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29日凌晨.河南焦作市天堂 录像厅发生特大火灾,74人死亡。次日,该消息随着新华社的电波传遍大江南北。各地新闻记者闻讯后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向焦作。最早赶到现场的是四川《商务早报》的记者吕剑,他恰好在当地采访而撞上这条“大鱼”;另一家作出快速反应的报纸是《羊城晚报》,该报记者李育航乘飞机、包出租车于次日凌晨赶抵焦作;《南方周末》记者李玉宵、《重庆晚报》记者赵群辉等也随后赶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31日,包括中央级媒体在内的各地近30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云集焦作。 而我几乎是最晚一个抵达现场的记者,大…  相似文献   

2.
3月29日凌晨,河南焦作天堂录像厅发生特大火灾的消息随着次日新华社的电波传遍大江南北。各地新闻记者从四面八方涌向焦作。最早赶到现场的是四川《商务早报》的记者吕剑,他是恰好在当地采访而撞上“这条大鱼”的。另一家最快做出反映的便是《羊城晚报》,他们的记者李育航乘飞机包出租于次日凌晨赶抵焦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31日,包括中央级媒体在内的各地近30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已云集焦作。我几乎是最晚抵达现场的一个记者,时间  相似文献   

3.
近日,“反对邪教 崇尚文明”展览在京展出,又一次勾起了我四次采访“法轮功”练习者的经历。 今年1月23日下午,7名来自河南省开封市的“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点火自焚,我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摄影报道。随后对刘思影的几次采访,至今令我难忘。  相似文献   

4.
我较早接触的大型电视报道是1987年的大兴安岭火灾连续报道。一听到火灾的消息,我当时就冲动起来,想立刻赶到现场去参加具体的拍摄和采访。但仔细一想,电视不同于文字报道,有大量的工作在现场无法完成,如果不能及时将现场传来的消息有效地处理,会事倍功半。为此,我留在了北京,每日通过电话与火灾现场的记者们联系,纵观全局,策划组织这一报道,将多方面的消息处理、汇总,并适时进行分析、综合,向观众提供有关的历史知识,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5.
因为一篇报道涉及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西丰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为由对采写报道的《法制日报》记者朱文娜进行立案调查。2008年1月4日,西丰县公安局多名干警赶到法制日报社对该记者进行拘传,未果。  相似文献   

6.
城广 《新闻实践》2006,(1):55-55
一、突发新闻的报道方法 1、争取第一时间到现场。这是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前提和价值所在, 一旦事实调查清楚且不违反新闻纪律,就要及时见报。2004年2月27 日,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双峰砩矿发生坍塌事故。当时,金华日报一位文字记者和一位摄影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目睹了整个抢救过程,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材料。第二天,有关矿难及抢救情况的第一篇报道《当灾难突然降临》在一版显著位置见报,同时还配发了现场抢救的照片。随后,记者又以《生命,至高无上》、《被困井下10小时……》为题,对这一突发事件作了追踪式连续报道。这组报道见报后, 不但获得了市民的好评,也受到金华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肯定和嘉奖, 并获得2004年度浙江新闻奖。  相似文献   

7.
2003年1月29日,正值中国人民欢度春节之际,泰国与柬埔寨却因为柬埔寨传媒报道一位泰国女电视明星的一句未经证实的话,而险些引发泰国和柬埔寨兵戎相见。上千名柬埔寨人1月29日晚冲进泰国驻柬埔寨大使馆,放火焚烧了使馆大楼,烧毁了金边皇家饭店、电信公司等10多家泰资企业。据泰国估计,在此次骚乱中,泰方共损失大约逾4200多万美元。一、不实报道成为导火索在柬发行量很大、影响力也很大的《吴哥之光》,于2003年1月18日报道说,泰国女影星素瓦南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面对一位柬记者何时到柬访问演出的提问时,回答说:“如果吴哥窟归还给泰国,我就…  相似文献   

8.
江地 《新闻导刊》2009,(4):42-43
今年4月14日下午。渝中区十八梯发生一场火灾,火势凶猛,不到两个时辰便烧毁十余栋房屋。火灾立刻引来记者,第二天本市四张都市报都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此事。我之所以关心这场火灾。一来我知道十八梯是重庆城的一个的“火药库”,那里的板房密密匝匝,弄不好就会“火烧连营”;二来火灾现场正好在我家附近,参观方便。我两到现场,对火灾的情况自然比一般读者了解得多一些。  相似文献   

9.
准确的第一手消息是突发事件报道的关键 2004年5月10日,在巴格达电站的大火以及几次突发事件中,作为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记者,我比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摄影记者都早到现场,也因此赢得他们的尊重.但是无法避免的是,根据二手消息源采访,很少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此,突发事件的采访,决定摄影报道成败的关键就是时间和速度.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拙文《打粉打到后颈窝》,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不少传媒界友人来信赞同拙文的观点。那篇拙文开首,我曾引述了一个例子:一位市长在本市一家商场后院夜晚发生火灾后,赶到现场指挥灭火。这本是“公仆”应尽的职责,正常的工作。有位记者现场采访中却向市长提出了一个不适当的问题:您在大火发生后深更半夜赶来亲自指挥抢救,请问您有什么感  相似文献   

11.
一 对危害和暴露等灾难,记者应该了解什么? 在波士顿担任电视台记者的那些年,我报道过的各种灾害连绵不断:从车祸、火灾、犯罪、飞机爆炸等熟悉的威胁到人造甜味剂、保险气囊、硅胶乳房移植,再到绑架儿童"新"潮流和令人沮丧的形形色色环境危害.  相似文献   

12.
《报刊文摘》2001年1月4日转摘的《服务导报》2000年12月31日一则报道说,有消息称,一家企业为庆祝开业,在洛阳东都歌舞厅招待洛阳老城区工商、税务、公安、技监等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在现场发现了四支警用手枪,已查明的遇难工作人员有交警支队、劳改支队、公安分局和老城人大法工委国家工作人员各一人以及洛阳人大接待科科长。死者中有30余名“三陪女”。《华西都市报》2000年12月31日刊登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洛阳“12·25”特大火灾调查处理小组成员余波12月30日谈话指出,他看到“火灾现场发现四支警用手枪”、“遇难者中有30多名三陪女”等莫须有  相似文献   

13.
我当新华社驻外记者已有十多年。遇上两次战争,一次是海湾战争,另一次就是近期的黎以四月战争。 以色列于4月11日发动了代号为“愤怒的葡萄”的军事行动,至当地时间4月27日凌晨4时结束,历时16天,以军共发射近三万发炮弹,1400枚空对地导弹,耗军费约1亿美元。 在战时,枪炮声就是命令,前线出新闻。人们常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遇上战争,驻外记者就得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相似文献   

14.
灾难新闻既是一只魔瓶,又如一口陷阱,如果媒体盲目浮躁,极易陷入被动,讲究艺术,把握适度,才能实现最佳的新闻效应。如何在让灾难新闻不流于俗套,不血腥暴力,不给受众以“二次伤害”,而且还可以深深地打动人,是报道灾难新闻的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作为北京日报的一员,我在第一时间受命前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采访.两年前,四川汶川地震,我亦作为北京日报第一批赶赴前线的记者.火速赶往灾区参加报道.短短两年间,两次亲历重大灾难报道,也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独特的经历.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心理压力主要分两类:一是采访突发灾难陛事件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二是日常采编工作本身的压力.提防灾难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天灾人祸不可避免会带来人员伤亡,而记者常常是抵达现场的第一批人,直接暴露在血腥而惨烈的画面前.面对当事人的恐惧、家属的悲痛欲绝,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意味着一次心理创伤.同时突发事件报道往往意味着要在短时间里连续作战、采访资源竞争和报道方式创新等等,身心俱疲下的巨大压力也是一种创伤.  相似文献   

17.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证明了专门的能源报道记者的重要性.不幸的是,3月11日灾难发生时,美国并没有多少记者在场.<纽约时报>能源和环境报道的资深记者马修·沃尔德(Matthw L.Wald)是少数现场记者之一,该报对这次灾难进行了出色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闻记者,职业的原因,总会遇到一些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或者突发事件和灾难。今年年初,许多记者同样到了雪灾一线,发出了许多感人的报道。作为记者或社会人,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他们用自己的一份责任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我认为,在灾难面前,记者不仅需要遵守职业道德,恪守报道职责;也需要履行社会责任,恪守做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通讯要写出情意不容易,要写出个性与风格更不易。最近读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女士写的《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送张乐平先生》(刊于10月7日《解放日报》)深觉它就是这样一篇好通讯。如我记得不错的话,赵女士似乎是专门报道文艺文化界人士的记者。她的很多报道写得很有特点,给人留下不少美好的印象,而现在摆在我案前的此篇那就更为突出。是人总有个性,报道要写出个性才为可贵。张乐平——三毛之父,其人并不陌生。在此送别之际,如何既写出人们心中的情意,又写出人物的个性是要费一番斟酌的。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显然抓住了一个贯穿全篇的“酒”字与“送”字进行开掘,结果写得很富情意与个性。酒,想不到是陪伴张乐平一生的爱好之物。酒中有情思有灵感,正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玉和临行喝妈一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四川灾民陷入了巨大灾难中:失去亲人的痛苦,没有住房的困境……是依靠政府的救援,还是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经济日报>记者夏先清在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四川省彭州市九峰村采访,用大量事实和细节重现了村民自救的全过程,展现出灾区基层干部群众在灾难面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篇因此荣获2009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二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