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教育改革主要通过课程来落实,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校教育新理念,已经被多数教育工作者接受,通识教育的实施也必须由通识教育课程来完成,这是一个由理想向现实转换的过程。因此高校要明确通识教育推行中存在的障碍,不仅要深入研究通识教育理念问题,还必须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赫钦斯是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其一生都致力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赫钦斯通识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他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理智的培养;经典的西方名著是永恒学习的内容;通识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团结与进步,而且可以为专业教育奠定共同的学术基础。他的通识教育理念不仅对芝加哥大学课程设置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圣约翰学院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大学教育实践。但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认为,可以通过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途径实施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通识教育课程指什么?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围绕上述问题,文章首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解析了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内容构成、教学目的、教育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  相似文献   

5.
在general education被译为"通识教育"前,中国虽没有"通识教育"这一语词,但"通识"已成习语,并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智慧,故学者以"通识"迻译general。"通识教育"引入后,一方面研究者试图对照其西方标准,探求中国近现代乃至古代教育实践中有无相应的成分;另一方面则又试图从中国教育的历史实践出发,寻绎本土通识教育的智慧,以企回馈西方general education,并希望能够以此弥补通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但由于缺乏本土"通识"语境的具体分析,对中国教育历史的种种挖掘都摆脱不了西方话语的牵引,最终仍然难免或各说各话、南辕北辙,或因陋就简、削足适履。中国传统"通识"没有严格且系统的标准,大率表现为洞察力和预见性,表现在"人情""世故"之中,既可入世以兴国救民,亦可出世以保身全节,要在一个"德"字;传统"通识"高企难行,似不可人人皆有,故多有流入神秘迷信者。  相似文献   

6.
在教师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选课存在功利倾向等问题。解决教师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问题可从提高认识、调整课程结构、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多种方式解决师资队伍问题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大学通识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大学通识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特征、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和性质、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高职教育中植入通识课程,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高职教中通识课程的设置,应从遵循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职业教育规律切入,将通识教育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后续教育过程中的可持续性有机结合,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在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不同的课程形式中体现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建立高效、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中,对通识教育的源头进行了追踪,结合当今形势,对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大学教育中凸显通识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对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现状进行评价,指出通识教育实践的成效与问题。从课程建设、制度保障、教学改革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的密歇根大学自建校以来便继承和发展了"自由教育"思想,经过近200年的历史积淀,密歇根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通识教育的雏形期;塔潘课程改革时期;工业化时期的通识教育;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革新;通识教育的新探索。由此可以归纳出具有密歇根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追求普遍性知识;强调专业发展;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关注跨学科的发展;培养领袖与公民。密歇根大学的成功经验证实,大学应当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在推行的人文素质教育中蕴含着教育弥补和德育弥补的意味,与通识教育理念不完全一致。民办高校在办学机制、管理体制、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受到较强的市场制约。为提升教育质量,民办高校应该回归教育本质,及早进行通识教育筹划。民办高校具有规模小、包袱轻的优势,有利于寻找有效途径加强内涵建设,将市场制约转化为社会驱动。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是一个国际化认同的议题,中国本土实践的通识教育仍面临由于"通"与"识"的模糊认识带来的发展困境.新时代,通识教育必须扎根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回应时代诉求,"以整全人的塑造"为价值理念培育时代新人,强化"阶段贯通""文化联通""视野融通",基于跨学科的广博性与基础性知识,聚焦于人文性与科学性知识,着眼于通过知识的学习培育"人"的通识素养,以深化、创新通识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质量关系到本科教育和大学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改革和加强通识教育是改善本科教育、提升本科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班级人数过多、教学考核和监督机制尚待完善等问题。要通过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知识宽泛、思维开放、能力全面的人为目标的非功利性教育思想与理念,已经在国内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广为实践.研究生通识教育要追求文理通识,倡导以通促专,突出全人培养,强调导师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教育观念中的通识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人群普遍存在的人文修养、观念缺失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我国在高校教育中力推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以及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但是收效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古代中国通识教育理念的脉络梳理,试图为新时期大学精神及教育理念做出合乎时代需要的定位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识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毅 《高教探索》2007,(4):76-79
本文对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识教育及其课程模块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通识教育实施与课程管理措施,指出了其通识教育实践中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香港高校通识教育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又仿效了西方以“博雅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模式,在教育理念、组织机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对目前大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美国大学学院联合会(简称AAC&U)先后启动了"更大期望"、"通识教育和美国的承诺"等通识教育改革项目,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对通识教育的独特理解,认为通识教育应是一种宽深兼容的实用性教育模式,应统摄包括应用学科和通识学科在内的全部学科领域,应为"所有学生"提供这种通识教育。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AAC&U呼吁大学应重塑本科教育目标,培养有目的的学习者,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并确立了7条大学通向优秀的实践准则,以指导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自1917年开始经过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几个阶段的探索和发展,至今仍没有一套成熟的权威的定论.但还是可以从诸多论述中归纳其概念为: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造就具有远大眼光、广闻博识和情操高尚的人才.在偏重专业教育的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机制的加重转型,高等教育上的不适应的问题目益引起广泛关注,对高校通识教育的研究日显重要.但是,任何照抄照搬的做法都是没有道理的,作为中国的高校通识教育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科学地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经验,并努力创新,从必要性、基本原则和必要条件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加以探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