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合理使用原则与公共借阅权对立之根源的分析,认为有必要通过图书馆建立版权保护部门、建立完善的PLR法律制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协调机制等手段,从而实现合理使用制度与公共借阅权的良性搏弈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版权法意义中的公共领域是各种与私人领域相对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共教育组织或机构,包括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公共管理组织及大众媒体等.各国为维持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大都规定了公共领域使用版权作品的"例外"与"免责",即合理使用.公共领域必须充分尊重版权人权利,严格把握合理使用的尺度.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必须以服务社会公众为目的,遵守版权作品使用数量的规定;公共管理活动行为主体必须得到严格限定;大众媒体在非营利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其使用行为对版权作品市场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公共借阅权是指版权人因其作品在图书馆等公共机构被免费利用而享有补偿金的权利.分析公共借阅权制度对版权人、书商、图书馆和读者等不同利益群体产生的影响,认为公共借阅权制度虽然有可能对图书馆和读者产生不利影响,但在总体上有利于作品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促进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家紧急图书馆”是为应对疫情期间公众基本文化诉求的一次有益尝试,其提前关停引发了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合理使用制度的思考。在无偿提供作品的合理使用制度失灵之时,不妨引入适当付费的公共借阅权制度以保障作者利益、促进数字图书馆长远发展。数字图书馆公共借阅权以权利的保护与限制为双重内核,有着扎实的学理基础和显著的社会利好,存在现实的立法实践,对我国图书馆事业意义非凡。在引入数字图书馆公共借阅权时,还应基于我国现实,对于适用范围、补偿金分配等进行本土化改造。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网站建设中的著作权规避与合理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志刚 《图书情报知识》2004,(4):95-96,F003
图书馆网站建设如何合理使用现有馆藏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图书馆网站的公益性谈起,认为合理使用原则对图书馆数字化来说是必要的,进而从域名注册、网站“超链接”、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及其引擎系统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图书馆网站建设中的著作权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公共借阅权的基本内涵出发,指出了公共借阅权制度之于图书馆的意义,并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在图书馆实施公共借阅权制度所存在的种种障碍,指出如何有效维持版权人与图书馆公共借阅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上海召开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仪式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会上宣布上海市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读者借阅信息将纳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近年来上图一直尝试在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用一种信用的方式相互合作、相互约束,用信用代替押金来确保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图书借阅约定,这一创新举措将使双方建立起更加牢固的信任关系。目前,上海市237家公共图书馆拥有持证读者近200万人,他们近期将通过多种创新服务方式使这一数字翻一番,也就是  相似文献   

8.
"合理使用"系指在特定条件下允许个人和特定组织在未经版权人许可的情况下,无偿使用版权作品的法律规范.高校图书馆应充分把握"合理使用"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适用规则,并通过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下载、文献信息资源传递建设及网络文献信息资源链接等方式,拓展文献信息资源来源途径,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普遍共享.  相似文献   

9.
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问题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信息法学的角度,提出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应纳入《图书馆法》的调整范围,并针对其中最为关键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问题、法定许可问题和创设“公共借阅权”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对图书馆公共借阅权的影响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就数字技术对图书馆公共借阅权的影响和公共借阅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公共借阅权是未来图书馆不可回避的问题,应做积极的超前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欧盟92/100指令对图书馆公共借阅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盟EC92/100指令直接将图书馆公共借阅活动纳入出借权调整范畴,因此将对图书馆公共借阅服务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其立法动因、权利主体和客体及其权利限制,探讨了对图书馆公共借阅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中外各国著作权法的立法史及其合理使用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图书馆利用文献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这一原则在图书馆的适度使用,划清了适当使用和不当使用的界线,同时借鉴了美国等国家版权法和《伯尔尼公约》对图书馆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图书馆的“合理使用”作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价值和必要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修订后的著作权法扩大了著作权人的权利范围,使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出于满足广大用户信息需求的目的,在对作品的网络传播上出现了一些侵权行为。这就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问题,也引发了人们从深层次上来思考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价值和必要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美国谷歌公司拟构建数字图书馆,引起了法律争议。谷歌数字图书馆争议的关键在于,谷歌将他人图书扫描进谷歌图书馆,并且在线提供这些图书的目录、索引等信息的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合理使用。根据案件的判决结果和理由可知,谷歌的行为具备高度的转化性,对社会公共利益贡献巨大,不会损害著作权人的市场销售,适宜被认定为合理使用。因而,我国著作权法有必要在合理使用条款中明确规定图书馆、搜索引擎公司等为构建数字图书馆或数据库,为公众提供搜索服务而全文扫描他人作品的行为构成合理使用,以为中国的图书馆和搜索引擎公司建立数字图书馆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文献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版权风险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数字化文献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直接涉及到著者、传播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给版权的保护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在法律对策方面要充分平衡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利用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创设数字化文献信息的“公共借阅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眼著作权合理使用原则和图书馆权利的发展变化,分析图书馆权利在著作权法中的体现和著作权合理使用原则的由来与发展,论述著作权合理使用原则规定的保障公众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促进知识和信息共享、增进知识和学习等著作权领域的图书馆权利。  相似文献   

17.
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使得公众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公共馆藏资源成为可能.基于用户角度分析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意愿的因素,对推动移动图书馆的应用可起到重要作用.[方法/过程]鉴于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整合式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理论为基础,引入感知风险、信息质量、服务质量3个变量,构建出6个变量的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6种因素对用户使用行为意愿的影响作用.[结果/结论]数据分析表明,感知风险变量对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产生负向影响,绩效期望、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3个变量对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努力期望和社会影响两个影响因素显著性未达到标准.  相似文献   

18.
文献的合理使用与著作权穷竭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树俭 《图书与情报》2006,(4):94-96,105
现代传播技术在图书馆大量使用引发的诸多问题,是对著作权法传统观念、传统规则的巨大冲击,其中最引人注目而又复杂难解的症结,即是关于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问题。协调或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既保护作者权益,又维系社会公平公正原则,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信息疾病"与图书馆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息技术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人们产生了各种负效应,存在着各种隐患,信息污染综合症、信息技术恐惧综合症、病态使用互联网症等信息疾病就是典型的表现。本文对这三种疾病的概念、发展、症状、成因分别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指出图书馆作为社会的文化信息中心,在信息时代应扩充自身的职能。在信息的组织和导航、信息教育、人文翔等方面做出努力,为预防和医治信息疾病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巫慧 《晋图学刊》2021,(1):20-26
在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融合创新成为图书馆的存在状态,但是著作权人专有权的扩张、技术措施的发展以及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日益萎缩。虽然我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均对图书馆合理使用的拓展以及技术措施的规制进行了探索,但是仍然未能解决图书馆发展所遭遇的合理使用困境。为保障图书馆在新技术环境下实现其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能,建议在立法上构建合理使用一般条款并完善技术措施的相关规定,同时在司法上确立推行类案检索机制并注重指导案例的指引作用,以立法与司法的良性互动为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