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  相似文献   

2.
“左联”五烈士被难,鲁迅以笔为枪,悲愤地进行战斗,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他先后写了一系列章;《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艺界的理状——为美国《新群众》作》、《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这一系列章的感情基调大抵都是:悲愤。比较一下这些章的写作背景,前三篇写于作惊闻噩耗、悲愤难抑之时.最舌一篇写于作内心情感再掀悲愤波澜之际。  相似文献   

3.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运用了曲笔的表达手法。在回避和不说中表达沉默的愤怒和对逝者的追怀;有意的“忘记”体现了鲁迅作为长者的温厚和对青年的关爱;一个“不确”和五个“疑心”言简意丰,表达了对青年的尊重、理解、赞赏与期许,以及勇敢的自剖。  相似文献   

4.
《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这篇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我查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多是高等学校、县以上的教研室及《中学语文习题解》编写组编写的),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 一、“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二、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忘却”就是不忘却; 三、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与哀悼,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  相似文献   

5.
《今日中学生》2007,(11):8-11
童心是什么? 童心是保持对美好事物和情感永不停歇的热爱和追求。 童心是善意的忘却。忘却朋友的失误,你会得到友情;忘却生活的烦恼,你会得到快乐。 有了童心,即使阴郁占据了你的内心,也能对着镜子,做个鬼脸;有了童心,背负沉重的蜗牛也会微笑,阴冷的冬天也能变成一只叫做蛰的可爱虫子。  相似文献   

6.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二字,大家作过不少探讨。薛绥之同志在《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载爱辉县教师进修校编《读点鲁迅丛刊》第三辑)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为了忘却而纪念,犹言化悲痛为力量,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样解释,简明是简明了,但也把鲁迅深邃炽烈的感情和震撼心灵的语言,理解得过于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问:化悲痛为力量难道就需要忘却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前,也即在没有“忘却”之时,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后,难道就真的“忘却”了吗?把“忘却”仅仅解释为化悲痛为力量,未必恰当。再看鲁迅原文,开头第一段最后一句是:“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  相似文献   

7.
“左联”五烈士被难,鲁迅以笔为枪,悲愤地进行战斗,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他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为美国(新群众)作》、《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这一系列文章的感情基调大抵都是:悲愤。比较一下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前三篇写于作者惊闻噩耗、悲愤难抑之时,最后一篇写于作者内心情感再掀悲愤波澜之际。唯有《为了忘却的记念》稍有不同,经过两年时间之久,作者的悲愤情感看似渐渐沉静下来,然而一种激越深沉的怀念之情依然…  相似文献   

8.
幸福与贫富     
《山东教育》2003,(21):125-125
什么是新穷人?当代穷人和富人的标志是什么?在一本名为《你为什么是穷人》的畅销书中这样写道:穷人吃肉,富人吃菜,穷人白胖,富人黑瘦——赘肉是穷人的标志;穷人爱提一堆花花绿绿的保健品,去看望富人;穷人的名片总有许多虚头八脑的头衔;穷人往往死靠单位;穷人爱上网,因为网络让穷人富人平起平坐,暂时忘却穷人角色。  相似文献   

9.
云,忘却了;风,忘却了;忘却了一脸玫瑰色的阳光,忘却了耳边的《咏叹调》或是《回旋曲》。总之,流动和呼吸被淡隐了。那无根的莲蓬,不知应飘向哪里。少年若知愁滋味,便是难以找出头绪的结了。一个无故的委屈,使她习惯性地去“投奔”女友,指望通过友情的催化,她的一席眼泪,所有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但这次的不灵验是今天的愁根了,不能忍受好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可以抓住课四个要点,这样,既可省时省力,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提起《为了忘却的记念》,人们通常都会说这是一篇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但如果“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那我认为,所谓“纪念”云云,还只能算是显性意义,只有由此进而探讨其隐含意义,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解读才能“较为确凿”。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12.
《为了忘却的记念》:“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了。”代殷夫收信的女士是谁呢?她的名字怎么个怪法?殷夫和她真的“不对劲”吗?这虽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  相似文献   

14.
一些语报刊在配合高中课《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时,总要提到当年龙华监狱中的一首诗,称其为“无名烈士”所作。如《语报》348期《血染桃花更艳红》一就说:“在囚禁烈士的监狱的墙上,留下了一位佚名志士浩气冲霄、悲壮豪迈的诗句……”  相似文献   

15.
程洁 《学前教育》2006,(2):1-1,4
桌上的日历翻到了2005年最后一个月,当“2005年度十大XX”这些带着总结色彩的标题又铺天盖地时,不得不承认咱们的学前教育还未进入大众视野,目前只能在我们自己的地盘上吆喝。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写下带着反问、自嘲标题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而今天,就是为了不忘却,所以我们才盘点过去的2005年。  相似文献   

16.
杭州大学萧荣同志的《鲁迅回忆殷夫的若干史料的考索──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他》一文,就殷夫烈士的生年、交友、亲属关系,以及某些诗作的写作背景,作了细致的查考,并且提供了新资料,这是殷夫研究工作中可喜的收获。萧文在谈到殷夫那个“罗曼蒂克” 女友的“怪名字”时,还透露了我在1981年4月告诉他从1939年《现实》杂志上看到一篇回忆殷夫文章的内容,并希望我把这个史料整理发表,以结束对这个“怪女士” 的猜测。解开这个疑团,不仅聊答萧荣同志的雅意,而且可以供教学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时的参考。兹将有关史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题为《励世,亦应砺枪》,旨在表达“盛世的风姿并不是为了使人坠入安逸,生活的美满也不应使人忘却本能。  相似文献   

18.
读罢《忘却的生日》,止不住动心叹惋。轻叩作者敞开的心扉,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浸透着血泪的负疚感和挥之不去的母子深情。  相似文献   

19.
那寒梅 《青海教育》2005,(12):24-25
人教本高级中学语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通过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我们学习和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了鲁迅先生“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这种无法忘却的悲愤。我们更深的领悟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虽然此时的鲁迅先生更为孤独,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