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了几年记者,磨磨蹭蹭跟着别人学步,仔细想来也采访了不少名人名家,静下来梳理梳理,也到觉得还有那么点“谱”。不怕贻笑同行,冒昧写在这里。一名人名家周围大多有一大群崇拜者,什么歌迷、影迷、书迷等等,他们把自己崇拜的对象完全理想化了。在这种众星捧月的情况下,名人名家常给人造成一种神秘感,似乎他们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又给记者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名人名家不好接触。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错觉,许多声望卓著的文艺界知名人士,为人都很谦逊、真诚,很容易接近。记者在采访前作好了各种准备,就可以获得要想得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世界中,面对世间百态,芸芸众生.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很难选择.很难改变。我们不能选择出生,很难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很难改变别人。在这种境地下,我们所能做的是什么呢?我想说的是“思路决定出路”。  相似文献   

3.
和社会上所有的人一样,记者的形象也有优劣之分;而这种形象上的优劣往往决定了记者工作上的成败。晚报是媒体中的后起之秀,记者队伍中新人较多;如何塑造良好的有助于事业发展的形象,是我们每位记者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一1.记者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形象一词,词典上解释为:“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这就是说,形象是能对别人产生影响的。事实上,任何人都不愿与让自己感到  相似文献   

4.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5.
我从小就对当记者抱有浪漫幻想:可以走南闯北,多么好玩;文章见报,有名有利;见了朋友,似乎也很荣耀。因此,我的终生目标便是:搞新闻。抱着这种不太客观又不太纯洁的想法,我开始圆自己的记者梦。然而,理想和现实往往会有差距,对于我来说差距更大。论文化,当时我根本够不上初中水平;论工作,我是一名汽车驾驶员,司机与记者是两种不同的性质,论条件,军营生活相当紧张,起床、熄灯、吃饭、出操,全得按点来,归属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报纸写稿。星期天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这一方…  相似文献   

6.
拾来的东西不外三种,一是大自然中原来就有的,二是别人丢下的,三是自己丢下的。我在这里的摭,完全是拾自己丢下的。而且大都是1988年的事情。记者的职业要求,两只眼睛总是向着前方扫描,捕捉刚刚发生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以最迅速的方式和手段,告诉最广大的受众;很少有机会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有些记者,勤奋一生,到了拿到离退休证书以后,心里好像空荡荡的,几分愁怅,几分茫然,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绝不像当作家的那样,从童年,大学到炮火烟硝,儿女情长,一本又一本,写个没  相似文献   

7.
编辑和记者有何区别?在出版新闻工作的业务探讨中至今还鲜见这类的文字,似乎还缺乏专门的研究。但从实际工作的情况看,作为新闻出版队伍中两个司空见惯的主要岗位,如果不对其各自的业务特点予以廓清,则确实会影响编辑记者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分析一下这两者异同的必要。 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最表面的当然是干的事不同:编辑以编别人的稿子为主,记者以写自己的稿子为主。但是在一些较小的新闻单位中,往往采取的是采编合一的体制——工作人员在单位编来稿时是编辑,出去采访就是记者。在这样的单位中,人们就感觉不出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有不同也不过是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有一通病:记者总是把焦点对准成功的人、事上,哪里搞出点名堂,一记者便蜂涌而去,而那些未成功者或成功后又落难者往往成为被遗忘者。有一位农民企业家,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十几人以至几十人,有电视台的,有电台的,有报社的,有刊物的,有地方新闻单位的,也有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的“围攻”使他精疲力尽,一脸愁容。有人说:“这么多记者采访你、宣传你,是大好事,别人请还请不来呢,你还有啥不高兴  相似文献   

9.
对记者诱惑力最大的应是什么?在理论上似乎只有一个答案:新闻价值。但在现实中,答案可就多了。“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会上泡……”之类的顺口溜,就勾画出了当今某些记者的兴奋点。现在,又多了一个——“成天围着开业跑”。开业,不过是企业开张,几乎天天有,很难讲有多大新闻价值。过去,开业之类的请帖到了记者手里,往往都是朝广告部一扔。现在不同了,有的  相似文献   

10.
林丹 《新闻记者》2003,(2):51-52
许多省市级的媒体都在外埠一些主要城市设立记者站。有人以为,驻记者站的记者干不出什么辉煌的业绩,新闻的地域性决定他们很难出位,各种新闻评奖也很难轮到他们。但我作为羊城晚报驻珠海的一名记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后认为,驻站记者一样可以出彩,关键是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为新闻定位。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很多大型书展上,基于财力与人力的考虑,一些出版商早就开始与其竞争对手——别家出版商共用一个展位。商家一般都希望方圆百里没有自己的竞争对手才好,何况是在书展这种密集度极高的地方,出版社都巴不得自己的展位又大又醒目。因此,两家甚至几家竞争对手一起共用一个展位的想法似乎不那么可行!但事实证明,无论是对于那些没有参加过任何主流图书展会的新手,还是那些规模较小的出版商,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以下就是一位出版商Shel Horowitz在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展会上,首次与别人共用一个展位所感受到的  相似文献   

12.
林丹 《新闻记者》2003,(2):51-52
许多省市级的媒体都在外埠一些主要城市设立记者站.有人以为,驻记者站的记者干不出什么辉煌的业绩,新闻的地域性决定他们很难出位,各种新闻评奖也很难轮到他们.但我作为羊城晚报驻珠海的一名记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后认为,驻站记者一样可以出彩,关键是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为新闻定位.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早到晚都在与他人打交道,人生中有意义的时刻也往往是与他人共同度过的。但我们并不总是了解别人在想什么,别人也不明白我们的想法。如果我们不具备良好的社交洞察力,我们就可能会一次次地遭遇失败:输给竞争对手,面试时遇到问题炸弹,约会失败,信用受损。揭开身体语言的奥秘,了解人们如何在一言不发时表达思想和情感,这是掌控各种社交场合强有力的第一步。成功人士  相似文献   

14.
仗义执言     
在一般人眼里,对报社记者、编辑往往有一种“雾里看花”般的神秘感,似乎是备受羡慕,甚至还带有几分潇洒与浪漫。几年前,刚刚步人新闻界大门时,我也曾有过诸如此类的幻想。4年的时光转瞬而过,我终于发现,干上记者、编辑这一行,就意味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爬格子,意味着一生都要与钢笔、稿纸和静夜里的台灯为伴。我终于意识到,党报记者、编辑,原来是这么重的字眼儿。作为记者,我们习惯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典型,挖掘典型,报道典型,却常常忽略了甚至根本就未曾留意  相似文献   

15.
今天要说的这个题目,是以改进我们今年报纸宣传,加强记者队伍建设为背景,是从这里想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说是引发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记者应当要有自己的拿手戏。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的记者有条件、有必要、也有能力唱出自己的拿手戏。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报纸宣传水平、加强记者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记者的“拿手戏”? 拿手戏是个日常用语,实际是个形象说法。就是指记者在这个职业上所表现的风格、个性。是一个记者在采写的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独到的、娴熟的、高于别人的某个方面的优势,或者某种技巧手段。记者是这样,从事其他行业领域的人也都有不同的“拿手戏”。  相似文献   

16.
很久以来,案件类报道容易停留于表面,记者往往把采访对象局限于警方、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家属;采访思路也往往局限于案件本身的经过、起因、破案过程、最终结果;对警方的采访也比较容易被对方牵住思路,成为对方的发言人,而没有让对方跟着自己的采访思路,针对读者需要了解的内容提供素材。如果警方不接受采访,往往就很难把稿子做大做透,甚至很难讲行下去.  相似文献   

17.
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最表面的当然是干的事不同:编辑以编别人的稿子为主,记者以写自己的稿子为主。但是在一些较小的新闻单位中,往往采取的是采编合一的体制——工作人员在单位编来稿时是编辑,出去采访就是记者。在这样的单位中,人们就感觉不出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有不同也不过是家里家外之分,文字处理的对象之分,而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文字素质要求则都是一样的。但这种表面的印象感觉,细分析起来则是不准确的。应该说,从平庸的层次上来看,编辑记者没什么大的区别,而到了优秀的编辑记者这一层上,这两者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使经济生活变得日新月异、异彩纷呈,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晚报的经济报道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加大报道分量。不过与晚报整体的新闻报道比,经济报道面临着不少难题和需要突破的地方。晚报经济报道的难点m经济现象的累积性和晚报时效性的矛盾。经济现象一般有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由于一个经济现象往往牵涉到同一行业甚至不同行业的许多部门和单位,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内第一个抢到带有“今天”或“明天”字样的经济现象新闻,因为经济现象的演化,不少是渐进的,记者在什么时候出手,时间由头大都是“…  相似文献   

19.
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与其他记者有什么不同?形象地说,科技记者是始终在陌生的领域里艰难跋涉的人,今天闯进地理学的大门,明天又必须去涉足浩瀚的宇宙,后天也许还要面对许多枯燥的数学符号。而且,每个学科领域又都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科学家研究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东西,我们要在几小时、至多几天、十几天的时间里大致领会它,并准确、生动地报道出去,这就是科技记者不同于其他行业记者的特殊之处,科技记者难当,也就难在这里。从这个特点出发,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一个合格的科技记者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记者的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脑袋     
记者要有自己的脑袋。这似是废话,但仔细想来,又是极重要的话。许多人当不了记者,许多人当不了好记者,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脑袋”,或“没有自己的脑袋”。现在全国的新闻队伍不下几十万之众,口袋里揣着记者证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脑袋”,我们的新闻事业一定会有个长足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一定可以发挥更加辉煌的作用。所谓要有“自己的脑袋”,就是说记者要善于独立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问题,表达问题。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变幻万千。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批评什么,表扬什么,如何批评,如何表扬,如何使自己的报道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积极影响,给人民群众以有益的启示,都需要记者本人独立地工作,独立地思考。记者这个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奋斗”的职业,借别人的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