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粱美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成语故事,是一个关于梦的成语故事,梦是这一故事的主题。该故事主要是讲人生如梦这一重要思想,在这一故事中,梦是贯穿始终的文化主题,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纽带。该文主要讲了"黄粱美梦"的内在含义,再论述了"黄粱美梦"在中国梦文化中的地位,对中国梦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之情     
庄子之情是复杂的。他首先表现为无情,即无虚情、无私情、无偏情;但庄子又不是真无情,他追求真情与至情;也正因为真情与至情,使得庄子在无情的现实中痛苦不堪,结果是庄子以理化情,再次强调无情;但是这里的无情最终指向的却还是情———如何摆脱痛苦,获得"至乐",所以道是有情却无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相似文献   

3.
文学纪梦的历史记载很早,《诗经》、《左传》、《庄子》、《列子》等古籍作品中皆有梦象可寻,但以“梦”名篇,则开始于“赋”。《历代赋汇》收录一系列梦赋作品,从标题形式来看,这些作品可以区别为“梦题赋”与“题外梦赋”两种。从内容看,或透过仙境游幻以“仙释”,或藉题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4.
梦是人的生理现象。在人类文明早期,人还不能科学地解释自身和自然地时候,梦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古人认为梦是可信的,所以他们就要找人占梦、解梦,他们相信梦是沟通神人的手段,因此,从古至今,有了一大批论梦的故事。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梦类小说内容涉及与它相应时段的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阶层的梦验故事。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士子,下至商贾僧道、歌妓乐人、奴仆侍婢,各色纷呈,给我们塑造了色彩缤纷的梦境界。这些写梦小说涉及的内容有人生世事的诸多方面,如生老病死、功名富贵、爱情婚姻、因果伦常等等。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记梦类小说由简到繁,由短到长,反映了小说发展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与自我追求的割裂之下,庄子沿袭了道家静观自然以悟道的传统,借助“梦”这一表现形式以实现对道的追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梦”进行改装,借助对“梦”的多角度书写,实现在精神层面的愿望的满足。庄子对梦的描写集中体现在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的延续,并通过理性辨析和在俯仰之间的探讨体悟玄理,最终实现对“物我合一”“纯一之境”的自由境界的追求,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悠久的历史赋予陕北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陕北民歌则在这历史中占有重要的文化地位。无论是与古代文人诗歌的互相影响和发展还是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几度刮起的歌坛"西北风",陕北民歌已成为唯一传遍全中国的民歌。陕北民歌丰厚的文化背景、独特的旋律、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烙印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才是实现中国梦最强有力的支撑。以心性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人的实质问题主要包括人的本性、本心如何,人的精神追求以及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50名在校生的随机抽查,对文化中的民族凝聚力、价值认同、当代危机及文化延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重视挖掘传统心性论的价值,超越性构建心性思想,确立人的终极价值系统、助力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9.
孔子与庄子思想都是文化理想主义的,所不同的是孔子侧重于社会的关切,庄子则倾向于人生的关怀.两者并未因此而放弃对自己思想主流之外的另一方面的诉求,这就使得双方都具备了走向融合的先天基因.文化理想主义也因此而成为影响中国人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庄子采取"大辩不言"的独特言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或许可以成为一种隐喻理论的中国化叙述方式。庄子的"寓言"、"重言"及"卮言"则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模式,为人们提供了纵横交错的理解及阐释空间。文章通过庄子的"三言"在语言学领域内的阐释,尝试对庄子之言说与隐喻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简论毛泽东的农业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农业思想主要包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增产粮食是农业发展的重点;政策和科学是农业发展的依靠;给农民物质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的关键;通过合作化,发展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章对《荀子》中的助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研究,确定了“可”,“能”,“见”等7个助动词,对它们在《荀子》一书中的句式,语义及句法功能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庄姜是《诗经》学所关注的主要人物之一。古今《诗》学对庄姜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分析《诗》学界关于庄姜形象认识差异产生的原因 ,对历史人物庄姜的一些基本属性试作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列子》寓言包含着某些科学幻想,寓言“偃师献计”故事所幻想的人工制造的演员,显示出古代寓言作家的创意之功。考察古代文献中有关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记载,必将对今天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6.
薛艳丽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40-41,70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庄子》通篇以寓言为其言说方式,这使其与《老子》明确的区分开来,也使它在科学上、美学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通篇以寓言为其言说方式的原因在于:其身份和职业所造就的语言风格、心性品质和思维模式;对"道"的"本体性、至大性、徐无形"理解和感悟;对语言的主观性、片面性和滞后性等特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在庄子看来,孔子注重修身,认为修身应修心(或修内),内心应无机巧,应忘却仁义礼智,让功名利禄及生死不入于心,做到“心斋”与“坐忘”,以虚静之心与道相合。孔子还认为修身应处理好心、物之关系,即修己而顺物;修己,进而化人;化人而达到治天下。且以修心为本,修心乃顺物、化人、治理天下之前提;修心之目的为处好己与物、天下之关系(或修外)。孔子还谈到修内与修外之关系,他以为应该以无心的态度中立于修内与修外之间,不偏重于任何一方。但庄子以为至人无须修心,则更无修心之目的。至人无心而任自然之性,逍遥于道德之乡。至人更无须修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诗篇涉及到水。在《诗经》的歌唱中,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周人重要的生活资料,而且包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水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本文从地理因子的角度,考察水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客观物质因素;从风俗因子的角度,分析水文化依托的主观因素,以此为《诗经》水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0.
从诗歌主旨内涵、诗歌抒情主体和诗歌艺术三个大的方面考察了《卷耳》漫长的接受史,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代评论家关注的重点都有所转移。从最初阐发温柔敦厚的诗教到最终还原诗歌的本来面貌,并对诗歌本体进行深入、细致和全方位的考察,这其中不仅反映了时代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更可见出诗歌批评理论的逐渐发展和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