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原蚁丘》揭示出卡根领导阶层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放弃本土优良文化并盲目认同欧洲文化,从而致使其主体身份丧失,最终导致其政权机构崩溃。小说通过比阿特丽斯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的主张:非洲知识分子不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而应摆脱霸权文化的束缚,立足于本土优良文化传统,重构自我,这或许是非洲摆脱困境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美学都是远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亦在同步发展,审美文化拉近了美学和生活的距离。本文对网络时代的小说审美文化进行分析探讨,从网络传播与小说写作的关系出发,对网络传播带来的小说审美文化内涵进行扩展。  相似文献   

3.
英语广告汉译应在切合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以汉语生态为观照,用通俗的文字、简洁的句式再现英语广告的商品信息,重塑英语广告的审美构成,使汉译广告贴近乃至契合英语广告的审美价值,成为商品诉求与语言魅力的有机结合体。  相似文献   

4.
中西审美文化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中西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中西审美文化。中国审美文化是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美,讲求意境美的文化,西方审美文化则是追求主客二分,强调人工美,讲求形式美的文化。中西审美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势不可挡,只有把握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吸收借鉴外来审美文化资源和总结本土审美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本民族审美文化的创新,从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彰显审美文化的本土特色。以中西园林文化为基点,从中西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中西审美文化,在相互比照中寻求相互认知,重建中西审美文化的意识和观念,实现审美文化的多元化,从而开拓崭新的当代审美文化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传播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构建,人们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活动来传承人类文明。生活本身最具有审美价值,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生活中一切传播过程、传播活动均具有审美价值、最能体现审美需求。而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实践作为整个传播过程的主体要求,在具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需遵循传播规律与美学规律,来力争实现人类审美的需求。理想的传播内孕真、善、美于一体,这使得传播过程审美化,凸现人类文明的精神索冀。  相似文献   

6.
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不仅再一次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这部电影带给中国的启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中华儿女有“文化自觉”意识,其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自身调节并吸收国外经典的文化元素“为我所用”,同时依靠对外宣传来推动其国际传播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结合传播学、历史学、美学等相关理论,探讨了新闻报道、广告活动以及新闻摄影等表现艺术在传播过程中美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杨开雨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71-72,144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作为商品特别标志的商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销售.商标本身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翻译出符合中国文化的商标名,使该产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便成为译者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文化角度出发,以商标的功能和目的为标准,探讨进口商标汉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朱志敏 《莆田学院学报》2014,(6):F0003-F0003
<正>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孟建煌教授主编的《妈祖文化传播导论》一书,2014年6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22.8万字,内容丰富,装帧精美,是迄今为止从传播学理论研究妈祖文化的第一本专著,具有开拓学科的重要意义。正如该书"前言"所说:"从传播角度研究妈祖文化,运用传播理论和人类传播规律解读妈祖文化传播现象,将开辟妈祖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和新天地。"妈祖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建筑、文献、文学艺术、体育、医学、军事、外交、航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传媒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分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媒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同时它也是审美的文化,传媒与审美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两者之间的关联成为当下学术考察的热点.斯图亚特·霍尔是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传媒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编码/解码理论以及表征理论都对从传媒文化视角探索一些美学问题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霍尔理论与审美问题关联紧密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世界的毁灭,日本作为战败国深陷废墟和荒原之中,野间宏的作品《脸上的红月亮》既是战争罪恶的忏悔书,也是男性作为战争直接受害者的心灵自白,更是对以堀川仓子为代表的战后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生存现状以及精神世界的关注,未奔赴战场的女性成为了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战时和战中女性承载着男性的精神依托,战后女性面临着比男性更为残酷的生存和精神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万莲 《海外英语》2014,(5):168-169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但是这种交际工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都在不断的接收与摒弃许多词语。对于汉语来说,外来语,特别是英语的外来语,会直接影响着汉语词汇的产生。从我国汉语语言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英语外来语已经渗透到了网络、广告、商业、旅游、文娱等许多领域。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国家之间也会有更多的文化碰撞,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外来语已经翻译得深入人心,在汉语言文化当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些没有翻译好的外来语就仅仅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闪而过,很容易被遗忘。总的来说,在汉语中融入外来语,能够极大的丰富汉语语言词汇。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的《荒原》弥漫着作者对代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成就的城市文明的厌恶、甚至绝望,充满着强烈的批判色彩。文章意在通过对《荒原》文本中城市意象的解读,来透析艾略特眼中的城市文明,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体认。  相似文献   

15.
马王堆1、3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共700余件,是目前发现的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批。漆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表明代表权力与地位的笨重的青铜器被精巧的漆器取代,结束了它作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载体的使命。漆器在传承和变异中建构了汉初故楚特有的审美风尚,表现出汉初崇尚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朱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翻译家,朱湘的译诗表明翻译绝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推动文明互鉴,朱湘基于接受美学原则,通过立足文本艺术美、尊重读者审美传统、拓展读者视界的方式来提升译作的文化传播效果。朱湘译诗中的接受美学思想及其翻译主张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一种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存在并涉及多种心理因素的精神活动。因此 ,关于审美的规律就不止一条 ,除了同化———调节这一总规律外 ,还有主客体关系质律 ,审美与美同步生成发展律 ,发现与表现辩证律 ,无为而为与有为而为辩证律 ,决定与随机辩证律 ,意识与潜意识转化律 ,直觉与理性辩证律等。在同化———调节律中又包括有目的与无目的辩证律和反馈调节律。我们应该辩正地把握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字是其自身所特有的文化,文字的发明不仅仅克服了古代人们单纯语言交际所产生的局限,也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对于中国而言,汉字就像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符号”,如果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汉字,就宛若一个误入了图书馆的“盲人”,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不仅没有办法前行,也没有办法实现未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所以,了解并学习汉字,感受汉字的功能和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王悦欣著作的《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一书从美学的角度,系统回顾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的历程,梳理了汉字的形体结构、思维模式,深入描绘了汉字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精神。  相似文献   

19.
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给中国新诗带来了第一次大的冲击波,许多现代派诗人受到它的影响。诗人卞之琳写于30年代早期的诗歌明显带有《荒原》的影子,无论是思想意识,审美观照还是艺术手法都深得《荒原》的熏染。西方的影响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促使卞之琳写出具有中国味的现代派诗歌佳作,为中国现代诗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赵志慧 《考试周刊》2009,(29):34-34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在该诗中,诗人借古讽今,对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衰落、道德的沦丧、信仰的丧失及精神的死亡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对百无聊赖、庸俗麻木的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召唤人们从荒原中看到新生和复活的希望。《荒原》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本文对该诗以章节为顺序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