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别塔》是墨西哥导演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2006年执导的新片。本文从"巴别"含有的"变乱/通天"的内在悖论、影片的叙事逻辑以及叙事视点三个方面入手,指出影片中存在的无法弥合的裂隙恰在于,建构一个超越差异、心灵相通、彼此相爱、世界大同的神话在"9.11"之后的现实世界的虚幻性。  相似文献   

2.
刘畅 《大学生》2014,(8):36-37
正上一次课出一次国Polish在大马士革门附近的小巷子里,当每周五日落之后犹太人开始安息日的时候,大马士革门的阿拉伯人的批发菜市场就开始热闹起来,这里的菜论筐买,水果论箱买,我曾在这里用10谢克尔买到一箱子苤蓝。这里是东耶路撒冷,如果按照联合国决议,在雅法路十字路口,当有轨电车在我面前经过,人行道上绿灯亮起的时候,走过去,我就出国了。沿着铁轨走S型,我就可以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自由切换。刚开始的感觉是奇异的,不过很快我就停止了这种傻乎乎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李骏 《文教资料》2009,(16):76-77
本文从宗教意义的层面分析和读解了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影片《巴别塔》,指出本片的宗教意义和现实意义同等重要,甚至宗教意义要重于现实意义。作为一部好莱坞制作的影片,爱与信仰是导演为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开出的解药,本片体现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充满了说教意味。  相似文献   

4.
"巴别塔"的片名取自于圣经中的典故,它讲述了一个横跨三大洲四个国家的故事。在片中我们可以领略四国不同的文化,当然除了表层的文化外,影片所展示的隐蔽文化更值得我们研究。片中美国人对摩洛哥和墨西哥人普遍怀着一种带有偏见的文化定型态度。另外,片中还通过一个聋哑的日本女孩揭示了日本这个高语境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即青少年一代的迷茫,堕落与沟通的缺失。通过对影片隐蔽文化的分析,提出了文化间交流所应遵守的"优胜劣汰"选择性准则。  相似文献   

5.
刘新飞 《海外英语》2014,(9):135-136
翻译的原则与策略问题自翻译这一行为的产生便为世人所不断探寻和探讨,而圣经中更是以巴别塔的倒塌来作为人类不同语言的来源。作为重建巴别塔的能工巧匠——翻译者,怎样才能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的更为到位是其所面临的重大难关。然而近年来,翻译研究走的是一条与西方文论大致相似的道路,其特征大多以静态研究为主,缺乏动态研究。而该文就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的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引过来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笔者通过避开中心论的局限,分别探讨了译者和读者的话语角色类型,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的对话视角导向,为巴别塔的重建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刘珏 《考试周刊》2009,(18):219-220
2006年,一部由墨西哥导演执导的电影《巴别塔》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后殖民角度分析,这部电影揭示了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压迫,导演的第三世界文化身份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双重身份也显示出他反殖民和为殖民主义辩护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7.
电影《巴别塔》是其导演亚利桑德罗的一大力作。影片中所有的人物,不论是在摩洛哥等待救援的受伤的美国游客、与父亲一同生活在东京的聋哑日本少女,还是北美荒原中惊慌失措的墨西哥保姆都是生活在纷争年代的人们的真实写照。传说中的巴别塔象征着人类的团结,而人类心目中的上帝所在的天堂是人类理解与沟通的最终目的。但是在语言已经不再是交流的障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的全球化的今天,即便是拥有相同文化、相同信念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却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巴别塔之喻,指出西方社会科学以分化封闭的学科制度去"发现"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再以学术场域构建的"理性乌托邦"为纷繁、差异的社会世界立法,其后是以时间雏度的进步叙事驱逐承载于空间中的差异与传统。进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在"移植"西方社会科学时,以向西方学习、与国际接轨等知识策略,用普遍性改造差异性。最后,以开放社会科学告别巴别塔,中国社会科学以问题导向、实践传统与文化自觉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影片《巴别塔》通过参考圣经创世纪中巴别塔的故事,揭示出:交流超越语言,因此人们应该在认同人类情感共通及人类是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包容无论是在语言、性别、社会关系、种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导生关系对研究生学术成长及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隐性冲突在导生关系中普遍存在,但并未得到重视和研究。研究生沉默与被动背后,存在许多不为人知的意义建构。期望和代沟形成的认知与诉求差,叠加“不必要、不敢、不愿”的隐形沟通屏障是导生隐性冲突的背景板,而搭载时间、话语、情感的微观权力运行是冲突生成的直接原因。导生隐性冲突投射出基于现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价值波动、工具理性侵蚀等因素造成的精神危机常态。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跨学科视域、一贯始终的理论阐释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巴别塔的坍塌之后重建了新的巴别塔.该书在巴赫金研究的众声喧哗中毋庸置疑占得了重要的对话席,是中国巴赫金研究界不客忽视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2.
墨西哥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在影片《巴别塔》中采取多条线索交叉进行,多个时空场景交互切换的后现代电影叙述手法讲述了发生在摩洛哥、美国、墨西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相互交织的故事,对人类因沟通的缺失、不同文明之间因交流的匮乏而引起的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用语言建构的乡村史,是一部"去历史化"的乡土寓言,也是一部倾吐心灵孤独的"中国经验"史,一部底层中国人的言说史。小说由说话开始,把读者由日常的民间生活、家庭伦理引向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拷问中国人生存之荒诞,而荒诞来自语言的不能交流,从而语言成了产生荒诞的根源,《一句顶一万句》进而促使人思考,既然语言是人的本质,语言能否交流,语言能否成为对抗"荒诞",寻找意义的利器。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多元化表现最为明显的国家,主流社会对文化多元化的态度一直在支持和反对中摇摆,学界也分别以巴别塔和特洛伊木马来概括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念,电影《撞车》则以艺术的形式表达美国社会这种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矛盾。然而,基于传统和现实的原因,不管主流社会做出何种政策调整,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还是在美国主流文化允许的框架内进行。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关于巴别塔的论述为理解《审判》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审判》描写的法庭的原型是巴别塔,在他看来,人的权力欲望在现实中对象化为巴别塔构型,形成一种偶像化的权力结构;约瑟夫·K既是这种权力欲望的代表,参与社会巴别塔的建构,同时也受制于它,丧失生存的确定感;卡夫卡通过约瑟夫·K的死,既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隐含了他对上帝虚己的理解,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虚己的模仿以超越巴别塔的解救之途.  相似文献   

16.
李河运用"激进诠释学"论述了翻译的"语词世界"、解释学真理及"差异的撒播",批驳了传统翻译"原本中心论"、翻译的逻各斯真理以及中西文本流通中的西方语言中心论等问题,提出以"居间存在"为基础的语际翻译解释学.<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展示了作者学术"提问"意识和"独白"意识,是会通语言哲学、翻译学与诠释学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7.
奥克肖特认为,没有风格的人除了最粗疏的意思之外,便什么也传递不了.奥氏是上世纪深具文采的一位政治哲学家.本文试图对他在著作中爱用的一些丰富譬喻作出诠释,以呈现奥氏思想中的哲理与关怀,并指出,他那多元经验模式的哲学立场和他在政治上关于公民联合体的主张在思想脉络上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8.
一般文学翻译以"文化分析"为方法的思路是否适用于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值得商榷,因为古希腊戏剧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分析"行为。"文化分析"的发生逻辑不同,决定了古希腊文学翻译的研究思路也就不同:以译者的主体意识为中心,从译者的创作目的(起因)、翻译时的文化阐释(过程)和为读者提供新认知的意旨(结果)来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分析"的论述行为。  相似文献   

19.
理查德.哈兰德的《西方文论简史》(又译《从柏拉图到巴特的文学理论》)是一部在当下西方文论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作为该书的中文译者,本文作者从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与结构思想出发,对当下文学理论的状况尤其是中国文学理论史的书写“结论”与“结构”问题进行了学理性的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翻译这个术语,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人们在讨论语言翻译的时候,总喜欢引用《圣经·创世纪》里面那则通天塔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想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要为传扬他们的名而免得他们分散在全地上。然而,这一切引起了耶和华的不满,他主张打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言语彼此不同而无法交流,这就是通天塔和重建天塔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语言,人们要互相交流,就必须打破语言间的隔阂,于是翻译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正是翻译的艺术性所在。人们都认为,翻译不仅是一门深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