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翻译是基于原作的艺术的再创造,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翻译主体,即译者的个人风格的影响。所以为了成功地再现原作,译者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其个人风格,在尽量淡化其个人风格的同时,努力使之融入到原作的风格中,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文学作品的作者、译者、原作、译作,以及读者等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的限制,从而表明没有不受限制的文学翻译和翻译,翻译因而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连接原文和译文的纽带,在翻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并在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的原则及意义的差异等方面有着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否成功地再现原作风格,被认为是译文成功的关键.译者的创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内进行,译者要善于有意识地去抑制自己的风格,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起源及其对翻译、译者和译者风格地位的影响,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风格的存在,并从三方面对译者风格进行着影响。作者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考量翻译中的译者及其风格将会给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入手开展翻译研究.作为翻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人"的因素,译者及其主体性不容忽视,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尤其如此.综合运用"翻译文化派"的各种理论,结合具体实例,着重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形式上看.翻译好像只是一种原语与译语之间的代码转换。因此一些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家要克服自身的因素(包括历史、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局限,抛弃自己熟悉的信仰和期望.抛弃自己熟悉的世界.进入原文文本那个“陌生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利用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近研究,对几种普遍而片面的翻译观提出了质疑,分析了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文本的经历过程,从而结合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其文学生命与文化传播的意义,对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及翻译标准的确立提供理论上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有文字记载的翻译迄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翻译的作用、意义、价值等曾经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翻译相对独立的地位也未被肯定,因此,翻译工作者也很难获得与其他专业工作者一样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进步,翻译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译者地位也随之显著提高——从被认为是"隐形人"到成为创作的主体。这巨大的变化不是戏剧性的,而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通过描述中西翻译史译者地位的变迁过程,阐述翻译的主体——译者的重要性,以及新时期要求译者个人素质提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在跨文化交际飞速发展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中介元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充分享有文化与文学网络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过:在整个文化网络中译者的地位是什么;他承受怎样巨大的翻译任务所施加的压力;他的主体性又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得以实施。作者就居于复杂文化文学丛林中的译者的角色进行界定.从另一个层面探讨译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译入语文化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采用以及翻译语言的选择三个方面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认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能摆脱译入语文化环境的制约,译者的被动性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翻译主体研究的深入,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视,由蒙蔽走向彰显。在新时期,不仅要专业角度考虑译作的优劣,还要加强译者的伦理观念,培养责任意识。本文从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原文文本、译者与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译者的主体地位,明确译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陈月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48-51,55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宏观翻译情境和微观语言层面等客观条件制约下的主观抉择,译者首先是一个交际者和决策者,然后是一个阐释者和创新者。语篇翻译将传统语言学视角和现代文化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系统地考察译者主体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客观活动,但作为主观因素存在的中介--翻译者,其对翻译的作用不容忽视,翻译者的个人因素直接影响翻译效果.文章就影响翻译的翻译策略和艺术态度等个人因素作一番浅析.  相似文献   

17.
从阐释学视角论字幕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字幕翻译受到技术参数和文本因素的制约,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阐释学视角下,字幕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整个字幕翻译过程中,涉及译者选择原片时的信赖,以及阐释和再创原片时的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受重视,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在译者研究的具体问题上,各国学者及翻译流派并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本文基于根茨勒的翻译流派分类,考察了各流派对译者地位及任务的认识与观点。  相似文献   

19.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唯一的能动主体,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得不到译论界的认同与关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译者主体性得以凸显、乃至过分张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译者逐步成为翻译主体的过程并阐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此进一步强调译者主体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矛盾统一,并阐述了制约与能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释意理论的分析,特别是针对里面脱离源语外壳的句子的案例分析,来说明英汉同传中脱离源语外壳这个方法的应用对翻译表达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英汉同传中,脱离源语外壳是指引译员工作的一条重要的准则,译员应在脱离源语外壳的基础上采用灵活的策略来进行翻译,以求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