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柯尔施提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问题,依据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主要针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展开批判,也对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提出反思,并分析了“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新旧派别的一致性。柯尔施阐发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关系,要求恢复辩证法,恢复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社会发展和革命整体观,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革命性、整体性,对于我们认识第二国际的理论贡献和缺陷,反思俄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深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与柯尔施皆批判了第二国际与俄苏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教条化的做法。卢卡奇将"正统马克思主义"界定为辩证法,强调总体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柯尔施则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原则、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角度展开批判。他们的反思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他们的反思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对所谓“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的“客体哲学”.“机械主义”,“直线决定法”和“直观认识论”等的批判,其理论背景同目前我国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理论背景在逻辑上是同一的,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正是我们原来误引为经典.但目前由于不能把握好现实而陷于困境的,我们想摆脱的理论.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哲学”,“总体性”思想和“日常生活”概念等基本理论对我国目前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总体性思想构成了黑格尔、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考察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代学者卢卡奇、柯尔施与葛兰西,为了走出第二国际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重新回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内在联系,将总体性作为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卢卡奇从总体性出发,形成了对现存资本主义物化社会及其思想上的二律背反的批判;柯尔施则重新回到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力图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葛兰西则将总体性作为领导权理论的重要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衍生于对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刻反思及第二国际、第三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诘,旨在恢复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和辩证方法论品质,体现出明显的哲学向度:关注实践,将实践置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强调总体性,把总体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核心;高扬主体性,将主体性视为马克思哲学的主要价值蕴含。在对实践、总体性、主体性的阐发与张扬中,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基本凸现出对马克思哲学品格的历史承传。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合理内核,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伊格尔顿的文化生产美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文论界争议颇多的文艺价值观的的问题也有其独到认识和分析、解析伊格尔顿的文艺价值观,无论是其理论的来源,还是“价值”概念的确立,以及对于文艺本质的独到认识,都表现了他对于西方现代文论的超越和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第二国际理论家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柯尔施、卢卡奇和葛兰西分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柯尔施把实践和理论视为一个整体,同时把两者统一于现实的概念;卢卡奇认为实践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即理论通过实践改变现实;葛兰西把实践分为先进的和落后的两个层级,认为先进的实践带来理论的创新,而创新的理论指导落后的实践,从而把实践和理论具体地统一起来。这些思想给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问题带来许多值得认真思考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如何通过界定和伸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来坚持其理论的批判性?这个问题始终都在推动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的发展演变,也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走向,即通过总体性思想来解释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历史辩证法。卢卡奇之所以被封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正是因为他是这种理论走向的始作俑者。本文认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是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维度,同时也是在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因而引发了后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的种种争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不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而且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章对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三位早期西方奠基者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思想进行论述和解读,试图通过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使人们更加清晰和全面的理解早期西马奠基者的哲学思想,并以此推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样一个经典问题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