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交流思想,切磋工作,互通情况的阵地,是深受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欢迎的大型期刊。编辑部的同志嘱我为杂志提点希望。我欣然命笔,写下这个题目,与广大记者朋友共勉。 新闻战线是思想政治领域的一条重要战线,新闻工作者是我党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历来受到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和爱护。在几十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硝烟弥漫的战场和工农业生产第一线,辛勤笔耕,写下了大量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稿件和文章,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记者》迎来改刊200期之际,很多新闻界的领导和读者写来热情洋溢的文字,对我们表示祝贺和鼓励。我们梳理200期期《中国记者》,寻找中国新闻界改革发展的脉络。本期视点关注《中国记者》200期。  相似文献   

4.
1986年12月的一天,为新生的《中国记者》准备的20多个封面在新华社社长办公室的地面上一字排开,社长穆青,副社长、本刊编委会主任郭超人等同志及编辑部的几位编缉围在那里,热烈地讨论着…… 1987年1月,经过两期试刊,由《新闻业务》、《新闻摄影》、《新闻纵横》三刊合并而成的《中国记者》正式面世。 这一年,我国新闻采编人员已达70700人,报纸2191家、电台213家、电视台220家。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激流勇进,对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的报道及其自身发展呈现出鲜明时代特色,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新闻界的“深度报道年”……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杂志是团刊,但反映党的声音,有着八十多年的历史,对外的形象不同于一般刊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团刊是伴随着党和团的成长壮大而得到发展的,党的许多领袖人物都曾担任过这本杂志的主编.  相似文献   

6.
本期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100期。《学刊》创刊于1987年7月,12年100期中,共发表各类文章3500多篇,计约1330多万字。这些文章并非篇篇精彩,但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作品不在少数。这对推动中国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的建立,推动广播电视系统的学术研究、理论建设以及各项实际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学刊》不仅在广播电视界拥有广泛的读者,而且在全国新闻界、知识界以及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的订户与影响。《学刊》是广播电视学术理论研究的阵地,是全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做学问的园地。关于《学刊》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当你手捧这本刊物胸怀全球、放眼世界时就会畅想:地球上的文明标志——图书馆屹立了200年的有许多。但在中国,地处边疆省份的公共图书馆,能编辑出版了200期学术期刊,又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真的是不多见。《图书馆建设》,犹如寒地黑土中的一枝红梅,傲雪怒放30多年,花朵累累整200——在凌寒开放。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有词赞扬王勃的《腾王阁序》,他在所写的《贺新郎》中说: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写下的佳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连大诗人辛弃疾也称其为翘楚,可见分量之重了。在我国的新闻史上,也有一批记者群中之翘  相似文献   

9.
1980年前后,在人民日报记者会议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课堂上,我曾多次提出记者要努力雕塑自己的形象,并反复阐述了这个问题的意义。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全国处于思想解放的新形势之下,窒息多年的新闻事业获得了复苏。为了振兴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恢复被十年浩劫损伤了的记者声誉,提出加强记者的道德和思想作风的修养,提出记者要努力雕塑自己的形象,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几年来,在一些新闻报刊上,又发表了不少讨论记者进行自我塑造的文章,看来这个问题还没有过时,还值得继续提倡。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读者: 《中国记者》创刊已经80余期了,几年来,本刊得到您很多关怀和支持,编辑部同志对此深表谢意。为了听取读者们对《中国记者》的意见,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更好地为全国新闻界服务,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请各位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意见和建议填写出来并寄给我们。我们渴望听到读者的声音。为了感谢各位的支持和合作,所有返回问卷将统一编号,截稿后摇奖产生一等奖3名,奖金各300元;二等奖12名,奖金各100元;二等奖50名,分别赠阅1994年全年《中国记者》杂志;其他所有参加者均可获得一份纪念品。对于读者提出的好建议,我们将在明年本刊第一期的《读省寄语》栏中择要发表。此问卷复印有效。返回问卷时请寄: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邮编100803。截止日期:1993年11月15日(以发信地邮戳为准)。  相似文献   

11.
"外面温度很低,大家相聚很暖,观点交汇很融".由新华社天津分社、天津市记协、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记者》天津读者座谈会于2011年12月16日召开.会场设在新华社天津分社多功能厅,天津二十多家新闻媒体代表和《中国记者》一行欢聚一堂.与会代表们一见如故,大厅内春风拂面,俨然没有了冬日的寒冷.天津《大港石油报》社长得知此次座谈会的召开,驱车一个半小时赶来参加.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07,(1):F0002-F0002,I0001
共创新闻事业的辉煌,凭战略意识指导借提供方法服务,着眼提高新闻人的业务素质,《军事记者》是军事记者的家园,吹响创新军事新闻宣传的号角  相似文献   

13.
共创新闻事业的辉煌《新闻战线》总编辑杨良化目前,不少媒体都在筹划改版。就眼下接触到的有限信息看,已经确定2007年改版的报纸至少有一二十家。种种迹象表明,2007年对于媒体和新闻界来讲,必将是个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媒体的改革创新,是读者的期盼,是市场竞争的选择,也是更好  相似文献   

14.
精益求精着力创新《中国记者》今年首期终于看到了,令人喜悦。当前正值春耕大忙季节,祝贵刊从播下第一颗种子起,月月期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活力永驻。现就第一期粗读后,有点滴建议写上。一是每期辟有20多个栏目,很有必要,使《中国记者》能富有多层次的读者,亦为非同行的读者阅读后增长见识。愿在众多栏目中,每期着力办好三至五个栏目,使其  相似文献   

15.
哪些报纸新闻作品堪称好新闻?旨在克服片面性,彰显公正性,树立权威性,《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中的作品评介、采编过程和社会效果这三把"软标尺",以现在、过去和将来的时间线条为经,以水准、用心和反响的内涵厚度为纬,不仅为科学地衡量报纸好新闻建起了一套评奖体系,而且为广大的纸媒从业者如何采编好新闻指明了一条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届满百期,我们愿借此机会回顾一下几年来走过的这段历程,想一想如何进一步改进刊物的编辑工作,并热切期望读者和同行提出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为新闻界服务,为读者服务。 1986年春,新华社党组决定将新华社主办的《新闻业务》、《新闻纵横》、《新闻摄影》三刊合并,办一份面向全国新闻界的新刊物。当试刊本于1986年8月问世时,近百封热情洋溢的来信,使编辑部同志倍受鼓舞。1987年1月,《中国记者》在广大读者的关注下正式创刊,几年来她一直受到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深切关怀。尤其是中央一些新闻单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的主要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17.
1999年第3期,改刊后的《芙蓉》刊登了“受众反馈”,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被编者平静从容地摆放在那里: 一位读者说:清新美丽的芙蓉花变成了有如摇滚乐般的火爆场面,赶紧翻开一页页往下看,更是从头凉到了脚。只见一页页大都是黑白模糊不清的画面,而可供观赏有价值的主体却变得那么苍白无力……另一位读者的意见却是:如用一言来形容新《芙蓉》,可说是“锐气逼人”。《芙蓉》的改变让许多老读者措手不及。1998年第5期上《芙蓉》刊登过一次读者来信,那些信还在平静地谈及长篇连载问题、名人传记问题。但这些讨论现在看来简直是“掩人耳目”。毫无疑问的,1999年的新《芙蓉》干干脆脆地与原来的模式发生了嬗变。它毫不犹豫地告别了原来的读者群,将自己定位到  相似文献   

18.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们诚邀大家一起纪念《军事记者》出版发行500期。大家能够拨冗出席这个座谈会,是对我们的厚爱和支持!我代表解放军报社党委、社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20.
李频 《出版科学》1999,(3):48-50
在中国期刊发展史上.因期刊改刊而深刻影响社会化进程,同时招致读热烈赞誉和极力诋毁的,恐怕莫过于茅盾改革《小说月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