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满井游记》是明代公安派散作家袁宏道写的一篇清新隽永的山水小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当时北京近郊有名的风景区满井一带的早春景象。在学习中,我们要把它与一般单纯写景的章区别开来,要在吟咏诵读中,体味其深层的意蕴,要通过作品外在绘景的“形”,  相似文献   

3.
在争奇斗艳的文学园地里,散文,堪称为一种最古老而又青春常在的“母体艺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文学的“正宗”。 正因此,自古至今,人们对散文的含义、分类、艺术特征和写作手法各抒已见,难成确论。但是,在当代文学观念中,四十多年来,人们一提到散文,最深的概念就是“形散神不散”。一谈到散文就离不开“形散神不散”。散文作者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创作。“形散神不散”几乎成了散文创作的“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4.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形式严谨、主题鲜明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严谨性、周密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形”美;而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鲜明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则是我们常说的“神聚”。“形”美而“神”聚的教学板书设计,是我们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板书设计的“形”美   “形”美,就是指板书设计的外在美。具体地说,就是指板书设计书写要规范,布局要合理,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板书设计唯恐有…  相似文献   

5.
这个问题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以下简称《教材分析》)中专门有一个章节作了简明、准确的分析。这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在语文课上,当老师问“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都会回答“形散神不散”。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道理上是知道散文的这个特点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去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索,展开想象,从而能较好地领会散文的“神”从中获得教益。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不能只从概念上把握散文的这个特点,而要从自己的知识库存中,生活积累中,人生涵养中提取出有利于教学的养份,去充实和丰富教学。那么…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教育话题,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个教师上了很多课,终究效果不佳,孰料换个教师执教,却犹如枯木逢春,成果斐然。这种现象也是司空见惯。所以,课上得如何,与教师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等关联甚大?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好课的表征甚多,或许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学科更难以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尽可能完美地融合一所谓形神兼备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藤野先生》虽然只有三千余字,但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时空跨度上,还是材料的摄取与组织上,都体现着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分析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色,为我们赏析作品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8.
《藤野先生》虽然只有三千余字,但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时空跨度上,还是材料的摄取与组织上,都体现着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分析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色,为我们赏析作品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紫藤萝瀑布》文字优美,情感饱满细腻,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是阅读和写作不可或缺的好素材;阅读此文既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场心灵盛宴。本论文拟在《紫藤萝瀑布》“形”与“神”的刻画和联结上,为学生提供灵感借鉴,助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人问散文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笔者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形散神聚”。其实,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也是散文作者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章法。既然如此,那么散文的这一特征是否也是教者在备教时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来了解即景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作者选择并精心描绘"荷塘"、"月色"这些"景(形)",正是作者本身"情(神)"的"物化",景赋于情,情润泽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2.
班级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教育案例情景的不同,应恰当地采用“形管”与“神管”。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当然也是所有基础教育学科改革的方向之一。从"谁是活动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教学方式有教师讲授为主和学生学习为主两大类。从这个角度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指使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向学生,而判定谁是主角的标志之一,是在课堂活动里谁占用的时间多。  相似文献   

14.
引言"形、神"问题历来是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形神论"的衍发。"形"与"神"的关系,其根本问题是"形"与"神"有无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15.
16.
《喇叭花》(六年制语文六册15课)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如何对学生作文起到“示范作用”呢?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由植物生长规律,找出文章的思路、结构,再找出它的写作特点,最后指导学生作文。怎样在教学中贯穿这条线?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完成了以下教学程序:一、找规律①想一想:一粒种子经过哪些生长过程才能长成花?  相似文献   

17.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8.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9.
张铂 《海外英语》2015,(2):36+41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基础教育部分的法律规定(条文)和法律体系等归于“形”,将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等归于“神”,并明确提出法律基础教育重在传“神”。结合大学生法律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教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教学重点,意在着力传“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