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片段一】(读课题后质疑,生自由读文)师:读完以后,对于刚才我们读课题时提出的那些好奇的问题,你们有话要说吗?生:无话可说。师:为什么呢?生:因为我感觉在不知道课文内容的时候只会瞎编,才会出那些问题。师:你无话可说,真的无话可说?有没有有话可说的小朋友呢?  相似文献   

2.
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怎样才是真正的循循善诱呢?蒯福棣老师说得好:“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讲得少些,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些,问在该问之处。”讲得少却讲得精当,问得少却问得神妙,这才是真正的循循善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循循善诱方面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向我们展示了阅读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之所以语文味不浓,失落了语文本体,其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学偏向教学形式的模仿,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文本学习成了一种浅阅读、快餐式阅读,无法深入文本体会意蕴,感受语言的魅力,也就没有了语文味。薛老师的教学就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透过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实现由意到象的自主建构,让我们分享到了他智慧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4.
方德佺 《新教师》2021,(3):93-94
听写,在20世纪80年代我初入教坛时,几乎是每一篇课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由于形式呆板,程序固定,时间一久,学生的听写就是陷入一种被动、机械的状态,其效果免不了要大打折扣.新课改后,听写被看作是一种单调机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很少见到有人用,尤其是公开课上,听写更是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5.
《揠苗助长》是一篇经典寓言,薛法根和戴建荣两位名师都执教过,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把“揠”字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同样选择了指导学生讲故事这一教学手段,但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6.
蒯威 《江西教育》2014,(9):36-37
汉字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识字、写字就是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正所谓“人生聪明识字始”。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把识字作为低年级的教学任务,加上教学方法陈旧、机械重复,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益低下。  相似文献   

7.
林周毅 《江西教育》2010,(12):31-31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文本产生对话,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我的阅读实践。特级教师薛法根《这条小鱼在乎》的教学片段堪称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片段一】与“螳螂捕蝉”对话——悟寓言之意师:“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四个字,能念出来吗?  相似文献   

9.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一项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可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教学中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特级教师薛法根用《我选我》一课的教学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0.
【片段一】字词,从来都不应当是孤立地存在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来听写.我们写三组词语。请三个同学到黑板前听写.一人写一组。带书上去.不会的可以迅速地看看。师:(有一定的速度。几乎是一连串报出来的)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请你再写一个同一类的词语。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第三组: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相似文献   

11.
课堂表演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安排巧妙、表演适度,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真切体验,同时,能够培养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唐茜莉 《广西教育》2008,(19):47-49
2008年4月末,在桂林市象山区“名师走进象山”的大型教学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阅读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堂设计精巧、充满艺术魅力却又施教无痕、本色质朴的课。在语文的“园子”里,我们教师究竟应该如何耕作?要让学生收获到什么?这是我以及周围不少老师长期以来颇感困惑的问题。听了薛老师的这节课,我们至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片段一:学生做起了买卖 《成语故事》中第一则是《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当这个卖矛卖盾的人在街上叫卖时,说的话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当别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时,他就哑口无言了。这时,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4.
高修军 《江西教育》2014,(12):38-39
作为本体性语文教学内容的语文知识、技能和策略,它们并不是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入到语言强大的叙事功能之中的。谈到叙事,那自然得说到语言之意,意的呈现总是以一种或显性、或隐性的图画为依托的。正是这一幅幅物的图画、形的图画、结构的图画所编织成的语言形式承载着语言、文化之意。之所以有很多的语文课堂似是而非,就是因为教学没有“图画意识”,没有用语言唤醒并建构学生的“图画系统”。  相似文献   

15.
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教,却常常让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细细品读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6.
【片段】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作者这样繁琐地罗列时间的进程.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生读:“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相似文献   

17.
王文芳 《江西教育》2009,(12):31-32
片段一 师:以前学过不少古诗,请大家说一说,怎样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思?  相似文献   

18.
武凤霞教学片段: 师:哪些镜头让你体会很深呢? 生: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让我难忘。我感受到了船长的威严。  相似文献   

19.
岳红梅 《云南教育》2008,(10):42-42
秋日的多媒体教室,阳光灿烂,听于永正老师执教《梅兰芳学艺》,感觉到于老师虽已过了花甲之年,但在课堂上,仍充满激情,童心洋溢。  相似文献   

20.
丁春红 《广西教育》2011,(34):32-32
目前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多数教师都会对第一课时“避道而驰”,因为他们认为上不出亮点。但最近聆听了朱金华老师执教的《石榴》第一课时教学,我对“夯实基础,打造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下面我截取朱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