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落实,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形成,其次是教育法规、政策及制度的建设,再次是教育评鉴扎实践行与持之以恒。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10年纪事,昭示着高等教育评鉴对大学院校发展的推动和质量的提升。同时,显现评鉴机构的勇气与责任担当:由于大学院校因应着评鉴质量保证机构制定的标准行进,因此评鉴机构需要比大学院校更能高瞻远瞩。只有如此,才能引领和协助大学院校持续改进,并不断向更高教育质量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台湾大学2007-2022年通识课程大纲发现,其通识教育呈现出四大价值取向:主体性,生存需要与自我实现;多元性,了解多元与尊重差异;传承性,古今融通与文化共鸣;本土化,立足台湾与全球深拓。究其原因:纷繁复杂的理念交错,教育主管部门强力干涉,高等教育供需失衡,高校内部各方力量共同作用。应寻求两岸高校通识教育的交流合作的新路径,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3.
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及其新趋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台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为迅速,大学院校有101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各个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了大学院校评鉴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大学数量迅速扩增,截至2003年,台湾大学院校已达到154所,因此,面对台湾大学院校发展的新趋势,如何维持及提升大学教育水准,是目前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亟需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台湾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院校在通识教育的研究、规划和实施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本文拟对此作初步评介。(一)“通识教育”(generdeducation)虽在台湾已行之有年,但台湾教育界人士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并无明确界定。台湾“大学教育改革促进委员会”所著《台湾高等教育白皮书》写道:“通识教育的目的乃在于透过适当之课程的设计,使学生对人、社会与自然的诸现象有一通盘、初步之知识上的认识,以助于形塑有追求真善美之理想的能力和意愿,也有助于培养自我反省、精近能力之独立自主人格,同时…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与大学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博雅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身处人文与自然世界中的个人自觉与自主。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的一部分,专业教育蕴含在通识教育之中。无论是培育博雅人才还是专业人才,通识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台湾与大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与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自1984年开始,台湾高校普遍开展通识教育。1995年以来,大陆高校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之后,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教学计划。对比分析台湾的通识教育和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二者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台湾通识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通识教育的主要特色表现在:各主要大学都建立了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识教育中心,以负责推动、规划和执行各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深入;引进美国大学的TA制度,提高大班授课的教学质量;根据现实状况以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设置优先考虑补助的教学重点;以及建立通识教育评鉴机制,负责协调、规划办理相关评鉴事宜等。这些举措,对于我们当前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纵深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模式,在多年的探索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为我国大陆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精细化与综合性发展,以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性素养的人才的实际需求,卓有成效的通识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呼声,这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及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养的战略性要求。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通识课程中的科技史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 ,也会造就不同的学生。1 台湾大学的教育理念与考试方法台湾的一些大学很多学者认为台湾高等教育有诸多弊端 ,最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教育政治化。教育直接或间接为政治服务 ,致使教育部门的自主性为之丧失。二是教育商品化 ,从投资报酬的观点看待教育问题 ,使教育为经济服务 ,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 ,使数千年来中国教育工作者提倡的“为己之学”的教育传统彻底沦丧。他们认为台湾过于注重经济建设 ,在物质方面的确进步了 ,可精神方面即相形落后 ,伏下了今日台湾的乱源。他们提出的“专业主义” …  相似文献   

11.
另一种大学竞争力:中国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两次评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中国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其理念精神;到学校开始建立推动通识教育的制度;再到透过制度付诸行动来实现理念及至检讨反省,发现问题从而再修正改革做法。目前各校通识教育的进展不一。中国台湾教育主管当局对通识教育的政策也从鼓励大学开设课程、颁布通识教育的七大学术领城,到组织对高校通识教育的评鉴、评鉴结果向社会公布等等,以期积极改善通识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中国台湾通识教育评鉴的具体做法对我们推行高校素质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台湾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战后中国台湾的大学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以协调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发展,培养新型人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在学习国际经验基础上创建起兼容中外文化精髓的通识教育体系,对推进大学教育的时代转型和台湾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大学教育实践。但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认为,可以通过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途径实施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的现代性困惑:以台湾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通识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陷入了深深的现代性困惑之中:整个社会的工具理性霸权使通识教育的功能变得很柔软,而台湾通识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价值取向、行为取向的偏失以及形式主义思维。“大学复兴”是对台湾通识教育现代性困惑反思后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海峡两岸合作办学模式下,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的前提是寻求合作双方对通识教育内涵与目标的共识,关键是确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与选择合理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应强调整合两岸的教育资源,强化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课程模式则选用分布必修型较为简单易行。在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坚持由少而精逐渐向门类齐全发展的原则,注重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注重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并凸显海峡两岸合作办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台湾省形成了由立法创制、"教育部"控制,并吸纳民间评鉴机构参与的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评鉴制度.其中"教育部"是组织评鉴活动的主体,将具体的评鉴活动委托给独立的专责机构--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和民间评价机构--台湾评鉴协会.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与台湾研究型大学普通教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学术分工与分科日益琐细,在求专求精的趋势下,知识受到严重的割裂。影响所及,培育出来的人才只有零碎的知识与技能,而无整体的观念与思想;只有本位主义浓厚的学者专家,而无宏观视野的知识分子。面对如此困境,西方大学自我检讨,提出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理念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近些年来台湾亦重视普通教育的实施,“教育部”于2003年至2004年间对7所研究型大学进行普通教育评鉴,结果发现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本文旨在比较台湾与美国研究型综合大学普通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进而提出对普通教育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大学学院联合会通识教育改革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大学学院联合会(简称AAC&U)先后启动了"更大期望"、"通识教育和美国的承诺"等通识教育改革项目,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对通识教育的独特理解,认为通识教育应是一种宽深兼容的实用性教育模式,应统摄包括应用学科和通识学科在内的全部学科领域,应为"所有学生"提供这种通识教育。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AAC&U呼吁大学应重塑本科教育目标,培养有目的的学习者,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并确立了7条大学通向优秀的实践准则,以指导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