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鹿麟 《编辑之友》2003,(2):53-55
受众作为大众传播的“靶子”和目的地以及参与者和最终决定者,是传媒首要的研究对象,传媒要通过受众对其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接受与消费来实现其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知道,大凡一个新的媒体创办的时候,总是要首先确定其受众群并进行大量的读者调查;某一媒体进行重大改革时也多要考虑受众能否接受;或是当某一媒体的受众发生变化时,媒体也要亦步亦趋地跟着进行改革。由此可见,如果说传播的效果必须通过受众的接受来实现的话,那么,反过来传媒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每一步都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时刻以受众为坐标来定位…  相似文献   

2.
以大众媒体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受众心理入手,探讨媒体报道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方式和过程,分析报道给受众心理造成的各种心理反应,提出规避或减轻媒体报道给受众的负面心理刺激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性文本,电视剧<蜗居>以"房奴"、"小三"、"新移民"等社会问题为叙事核心,在引导民众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有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对<蜗居>的解读和参与形成了一种受众参与式文化以及一群自称为"蜗牛"的粉丝,他们不仅热爱文本,还具备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建构了自身的虚拟社区.不过,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蜗牛"内部出现了分化.电视剧通过对"两姐妹"母题进行描述,试图给受众以正确引导.然而,剧中问题的解决模式与结局的悲剧性并不具备普适性,换言之,<蜗居>虽然提出了社会问题,却并未能给出一个真正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浅析传媒在新闻叙事中满足受众需要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传媒在新闻叙事中如何满足受众需要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传媒主要运用三种报道方式:个人化的报道方式、戏剧化的报道方式和主题曲化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5.
青年受众是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大众传媒最为重视的受众群体之一。对青年受众来说,大众传媒可称其为是他们的“师与友”。广大青年受众不仅将大众传媒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将其视之为消遣娱乐的最好方式。近年来,随着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传媒都试图通过自身结构进行不断变革和调整以广泛适应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的要求以期达到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尽管如此,传媒对青年受众的传播效果仍不太理想,如在传媒如何才能适应、引导青年受众,传媒与青年受众之间在传、受问题上还有多大差距,以及传媒怎样更好地为青年…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体的会议报道老套多、官话多、熟人(指领导人的名字、声音和画面)多,受众少的问题,早已成为新闻圈内老生常谈的难点,可又是受众强烈要求改进的热点。如何改进,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以领导、受众与传媒“三合一”的视角进行了观察与思考.有了些新的感悟.想与同仁进行切磋。我认为,会议报道要抓住以下四个最佳结合点做文章。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网络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走向深入发展.尚需在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方面进一步开拓.必须超越当前热衷于追求技术优势而忽视内容的深度开发的状态.必须重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深层次需求。深度报道被认为是继党派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代主流报道形式.已成为新闻媒体增强竞争力、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在下一轮的发展中.网络深度报道作为网络新闻内容的深度加工方式.必将成为网络媒体取胜的关键砝码.  相似文献   

8.
1982年的“北京调查”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现代受众研究的开端。这场调查尽管借鉴了西方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与主流方法,却秉持了传媒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立场。反观四十年后的今天,受众研究的商业逻辑、学术逻辑与政治逻辑的混杂,导致了价值论与方法论在众多的实践框架下彼此抵牾冲突,使得“为受众服务”的价值底色几近被遮蔽。通过梳理西方经典受众研究范式及其对中国学界受众研究的影响,厘清党报传统中人民群众与媒体受众的身份关联,并指出我国当下受众研究中的现实矛盾,认为需要重新评估“北京调查”在我国受众研究脉络中的历史定位,去除将其视为我国现代受众研究起源的神话,并重申中共在百年新闻实践中探索出的群众调查传统。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中的参与者是拥有多重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从传播学意义上解读,他们首先是作为受众而存在的,但他们已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概念。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到受众一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聚焦当前的偶像养成类节目文化现象,以2018年一档较为热门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偶像练习生》为个案,借由深度访谈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探究受众对该节目的解码机制,并重点分析节目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对受众消费需求进行满足、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受众的文化身份,以及如何在传—受互动中赋予受众各种话语权力的过程。研究发现,受众对于这类流行节目文本的消费,已不再仅仅作为被动的他者所在,而会根据自身的权力结构和文化认知对节目做出不同的个性解读。不同的解码方式则充分反应出"消费即是赋权"的社会话语,这对于今天的流行文化传播和视听内容生产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芳  杨林 《新闻前哨》2004,(11):29-31
3.公信力体系的重要来源和支柱: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 BBC的公信力还来源于其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唯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才能获得受众的信任与认同。由于媒介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公共舆论代表者的身份,客观、公正也是其作为社会服务组织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义务。由于新闻报道的对象物是客观实在的,报道者必须使自己的报道做到客观,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兴趣,最终为受众所接受,从而实现传播效果。公正性则是指媒介为报道中的利益或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以及传播者对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相似文献   

12.
王晓雨 《新闻世界》2004,(12):71-71
第一、救助和服务——传达党和政府政策。体现关爱。新闻最基本的功能是报道事实,引导舆论,而作为党报,不仅要报道事实,更要通过报道,传达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让受众了解到帮助弱势群体有关法规和政策。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为帮助弱势群体生活、学习、就业出台了很多法规和政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我国的传媒报道为分析重点,从满足受众合理的知情权需要、人丈关怀需要、合理的心理需要三个角度,对灾难性新闻报道如何满足受众需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当某些媒体无奈地面对受众的悄然流失时,有没有检讨一下自己的公信力如何?在通常情况下,传媒的公信力与受众的忠诚度成正比,即传媒的公信力越高其受众的忠诚度越高,传媒的公信力越低其受众的忠诚度越低。《传媒公信力与受众忠诚度》一文,对此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袁冶 《新闻前哨》2003,(7):67-67
弱势群体的报道越来越受到传媒的重视。可以说,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表面上看,这是各类传媒顺应受众需求的一个举措。实质上,这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6.
孙卫华 《新闻界》2006,(4):22-23
在传播渠道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和广告商越来越重视媒介内容的“有效传播”,目标受众群成为媒介行业中一个风行的词汇。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其消费心态的保守性和消费能力的低下,在目标观众群的选择中很容易被边缘化。目前,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多指社会转型期,利益重  相似文献   

17.
当代传播要满足受众深层次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传媒应该怎样去深入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受众?传播的信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及如何固守传播阵地,保证自身传播信息的内涵文化不悖于主流文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这些问题必须得到传媒的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不然,我国传媒就难以把握更多的机遇,担负起以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而推动中国快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就难以与国际强势传媒抗衡而为传播先进文化固守阵地;就难以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下更多趋向同质化发展的过程中凸显文化、民族的异质性。一、现状:受众深层次需求远…  相似文献   

18.
赵文晶 《新闻界》2006,(1):130-130,124
主流大众传媒是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成为亿万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权威来源,在受众心中有很高的信任度。报纸作为传统传媒的一种有着特殊的功能,它的传播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十分的强大。它作为“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和水平直接引导着受众。因此,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它又该如何提供、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对信息怎样选择等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彩霞 《新闻窗》2005,(5):36-36
社会新闻已成为媒体吸引受众“眼球”、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认真审视当今传媒所热衷的社会新闻,就会发现,在“度”的把握上,一些媒体进入了误区: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口味,一味地媚俗,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品格和立场。那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之一的电视台,该不该报道社会新闻?要守住阵地,把握导向,同时赢得受众,突破口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0.
徐蓉 《声屏世界》2006,(3):56-57
省级广播传媒面对的受众群体大部分是农民,省级广播传媒与农村受众的互动,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两者互动的主、次关系,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变化,互动的频度加大,互动的过程加快,两者的互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省级广播传媒与农村受众互动关系、形式、内容的变化互动的主、次关系发生变化。过去省级广播传媒是单向传播,我播你听,我播什么,你听什么,省级广播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是互动的主要方面,农村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是互动的次要方面。而现在,频率专业化之后,广播由“广”播到“窄”播,由“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