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阅读部分第十五课,选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这首李白诗作中独具魅力的饮酒诗,以其缘情流转、喷泻奔涌、变幻无端的抒情方式,伴以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结构形式,于无形之中透露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的表现手法,无疑为学生深入了解诗人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只是该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若依教材注释“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作客”,显然与史实不符。笔者依据有关文献资料研究,认为该诗创作于天宝十载(751)秋,创作地点当在“高凤石门山中”,即今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西唐山。  相似文献   

2.
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还在其它诗文中多次提到元丹丘。搞清楚李白与元丹丘的交游,对了解李白一生的行踪和思想都将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本文拟对李白与元丹丘的交游作初步的梳理和探索,向学术界请教。  相似文献   

3.
炳灵寺附近城关考石磊炳灵寺石窟,地处黄河上游甘、青交界的永靖县境内。这个幽居在小积石山深处的石窟,有着漫长的历史。《法苑珠林》①上说:“有石门滨于河上,镌文曰:晋泰始年之所立也。”晋泰始年是公元二六五年。如果按这一说法,炳灵寺石窟在晋代时就已开凿。又...  相似文献   

4.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丹丘认为“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盛唐诗歌其妙处旨在“兴趣”,其“兴趣”笔法追求浑成深厚、含蓄悠远的诗学境界。撷取盛唐诗歌中的五首经典吟唱,从“兴趣”的角度品味其间的“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5.
就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万古幽人”一首的论诗之旨进行了辨析。对山西大学李正民先生的观点提出了一点商榷意见,大体赞同宗廷辅先生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多把陶渊明看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淳朴天真的“羲皇上”(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鲁迅先生对陶渊明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  相似文献   

7.
<正>诗仙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将进酒》则是其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歌创作于唐天宝年间,此时李白已经年逾五十,仕途理想逐渐走向破灭,常与岑勋、元丹丘等人把酒登高。然而,作者心中难以实现的政治理想仍然给作者的情绪和心态带来了一定影响,满腹悲愤之情化为诗酒。尽管《将进酒》的篇幅较短,但气势恢宏,多处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三百杯”“千金散尽”“万古愁”等,充分彰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壮阔的胸怀。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点,可以用纵横捭阖来形容。  相似文献   

8.
在蜀道中的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群落中,《石门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过去书法界首先肯定了《石门铭》与《石门颂》在书法史上汉魏碑刻中堪称双璧的地位,而今我们在多学科多角度研究蜀道、石门的历史文化之时,不能不重视《石门铭》关于褒斜道石门的正名意义及其重要的记事价值。《石门铭》镌刻于褒谷石门隧道内之东壁,与镌刻于其西壁的《石门颂》(原题额  相似文献   

9.
近日翻阅《全唐诗》,发现晚唐诗人方干的诗作竟收有六卷之多,而在处州纪游和投赠的篇什也有七首;再查看清雍正修的《处州府志》,也收录了方干诗作五首,其中一首《石门山》为《全唐诗》所未收录。这样,方干处州之行就给我们留下八首诗作,以寄托诗人对处州山水与吏民一片深情,也抒写诗人当时的心灵轨迹。 方干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而《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无传。元代辛文房“游目简编,宅心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1],编撰了《唐才子传》。其卷七有云: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 大中(847—…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里有一个“高凤晒麦诵经”的故事:说的是书生高凤,“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昼夜不息”。一天,妻子到田里去,叫他看好院里晒的麦子,不要让鸡吃了。忽然,天下起暴雨,而高凤依然“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问,凤方悟之”。君不见,凝神诵经竟到了连下暴雨都无知悟的地步,可见诵读是何等专注,诵读对于求知又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的须弥山东麓,属六艋山支脉,距县城五十五公里,介于固原、海原、西吉三县之交的固原县境内一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北魏、北周、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须弥山诸峰的峭壁上。一、名弥沿革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据现存的碑石和《固原州志》得知,始称“石门”、“石门山”;“唐名为石门镇景云寺”;“宋崇宁三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敕赐为景云寺;金代仍  相似文献   

12.
《唐诗鉴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认为李白《将进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中的“主人”是作自称。我们认为,“主人”当指作的好友元丹丘。  相似文献   

13.
今日国中文论界,不知“通感”为何物者,谅无其人,而溯我国文论“通感”概念之由来,论者几莫不首推钱钟书先生之《通感》一文。诚然,钱先生之《通感》,轻拈西哲亚里士多德《心灵论》中“感觉移借”之说,博陈中诗西句、今典古文,摛翰振藻,摅其意而弘观之,令人耳目一新。该文首刊于《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识者无多,七十年代末收入《旧文四篇》(其后又收入《七缀集》等),随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的“被人重新发现”而大畅于世。“通感”观念之流行,端赖钱公  相似文献   

14.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民歌的曲调,意为“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视它为一首咏酒诗。公元752年(唐天宝十一年),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作客,三人登高宴饮,在诗人眼里,人生快事,莫如置酒会挚友,且又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抒发诗情,一泻千里,奔腾无羁,一曲《将进酒》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5.
邛崃白鹤山鹤林寺有邛崃八景之“书台桂影”,此“书台”是常安民“读书之庵”旧迹还是魏了翁“故读书台”之“鹤山书台”,历来争讼不断。遍考文史诸籍,宋代魏了翁在蒲江白鹤山而非邛崃白鹤山营造“鹤山书院”,而明代邛州知州汪中又在邛崃白鹤山幽居寺修建“魏文靖公书台”,《(正德)四川志》误为“蒲江鹤山书台”。杨廷仪曾记载蒲江“鹤山书院”迁址至邛崃威显庙,其后安磐始误幽居寺“魏文靖公书台”为魏了翁亲建之鹤山书院故地,并借用《(正德)四川志》“鹤山书台”之名指称“魏文靖公书台”。王圻又混淆幽居寺“鹤山书台”为魏了翁读书新台,而误白鹤山鹤林寺常安民“读书之庵”为魏了翁“故读书台”。万历《四川总志》承袭王圻之误,影响了明、清各地方志的撰写,沿误至今。实际上,魏了翁《卭州白鹤山营造记》明确记载邛崃白鹤山鹤林寺有常安民“读书之庵”,并非魏了翁讲学旧迹。  相似文献   

16.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生也。”“先生”由其“首生”之义引申用来指父兄。《礼仪·有司》:“其先生之(?)(郑玄注:(?),俎也),折胁一。”郑玄注: “先生,谓父兄。”意思是有  相似文献   

17.
一、征士[晋]颜延之《陶征士谏》:“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征士。“诏征”“不到”“幽居者也”。即封建社会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征士”相当于“征君”。《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年(652)。此时他已52岁,“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老将至而事无所成《。将进酒》是他与友人岑勋和元丹丘在黄河中游的颖阳山居饮酒时而作,满腔愁绪借着酒劲得到了一次痛快淋漓的发泄。李贺生活于中唐(790—816),聪明早慧,才华横溢,十五六岁即已工乐府诗歌,但仕途坎坷,一生又体弱多病,27岁即不幸郁郁而逝。他的《将进酒》反映出强烈的生之痛苦。从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方面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巨大的差异。相同的地方首先体现在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内心苦闷。李白的苦闷在于自己怀才不遇,有…  相似文献   

19.
乔宇 《文教资料》2020,(5):71-73
陈尧佐与陈尧咨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其父陈省华所得虚衔可能因陈尧佐贵为宰辅之原因“赏延”而来。然而,陈尧佐曾贵为宰辅、陈尧咨之任职经历却皆未写入《首修陈氏族谱》中。陈尧佐任宰辅时间短、不作为、因灾异罢相可能是族谱中未记录其宰相经历的重要原因;陈尧咨的为官经历未记录于族谱之中可能与其“习武事、善弓矢、任武职”之举动有关。陈尧咨之子陈舜俞,其经历在《首修陈氏族谱序》中有记载。虽然史籍对陈舜俞着墨不多,但至元《嘉禾志》与《氏族大全》的记载表明,陈舜俞于宋神宗时期迁徙于嘉兴一带,其迁徙经历与任职经历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18年和卫919年鲁迅先生曾连续在《新青年》上以“唐俟”这一笔名发表了6首新诗,即《梦人《爱之神入《桃花八《他们的花园入《人与时》和《他人“唐俟”的署名是耐人寻味的。据孙伏园先生解释:“先生之署此名,原义应为‘有所等待,唯恐落空’,是迫切要求进取的意思,有点焦急,但又包含着足够的积极性。”①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鲁迅先生用他那支如椽大笔刚刚开始纵横于新文坛的时候,我们不妨从研究这6首新诗起步,探索一下前期鲁迅的思想端倪。一、新诗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与追求我们注意到《梦》、《爱之神》和《桃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