。伍尔夫并不相信拯救和再生。因此,文本是对圣经结构的反讽式运用,这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17.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中孟子“民本思想”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先秦政治思想中,有着优良的"民本主义传统",尤其以孟子的贵民思想最为鲜明。认为从传统廉洁文化的角度出发,先秦的"民本"、"贵民"思想可以转化为对掌权者的外在要求和价值准绳。据此,有必要将民本思想作为廉洁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清廉政治提供坚实的价值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文化散文”具有重在探寻、弘扬、传承民族主流文化脉胳与内在神光,充满着“我性”的文化对话,注重语言的艺术知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鲜明特征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其产生可上溯至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家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文化散文表现出对人文精神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散文走出了狭窄的感性空间而具有了旺盛的艺术活力,且润泽着当代文化散文。因此,当前所谓“文化散文”热,其实质是对“五四”精神的呼唤与回归,对功利、虚假、平庸散文的一种检讨与反拨。  相似文献   

20.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