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们用透着"傻气"的执著来遵守着身边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着自己的信誉,更维护着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刘俊博可是我们班赫赫有名的人物,外号“牛角大王”。凡是他认定的事儿。他就非做不可,不管对错,你就是用八头牛也别想把他拉回来,他就是这样的“一根筋”——倔到底。  相似文献   

3.
一根筋     
埃迪·阿卡罗梦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骑师,但人们只要看他骑五分钟的马,就发现他太笨拙了。这样的现实对他来说有点残酷。他总是一出发就落在后面,之后不是陷入重围无法冲到前面,就是磕磕绊绊出事故。他在最早参加的100场比赛中,从未有过半点获胜机会,但是他从未气馁过。  相似文献   

4.
塞努尔事后对我说:“不是你乱停车有理,而是作为公务员的警察,不该出这样的错误。”我在西班牙工作时间长了,交了一些当地朋友。詹姆斯先生是其中之一。他15岁的儿子小古姆,就是一个惹祸精。每次法院传票一来,詹姆斯先生就会通知他的律师出面打理。  相似文献   

5.
要有一根筋     
前不久,《北京大学校报》刊登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撰写的题为《要有一根筋》的文章。文中谈到了做人、做事与做官的几个问题,文章不长,但读后给人以启发。征得作者同意,略经删节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7.
8.
教师常为学生“的”“地”乱用而苦恼。现在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今年一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中关于“的”“地”的使用,有这样一段注释说明:“这里不区分‘的’‘地’,都用‘的’。过去曾经不分,并未引起混乱,而通行的分写办法在教学上不无困难,事实上也确有疑难情况,所以根据许多教师的建议,提倡不分。但是目前报刊文章和许多著作中大都是分写的(虽然分得不妥当的屡见不鲜),因此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定语用‘的’,状语用‘地’)。”从这里可以看出,提倡“的”“地”合并为“的”的目的在于避免过多的分歧给教学造成困难。“的”“地”虽有明确区分,但在实际使用中,当后面那个词的词性难以确定的时候就为难了。如:“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地?)讨论。”  相似文献   

9.
“的”“地”“得”在語法裏称作結构助詞,都念de。从读音上说,沒有区別,可是在汉語里它們的用法不相同。我們要向学生讲解清楚并教会他們正确使用。什么叫結构助詞呢?結构助詞是附着在一个詞或一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新时代我们都有着十分温馨的“家”,也许在与别人交谈时,除了介绍我们自己。我们也常会谈及我们的“家庭”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论有关“介绍”、表示“位置”及说明“家庭”情况的一些常用句型吧!  相似文献   

11.
“的”、“地”、“得”本来是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自从看了电视剧《水浒传》后,他们就争吵起来了。“的”说:“梁山108位好汉都排了座次,咱们也排排,我的使用次数最多,比如说吧,鲜红的衣服,高大的楼房,美丽的花园,漂亮的小姑娘,可爱的祖国,伟大的母亲,红的太阳,绿的山,白的云……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说也说不完,我是老大。”“地”紧接着说:“我的使用次数也不少,像高兴地说,蹦蹦跳跳地跑,大声地喊,轻轻地吹,温柔地抚摸,快乐地歌唱,等等,我老大。”“得”毫不让步,争着说:“人们说话很少有离得开我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谈“在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中,你是如何根据课文的特点,针对学生的情况作准备的?”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在进行队列操练时,按立正、稍息、卧倒等口令,做出统一规定的动作姿势。“月”偏旁在合体字中,也会做出“立正”、“稍息”、“卧倒”的姿势,你信不? “月”偏旁,因在字中的具体位置不同,形状发生变化,或是立正姿势——“(?)”,第一笔为竖;或是稍息姿势——“月”,第一笔是撇;或是卧倒姿势——“(?)”。我们把不同位置,不同形体,分别列举如下: 作字底,呈“立正”姿势,从“(?)”,两腿直直地支撑  相似文献   

14.
郭倩 《下一代》2013,(7):35-35
"的"、"地"、"得"是三个同胞兄弟,当人们写文章时,他们互相合作,使表达更加准确。到了年底,文字国国王想从三兄弟中选出一个模范,为此三兄弟闹起了矛盾。"的"说:"我的功劳最大,因为我的使用次数最多,比如说吧,鲜红的衣服,高大的楼房,美丽的花园,漂亮的小姑娘,可爱的祖国,伟大的母亲,红的太阳,绿的山,白  相似文献   

15.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句话陪伴我23年的教育生涯,照亮了我的教育旅途,作为教师一定要探秘心灵深处那一根独特的琴弦,发现它、拨动它,在袅袅的心声中看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一起享受教育的美好和声。  相似文献   

16.
一、"比较"的表达形式我们已经学习了形容词比较等级的构成和用法,及其常见的比较句型。今天咱们来看看"比较"、"相似"和"不同"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7.
读过《论语》、《孟子》的人对下面两个句子不会陌生:  相似文献   

18.
罗刚淮 《山东教育》2012,(32):14-15
有一次与一位校长朋友聊天,谈起校长职业发展,我让他多动笔写写心得体会,可以促进成长。谁知他大倒苦水,说校长事情太多,忙不过来。因为相交日久,我就冒昧让他列出一周来的各项事务,并把所用多长时间也列出来,我帮他做一分析。可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相似文献   

19.
成语“三令五申”的“三”、“五”沿用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指三次、五次,比喻多次。“三令五申”谓多次命令,反复说明,即再三告诫的意思。 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一般只用数词表示动量。数词表示动量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一切事物都是从无到有,“+”“-”这两个常用的符号,也和数学的产生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根据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下面说的是它们发展的过程: 在古代希腊和印度的数学家们,他们把两个数写在一起就表示加法,如:3+1/4写成3 1/4,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用的带分数3 1/4,就代表当时的加法。另外把两个数之间离开一点,就表示减法的意思,如:3 1/4之间没有符号,就表示3-1/4。又经过多少年以后,有许多人用拉丁文的“P”“P”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