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把下面加点词注音并翻译句子:盖君子善善恶恶,君宜知之!(《史记·平津侯列传》)二、选择“而”、“于”、“以”、“为”、“则”、“与”中的一字填在合适的句子中:①故君子之所以日进( )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荀子·天论》)②子温( )厉,威( )不猛,恭( )安(《论语·述而》)③先生之方能若是,( )太子可生也。(《史记·扁鹊仓太公列传》)④故( )言举人,若( )毛相马。(《盐  相似文献   

2.
马大哈考马     
(甲穿马靴、马甲;乙服装随意,准备100元面额的人民币一张)甲 (拱手)先生们,女士们,朋友们,马年到了,告诉大家一个“马路消息”:由马三立和马季联合出马组建的“马马虎虎说唱艺术团”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认为荀子的“制天命”思想是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例如:张岱年先生认为,关于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界,中国古代有三种典型性学说.一是庄子的因任自然(顺天)说,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制天)说,三是《易传》的天人调谐说.他认为,《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一种全面的观点,因为它主张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既要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韦政通先生认为:由早期诗人的“怨天”思想、老庄的道体思想,发展出了荀子的“制天”思  相似文献   

4.
纪晓岚在家教上很有见识,认为教育子女有“四戒”和“四宜”:“一戒晏(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纪晓岚家书》)今天读来,仍觉韵味  相似文献   

5.
心象主义是由加拿大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加拿大华人艺术总会永久荣誉会长张恒先生提出,并不断倡导的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北美绘画艺术流派。心象主义画派的艺术超越表现为:“象由心生,象其物宜”的艺术理念超越;“万象之象,蓄养之象”的艺术哲学超越;“得辞得象,法象而已”的艺术创作超越。张恒先生从中国到加拿大,不仅完成了从台北到温哥华的地理迁徙,而且也完成了从中国绘画到西方绘画的文化融合。在中国天津举办的“张恒北美山水画展”,让我们看到了海纳百川的世界文化胸怀。  相似文献   

6.
萧穆,字敬孚(亦写作“敬甫”或“敬父”)。上代本姓陈,由徽州婺源之陈村,来桐城南乡会公里,赘于萧氏,因从其姓。乾隆中,迁居汤家沟东十五里,土名钱氏小墩(今属枞阳县)。曾祖名章任,字成玉。祖父名永兴,字握中,为里中富室刘氏司事。父锡光,字宜  相似文献   

7.
氓(《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为“忠厚的样子”可也。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同。此本毛传“敦厚之貌”也。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戏笑貌”,林庚、冯沅君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笑嘻嘻地”,程俊英、蒋见元先生《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嘻笑貌。《韩诗》蚩作嗤”,亦可。朱  相似文献   

8.
【注释】(一)按先生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九日日记,此诗“为梓生书”。同月十七日日记云,“晚三弟及梓生来,……留之夜饭。”求书或在是时也。张梓生,浙江绍兴人。一九一三年四月先生巳曾为之代购书籍,五四而后,又数数以新出版物寄之。一九二六年,先生出京往厦门过沪,翌年由粤来沪,均有过从(并见《日记》)。先是黎烈文任《申报》副刊  相似文献   

9.
曾艳山 《文教资料》2006,(29):152-153
目前,“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存在着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把“非言辞性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与“非语言(non-linguistic)”混为一谈;一是“非语言交际”和语用学研究各自为政。本文认为①我们之所谓“非语言交际”应称之为“非言辞性语言交际”为宜,②非言辞性语言的语用研究意义重大。nonverbalcommunication宜译为“非言辞性语言交际”,“非语言(nonlinguistic)”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一) 苏辙在北宋文坛的声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历来就有不同看法。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 阁下又谓三苏之中,所愿学者登州(苏轼)为最优,于此犹非也。老苏先生,吾不及识其人;今中书(苏轼)、补阙(苏辙)二公,则仆尝亲事之矣。中书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补阙则不然,其道如元气,行于混沦之中,万物由之而不知之。故中书尝自谓“吾不及子由”,仆  相似文献   

11.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丰,“所涉范围之广,所论亦颇精湛”。先生之论今古也,承廖季平先生及蒙文通先生之说而又更进,且明确提出以“经”与“经说”分别为说之论。先生以经学即是经义之学,“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为中国文化之总汇。是先生以经学即内圣外王之学,惟于历史中求经学,始能见经学之意义。先生亦提出“经学将来之正路”在于出入西人学术,吸取、改造西方优秀文化,排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反而求之六经”,弘扬民族文化中之优良传统,消除民族文化中之消极因素,从而兴起新儒学。  相似文献   

12.
<正>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金溪人,因曾居贵溪象山(禅师山)讲学,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他是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鼻祖。陆氏所创之“心学”,是当时乃至以后几个世纪中较有影响的学派;它在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的著作由其子陆持之收入《象山先生全集》,共三十六卷。  相似文献   

13.
广西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是一所南宁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中学,学校创办于1959年。其前身是广西军区珠江子女学校,1969年移交地方,更名为“南宁市第16中学”,1991年为纪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南宁沛鸿学校”。2002年南宁市人民政府把南宁沛鸿学校与南宁民族高级中学合并组建成“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组建后学校占地206亩。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王者制名论与约定俗成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荀子·正名》中有这样一句话:“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语言学上的“约定俗成”说,一般人都认为就来源于此。现引几处通行的解释如下: (一)《辞海·语词分册》在“约定俗成”条下引荀子说,解释为“谓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引文内着重号系引者所加,下同)而制定的,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 (二)《语言学史概要》(岑麒祥著,1958年)中说:“(荀子)知道‘名’是有社会性质的,……事物与名称之间本来并没有自然和必然的关系,用什么名称来指什么事物完全决定于社会的自由选择。这是语言学里面的一个基本原则,想不到这个道理早于二千多年以前已由荀子明白指出。” (三)《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1962年)把荀子的这段话译为“事物的名称,无  相似文献   

15.
《文汇报》载:日前,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提出,不必强求中小学生对每一篇古诗文都能说出“意义”,古诗文阅读宜提倡“不求甚解”。读后,感慨不已,不禁为之喝彩。“不求甚解”,何“好”之有?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读书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读之何用?!我以为,还是先弄清楚王先生所提倡的“不求甚解”的含义再下结论为好。要弄清楚这一含义,必须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其一,“不求甚解”不是“不求解”,二者不能划等号。“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说的是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以求广博。而“…  相似文献   

16.
(一) 关于比喻有柄有边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拈出“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所谓喻有两柄,指“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钱先生借斯多噶派哲人语“万物各有两柄,人手当择所执”,并合采慎到,韩非“二柄”(“威德”与“刑德”)之称,命之为“比喻之两柄”,例如钱氏所举秤喻:“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全三国文》卷五九诸葛亮《与人书》),以秤喻人之无成见私心;而“这心之正,却如秤一  相似文献   

17.
唐松波、黄建霖二位先生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以下简作《辞典》)中,给“返射”定义为:“借用对方说过的话语,来反驳、反讥、戏谑对方,即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谭永祥先生早先出版的《修辞新格》中的“返射”定义与此大体相同)准此,则  相似文献   

18.
“把”字句究竟出现于何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究竟出现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指出“唐代以后,处置式产生了”;潘允中先生《汉语语法史概要》则认为用“把”组成的初期处置式在南北朝已陆续出现.但是,我们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简称《秦简》)一书的《法律答问》中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句子:可(何)谓“臧(赃)人”?“臧(赃)人”者,甲把其衣钱匿臧(藏)乙室,即告亡,欲令乙为盗之,而实弗盗之谓(?)(也).该句中的“把”不能看作是表“握持”义的动词,而应是表处置(到)、起提宾作用的介词;“甲把其衣钱匿臧(藏)乙室”是表处置(到)的“把”字句.假设上例中的“把”是动词,则“把其衣钱匿臧(藏)”的结构形式为V_1OV_2.在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19.
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我国战国末年,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是荀卿(即荀况〕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唯心主义天道观相反,韩非认为“天”就是自然。他认为自然有它自己运行的规律,它是不需要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来主宰的。他说“天有大命”(宋乾道本注:“昼夜四时之候,天之大命”)又说:“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扬榷》)。韩非认为,自然的总规律叫做“道”。“道”是“万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朴学宗师顾炎武以传统经学价值取向为标准品评、抨击明代学术之空疏浅陋,认为古学弃于明,经学亡于明,剽窃之风盛于明,改窜古书之习猖獗于明,制义所利在“空疏之人”,最没有学问的也就数明代人了(参见《日知录》)。此后,在《诗经》学史研究中,学者对明代《诗经》学多为贬抑之词,以为“明人之学,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胡朴安《诗经学》)。多以为“明代《诗经》学”学者不过数位,著作不过数部,而且或真伪不辨,或“无甚精义”,或“多凭臆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先生在北京大学师从褚斌杰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