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金要 《现代语文》2006,(5):99-100
江淹《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干百年来,亲人在歧路之情,挚友临离别之感,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并且这种离别又是人生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歌之不绝。  相似文献   

2.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淹仕宦经历的考察,认为《别赋》先出《恨赋》后作的可能性更大。《别赋》所写并非简单地按类排比,而融入了江淹本人与亲友、家人辞别的感受;《恨赋》也不仅仅是代古人申恨,其中秦帝、赵王等人都寓有特定的指向;故《别赋》或作于江淹赴吴兴途中,《恨赋》当是江淹自吴兴返京口后所为,二赋之写作动机及命意均与江淹特定经历,尤其是江淹与建平王景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循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别赋》为何而别,别者何人,《恨赋》为何而恨,恨者何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别》、《恨》二赋之写作特征及在江淹诗赋创作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静夜思》,曾经惹动多少游子的思乡恋情,曾经让人在如霜的月色中兴起多少对团圆的渴望与思乡的缱绻。而他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歌》)又牵动多少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在月夜捣衣声中传递出多少绵绵不绝的情思。翻开唐诗,类似李白这样腊月抒写乡恋别情的咏叹,不绝于缕,绵延成一道月夜迷蒙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唐诗中的扬雄主要有两种形象,一为献赋入仕的宫廷侍从,一为闭屋著述的草《玄》者。扬雄献赋本为讽谏,但因“劝百讽一”的矛盾,其讽喻之义往往淹没在华丽的形式中,所以唐诗称引其献赋时,多与入仕或宫廷侍从相联系,而较少注意其讽谏,称引草《玄》事时则看到了扬雄的不得已与高尚的人格。对扬雄的吟咏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出与处的思考,献赋入仕是他们用世思想的反映,而白首草《玄》则是他们对人格的追求,是兼济天下理想无法实现时的一份固守。  相似文献   

5.
“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已:”初中毕业的前一天晚上,我第一次读江淹的《别赋》。还来不及细品文中深意.我便无心阅读了。隐在心底的愁绪,在一瞬间蔓延开来.充盈了我的全身。  相似文献   

6.
江淹是南朝宋末至梁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元徽二年,他的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世,他也因与其主政见不合而被贬为吴兴令。娇妻爱子俱逝的悲痛,贬谪远地的悲惨命运,在《恨》《别》两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吴成 《现代语文》2009,(9):31-31
江淹《别赋》形式精巧,感情真挚,堪称六朝辞赋经典之作。以《别赋》为代表,江淹抒情小赋擅长用动人的境界、美感的文辞来抒写哀怨缠绵的情调,重视景物环境的刻绘和主观情感的抒发,谋篇构章严谨,大量运用用典对偶,词句古奥遒劲,句法富于变化,声韵和谐,辞采精美,笔触细腻。  相似文献   

8.
“黯然消魂,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自古就是伤感凄凉的代名词,无数人墨客或哀怨或缠绵或悲凉的笔触,写就了一首首别情的悲歌:“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在一切别离的悲歌中,柳永的《雨霖铃》“余恨无穷,余味不尽”,总能给我们一份别样的感动。  相似文献   

9.
刘淑凯 《语文知识》2005,(11):18-19
白人指平民。王涯《宫词》:“白人宜著紫衣裳,冠子梳头双眼长。”元稹《杂思》:“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现在“白人”指白种人。谗人诬陷别人的人。杜甫《百舌》:“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村人即村民。张祜《乐静》:“远心群野鹤,闲话对村人。”达人地位高的人。白居易《早入皇城赠王留守仆射》:“城柳宫槐谩摇落,悲愁不  相似文献   

10.
11.
陶渊明创造了"桃花源",也为武陵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论文旨在通过剖析唐诗中的"武陵情结"进一步分析"桃花源"如何在中国人的心中萌芽、定型、衍化、进化,如何融入了千百年中国人的血脉中。  相似文献   

12.
王莉 《文教资料》2008,(28):14-16
<唐诗合选>与<唐诗三百首>是清代相近时期的两种不同唐诗选本,通过比较这两本书选编的形式、内容、选录作者及选编之宗旨和目的会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特别是文人对唐诗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古书中的燕子从《诗经》奠定的“玄鸟——图腾”、“燕燕——离别”等意象模式开始,走出了脉络分明的文学意象发展之路,其各种意象的融合在唐代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唐人在文学意象的使用上,燕子作为神鸟、图腾象征的主题明显减少,注重其自然习性描写的篇章大幅增加。唐诗中燕子意象的发展,展示了唐代文学创作逐步摆脱蒙昧的时代意识、文人象征性思维得到拓展,以及文人生命情怀进一步延伸等时代特征,展现了唐代文学创作主体积极影响社会意识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4.
当明泉君把第三部个人专著送给我时,我为其随即诌了一幅对联:死里逃生,年已花甲,一丝不苟,三尺讲台写春秋;老骥伏枥,默默耕耘,矢志不渝,万顷心田著文章。  相似文献   

15.
沟水西东 据晋·葛洪《西京杂记》载,西汉时,司马相如想纳茂陵人之女为妾。其妻卓文君听到后写下了《白头吟》一诗,表示和他断绝关系,促使相如取消了纳妾的念头,该诗中有“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之句。唐朝陈子昂《春晦饯陶七于江南》诗中即用此典表达离愁别绪:“离帆方楚越,沟水复西东。”  相似文献   

16.
《老年教育》2008,(1):46-46
描写河湖的诗句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描写的是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进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5500公里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相似文献   

17.
朱引玉 《学语文》2006,(6):47-47
“半”这个字在唐诗中用得极为普遍,但这个字在唐诗中到底是什么含义?今人多以这个字的本义释之,以为是“一半”。如涂元渠的《高适岑参诗选注》对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注释就是:“半死生:作战的士兵已死去一半,形容伤亡惨重。”再比如《唐诗鉴赏辞典》对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解释是:“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相似文献   

18.
清代洪升<长生殿>下场集唐诗无论是内容上的贴合还是形式上的齐整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值得关注.本文从下场诗的演变概况,下场集唐诗四句组合是否完美、与作品的该出内容是否贴合以及在文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浅谈<长生殿>的下场集唐诗.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中的骏马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赋予骏马意象以思想意义和道德内涵,《诗经》中已经开始对骏马的形象美进行描摹。唐诗中的骏马意象意义更加丰富,它的内涵和特色在唐代前后期有明显的不同,但都展示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地问一股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选诗受高棅《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表现出崇尚盛唐的取向。其注、解诗方法灵活多样,将自身的不幸遭遇与文人失意融合,颇具真知灼见,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生命精神,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疵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