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刊发的《延展性阅读的六条途径》(2005年第9期)一文后,对文中的“借题发挥”我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中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千百年来 ,传诵不衰 ,脍炙人口。然而 ,诗中“燕山胡骑”———木兰征战十二年的敌方 ,究竟是指哪个少数民族 ,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注家含糊其辞 ,解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更多者或指契丹人 ,或指突厥人 ,或指库莫奚人。这些解释 ,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认为 ,要确证“燕山胡骑”究竟指谁 ,必须参考有关历史文献 ,并结合《木兰诗》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其一 ,《木兰诗》诞生的确切年代虽不可靠 ,但从《乐府诗集》引陈释智匠撰《古今乐录》云“木兰不知名……  相似文献   

3.
从《木兰诗》的“天子坐明堂”、“着我旧时裳”、“壮士十年归”及“东市买骏马”等内证 ,联系《中兴书目》对《古今乐录》所提示的著录年代 ,《木兰诗》应是北魏孝文帝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新编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材选用了我国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木兰诗》。教材对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十年”的注释为:“‘十年’‘十二年’,情形相同。”即认为“十年”也和“十二年”一样,是泛指众多,不是确数。对于教材中“十年”的这种解释,管见以为有待商榷。第一,《木兰诗》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诗,云:“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句中的黑山即今之杀虎山,燕山即燕然山,属杭爱山脉的一支。此一地点正是靠近当时“据有西至焉耆(西域),东接朝鲜,南临大漠广…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歌“双璧”之一的《木兰诗》中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前面说了“壮士十年归”,后面却说“同行十二年”,这岂不自相矛盾吗?关于这个问题,余冠英先生早就说过:“‘十二’无非言其多罢了,正如‘十年’也不过举其成数,都不能认为确实的数字。”我们知道,汉语数词不但有确数和概数之分,更有虚数和实数之别。如“十、百、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必须重视中学文言文中的“互文”教学,这是因为掌握“互文”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现今仍存在着忽视“互文”教学的现象。看下面两例: <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 <2> “主人下马客在船。”(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  相似文献   

7.
一、古诗散文化把古人高度浓缩的诗句加以扩展,使诗意通俗化、具体化。如《木兰诗》中概写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我们在教学时,把它通俗地扩展成散文化的语言:“到万里之外参加战斗,像飞一样越过关塞和群山。北方的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战士的铠甲。将士们经过上百次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木兰等壮士们经过十年的征战,胜利归来了。”又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作者观看到的刈麦场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我们把它通俗…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在我国诗歌史上被喻为“乐府双璧”。但是,与《孔雀东南飞》一样,《木兰诗》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古典诗歌的研究者和评论家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十多年来,似乎有一种说法占了上风,即“批判男尊女卑说”。如郭沫着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说,《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这首诗以木兰这一出色的艺术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女子和男人同样有能力做出英雄豪杰的事业。同时也就是说明了女子有权利受到和男人同样的看待,这是人民的愿望的反映,对于那个时代的重男轻女的成见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这些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定了这一基调之后,几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我认为,对《木兰诗》主题思想的这种概括根据不足,因而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9.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阅读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及进行表达时有自己的心得,在写作中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读写共生”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结合,通过教师的创造性设计,利用课本素材,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读”,最后实现“写”。它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的要求。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教师通过利用语文阅读来加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通过举办读书比赛等创造多种有效方法,促进初中生爱上阅读,提高语文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10.
《教学参考书》对《木兰诗》的说明及注解中出现了几处错误,现列举如下:一、木兰的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教参》认为《木兰诗》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是“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说明也说该诗“热烈赞颂了她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木兰还朝辞赏这一节“表明她勇敢作战是为了保家卫国”。这不免让人怀疑,《木兰诗》难道应当作为爱国主义名篇来教学吗?其实,木兰身上是歪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商榷的。从全诗来看,木兰最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作品,历来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南北朝到隋唐之间。根据诗的浓郁的北朝民歌色彩以及诗中所涉及的历史和地域情况,一般都认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作品。北方游牧民族崇尚武勇,女子中也有骁勇善战的人,这在北朝民歌中已有反映。这种社会风尚很可能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基础。此外,在公元5世纪中,北魏与北方另一个民族柔然曾多次发生战争。这可能是《木兰诗》产生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诗中的“黄河”“黑山”和“燕山”等地名,有关专家作了考辨。  相似文献   

12.
木兰其人历史上有无花木兰其人?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诗句,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宋,而多数人认为姓花。有的文章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是鲜卑族人。也有人认为,以上这些说法只能说明后人喜爱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形象,因而将“木兰”写入诗里,但都不足以证明真有花木兰其人。有人认为,花木兰虽未必实有其人,但北人矫健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因此《,木兰诗》应是流传的一个相类似的事…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的主题,许多文学史专著和评析文章都认为是“歌颂女英雄”,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但是,我们若把《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木兰的形象刻划、情节安排、结构布局和叙写剪裁等作一番剖析,则不难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当今流行的关于《木兰诗》主题的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所编“新课标”语教材七年级下册,都把它选作了课。《木兰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豫剧《花木兰》就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就有“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歌词。为拓宽学习空间,特编选本组诗歌,供同学们阅读。  相似文献   

16.
“燕山胡骑”当指谁?①钟家莲叶新源在中国文学史上,《木兰诗》历来被视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之作。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烩炙人口。然而,诗中“燕山胡骑”——木兰征战十二年的敌方,究竟指哪个少数民族,历来众说纷...  相似文献   

17.
一、把握切入点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找到思想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就找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切入点。1.文章的详略。文章中的详写和略写这种表现形式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如《木兰诗》作者对木兰辞官和还乡写得特别详细,其目的就是突出木兰的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中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一句,课本注日:“赏赐很多很多的财物。强,有余。”我认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意图几方面论述了《木兰诗》的要害是宣传“孝道”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木兰诗》首句“唧唧复唧唧”中的拟声词“唧唧”历来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根据文境句式和史料考查,“唧唧”释为“叹息声”更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