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对小说的定位见仁见智,纷繁庞杂。后世研究者尽可以选取不同角度,寻章摘句,得出不同结论。针对这种情况,以中国大文化视角为切入点,从上位层次文化与下位层次文化、史官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这三个相互纠缠的矛盾层面,探迹寻源,深入析理,就能够认识和掌握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对小说进行文化定位过程中所受的观念上的制约和操作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日本江户、明治时期,不论是儒学教材还是汉语口语教材都是以汉字写成,我们统称之为汉语教科书。在不同层次的汉语教育中,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和白话通俗小说的内容都有涉及,它们进入教科书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文章就这一现象对古代日本汉语教科书与中国古代小说之间的关系做一概述,得出结论:在日本,汉语教材不仅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传播方式,并且这是一种有自我发展能力的高层次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小说批评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评点是其独特的审美批评形式,它把阅读、欣赏和评论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古代小说批评不仅为小说艺术正了名,而且还探讨了小说艺术的一些深层次的特征。批评家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在情感性、通俗性与故事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审美特征。他们还认为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小说是第二性的,小说是生活的艺术升华;小说必须塑造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性格;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触性性通,导情情出。”  相似文献   

4.
曾令云先生的小说《云兴街》,立足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昭通本地的历史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到小说创作中,从而使小说展现出一种多层次的艺术美感。《云兴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注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三是在对古代哲理的品味中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的嬗变不单与文学自身息息相关,也受到来自深层的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哲学思潮的诱导。从理论的自身形态、关照对象范围、指导功能和流派与争鸣诸方面对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理论与戏曲批评理论做宏观横向比较,便会发现在理论形态上,小说理论主要散见于历代笔记、序跋、评点中,至今尚未发现一篇或一部综合阐述小说创作、欣赏的理论专论和专著(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尽管这些内容驳杂的批评形式中不乏一些颇有价值的真知灼见,但毕竟显得零星散碎,非需近来的理论工作者做一番勾稽爬梳系统条理的工作不可。而戏曲批评虽也有笔记、序跋和评点,但主要形式是总结戏曲创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官文化极其发达,史家层出不穷.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长期与史学缠绕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史学意识.深入探讨两者的审美关系,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7.
2010年8月10日至11日,由韩国成均馆大学主办、韩国中国小说学会和(中国)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九届中国古代小说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在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我国大陆、港台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就新发现的朝鲜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热烈讨论,还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版本、文本、分类、翻译、源流传播、数字化、语料库、审美与文化等方面内容,这是东亚地区中国小说研究的盛会,也是中外学者研究心得的近距离交流.  相似文献   

8.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一称号无疑包含着这样的理解 :土气 ,没有文化底蕴。那么赵树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便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本文认为赵树理接受的启蒙文化便是中国古代文化 ,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后来虽然为新文化服务 ,但中国古代文化仍对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偏爱上 ,对于曲艺这种传统形式的利用和理解上 ,表现在他小说创造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赵树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是全面的 ,没有中国古代文化 ,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一称号无疑包含着这样的理解:土气,没有文化底蕴。那么赵树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便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本文认为赵树理接受的启蒙文化便是中国古代文化,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后来虽然为新文化服务,但中国古代文化仍对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偏爱上,对于曲艺这种传统形式的利用和理解上,表现在他小说创造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赵树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是全面的,没有中国古代文化,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评论“我国古代小说”,与评价一部具体的学作品相比,这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吴组缃先生以大家风范居高临下地向我们勾勒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表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章立论充分,论证严密,同时又条理清晰,说服力极强。然而,此也存在一些语言微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叙事上存在着“以三为法”模式,因此,对这一模式进行文化解读和剖析,对其进行定义,并探究其文化成因和审美意义,以便从中探索中国古代小说某些创作规律,揭示其在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某些关联。  相似文献   

13.
本从整体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味”论。通过研究说明:早期为了论证小说的独特功用和审美特点,评论常用“奇味”、“异味”来做整体说明;后期(主要是明清时期)评论常常在具体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乃至结构等艺术特点中,运用“味”的范畴来分析其美感特点。“味”虽然不是小说理论批评的中心范畴,但无疑是其重要审美范畴之一。而且这些“味”的范畴,明显是与小说的审美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小说作为后起的集大成的文学样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优秀成果,取得过杰出的成就。但传统文化的积习、封建文化的毒素也对小说产生了影响。数量众多的中国古代小说,往往是精芜并存、良莠相杂的,呈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十分复杂。善恶果报就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表现最为普遍的思想倾向之一。一善恶果报思想,指的是善恶劝惩和因果报应。它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意识的积淀有着密切关系。它是封建伦理道德教化与佛家说教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现代派小说中的读者建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读者反应批评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全新面貌的小说——现代派小说。该派小说相对传统小说而言,表现出人物形象塑造非个性化、故事情节平坦化、叙事的非逻辑性、叙事视角限制式这四个特点。运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我们得知现代派小说的阅读将离不开读者的创造、重构。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6,(6):77-82
王度的《古镜记》是初唐传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从题材上讲,它属于志怪小说,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六朝志怪小说的粗陈梗概。《古镜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意在阐释"明神道之不诬"向"始有意为小说"的过渡。小说由十二个相互独立的小故事连缀而成,以一面古镜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的神异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古镜信仰及唐代文化。文章结合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镜文化及唐代士人的文学作品来分析《古镜记》与唐代士风的内在联系。鉴于此,从中国古代的镜信仰文化、唐代士风分类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薛蝌在小说《红楼梦》里着墨不多却形象鲜明,是一个品行端正,才干出众,责任感强的理想的贵族男青年,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于青年男子的品格要求及文化定位,这一人物蕴含着值得探讨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是9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一种批评思潮。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以生态批评的视野研究沈从文小说,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生态批评热潮的一种表现。在生态危机的现实和历史语境下,生态批评的内涵、特征与沈从文小说的生态意蕴相契合,使得沈从文小说生态批评得以可行。新世纪沈从文小说生态批评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为沈从文小说研究提供了新视野,突破了沈从文小说研究中"人本"的传统模式,对作家及小说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重估,这也为生态批评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的评点,尽管由于新的阅读和批评模式的生成而逐渐淡出了小说读者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研究个案,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国演义》评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如果我们要对《三国演义》评点系统做一个全面的审视,可以发现,这一研究至少必然会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三国演义》评点的版本分析,《三国演义》评点的主体研究,《三国演义》评点的文本阐释;在逐个深入研究的同时,推进并形成整个《三国演义》评点的立体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文化对实践教学目的的启示实践教学的发展不应只停留在形式和内容上,关键是要具有明确的目的,这方面我们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得到启示。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实践。古代中国教学的六艺:礼、乐、射、御、数、书,孔子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学内容,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