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学科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所指,只有准确把握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特征,才可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入分析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特征。任务本位课程试图解构学科课程,然而它自身亦留下了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它对学科课程的解构是不彻底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任务本位课程只关注了课程内容改革。忽视了实施新内容所需要的教学载体设计的重要性。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使职业教育课程呈现全新形态的课程模式便是项目课程。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注入新鲜活力。首先,校本课程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老师从原来课程开发的旁观者走进课程的中心。教师在经历课程开发过程,实现课程观念的转变与课程境界的提升。其次,校本课程以其提供“菜单式”的课程内容,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为不同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增长点”。第三,校本课程为学校重建校园文化,实现特色形成提供了课程空间,使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时,教师们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做为“这一所学校”教师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文章结合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实例,从课程目标的合理性、课程资源的自觉性、研究过程的教育性和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四个方面探讨了深化教师课程意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课程情境对课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情况的介绍,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情境的变化,阐述了在中国课程情境对课程的影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依据哈师大的实际教学情况,从后现代主义现代观在中国社会的重新建构,重构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加强整合教育课程和建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方面论述了课程情境对课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模式与课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乃平 《中国培训》2004,(7):45-45,47
一、课程开发与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课程分析、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步骤。课程模式是依据某种课程观念,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具体而言,课程模式既是体现课程观念,把课程观念转化为课程方案的中介;又是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四个周而复始的课程开发步骤的具体思路;还是课程方案设计者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职业学校教育应通过课程模式引导课程方案实现四个链接:一是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链接;二是与职业岗位现实需…  相似文献   

6.
正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背后的深意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相似文献   

7.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课程在不断的分化和综合中构成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确定课程分化和综合的关键 ,是必须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现有师资质量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云课程是课程形态方面的一项重大变革,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云课程使课程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上真正实现了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统一;课程要素上极大丰富和拓展了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上实现了多元化、立体式、交互式的新型课程组织方式;课程实施上构建了学习者课程实施环境;课程评价上建立了全方位的过程性课程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9.
课程资源配置是保障课程改革有序推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监控,课程资源配置出现了"不均""失衡""错位"等一系列问题。课程监控视域下的课程资源配置,应注重彰显公平、利益平衡、区域均衡,有机地组织、分配、规划与使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原则,接着说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实现条件,最后论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云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03-105,109
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促进了各个理论领域的变革,课程领域也不例外。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后现代课程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多尔在分析现代范式的基础上,以自组织为核心概念,形成了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框架。与现有的课程理论相比,后现代课程观有五个特征: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多元化和差异性;合作与交流;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强调平等关系。后现代课程观给我国的课程实践带来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郭连锋 《教育评论》2014,(7):144-146
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两种课程观的历史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人文主义课程为科学主义课程的萌芽孕育了土壤;科学主义课程起步晚,但发展更为迅速;人文主义课程和科学主义课程曾经历了长期的冲突时期;人文主义课程和科学主义课程最终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3.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为整个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特殊功能,以及改革、完善显性课程,探索、重视隐性课程、发挥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浙江理工大学坚持将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举,以凸显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为导向,以网络平台二次开发为依托,以学习活动为主线,开发"活"的网络课程,构建了交互性好、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卓有成效地提高了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教学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教师课程能力主要指教师所具有的课程知识和课程技能。教师的课程能力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课程能力成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从课程能力的构成要素入手,着重分析了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并积极探索了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策略,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活动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我校近年来,对原国家教委《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作了适当的调整,建立了以课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动态的课程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然后分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接着论述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最后说明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为对地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走出"历史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窄天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大量有针对性的历史课程资源是实现有效历史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有效开发和利用大量的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存在于各地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为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下锅之米"。一、对历史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的思考历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是历史课程活动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  相似文献   

20.
我国课程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近代的学制改革到现代历次课程改革乃至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发展过程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都在不断变化,展现出课程的历史性与时代特色,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教育媒介。一、中国古代的课程中国古代课程体系是以"明人伦"、教化天下为课程目标,以倡导人文精神的儒家经学课程为主体,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