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四川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加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川省兵祸不断、政治动荡,更是使灾荒变本加厉,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川省的灾荒救济进行研究,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川的灾荒救济及政府的应对机制,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川省的社会救济情况。  相似文献   

2.
剖析四川省教师教育发展现状,明确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对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实现四川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促进四川社会、经济与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四川已跨入高等教育大省的行列。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四川省政府做出了"科教兴川,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成为大众化阶段四川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须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努力促进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切实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教强省战略的实施,将四川实现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跨越,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四川"建设。  相似文献   

4.
近代行省报刊与行省地域空间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报刊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亦展现了不同地域的地理与文化景观。《四川》杂志作为晚清留日学生报刊的代表,其创办之初以"四川"为名,行省色彩浓厚。该杂志对四川地方事务极为关注,在报道过程中既具地方意识又颇持全国目光,这与其创办者的乡土情结密不可分。此外,《四川》杂志在空间上对川省定位精确,其中亦多有关于川省地域景观的呈现,对构建近代川省乡土想象及地域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四川内河航运鸟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伊始,战局迅速西逼。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和沿海厂矿络绎内迁,四川成为国统区之政治经济重心。这一新形势令本来就欠发达的川省交通更加捉襟见肘。正是以此为契机,四川的内河航运业临危荷重,在民族抗战中一度兴盛并发挥了巨大作用。本篇拟对此试作探究,旨在为四川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研讨,提供若干可资借鉴的历史参考。 (一) 首先必须指出,国民党政府对四川内河航运的开发是缺乏预见性的,是迫于战争才仓促为之的。在1938年以前召开的国民党历次全会和中委会议上,竟无一条关于发展川省和西南  相似文献   

6.
1935年2月,四川新省府成立,刘湘任省府主席。包括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在内的“剿匪区”地方行政制度得以在川省迅速实施,对四川政权的统一和中央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由于川内派系林立,各种势力在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确立、专员的任命以及专区政权资源上进行了异常激烈的争夺,导致川省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实际施行存在较大出入。  相似文献   

7.
清末川边屯垦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期间,在四川西部边区着力经营的开发项目,对四川边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屯垦过程中暴露出的垦牧争地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经营者试图采取的某些改进措施,都为经营川边开发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如何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有赖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四川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因此,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神州学人》2008,(3):46-48
为了营造“天府四川-海归乐园”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高层次“海归”来川工作,创业和服务,年前,四川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21家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川工作绿色通道的实施意见》,通过实行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认定制度,打造高层次“海归”来川工作绿色通道,助推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由21家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出台吸引留学回国人员为川服务政策文件,这在四川省行政管理工作中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0.
《当代职校生》2009,(4):46-46
2008年初,省委从当前四川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出发,做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重大决策。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职教攻坚,要实现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达到300万人以上,中职在校生达到160万人的奋斗目标,这是从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基本省情出发,实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抗战爆发之初,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发展,特别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进行的经济政策调整,为四川煤炭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以此为契机,川省煤矿数量增多,产量提高,生产技术得到改进,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呈现繁荣景象。但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仅仅是战时的权宜之计,缺乏长期性、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到抗战后期,川省煤炭业走过了昙花一现似的繁荣之后,迅速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清代四川经学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清初四川经学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宋明之学的延续,经学方面很少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中期四川经学有所复兴,但只有到晚清五十年,四川经学才异军突起。从整个清代来看,四川经学虽较江、浙、皖等学术文化大省逊色,但还是在曲折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川中丘陵地区是四川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地区,其县域经济发展对整个四川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射洪县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分析与研究,总结目前射洪工业化取得的经验和正在形成的发展模式,力图为新形势下的川中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工业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初,四川省省委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出发,做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重大决策。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职教攻坚,要实现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达到300万人以上,中职在校生达到160万人的奋斗目标,这是从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基本省情出发,实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晚清洋务派重要首领人物张之洞早年在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及四川学政时,提倡实学,注重品行,对积弊甚深的四川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整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川省的士风,并选拔造就了一批人才。他还主持兴建了一些教育基础设施,为川省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张之洞不辞辛劳,亲自为士子指导为学门径。他个人作风廉介自持,两袖清风。张之洞早年在四川所表现出来的重实学、重品行、廉洁的作风以及卓越的才能,为其日后显赫仕宦,在洋务运动及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流学科:作物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畜牧学获评A-高校底色116年前,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在强国开智的思潮中创办而成,1956年从成都西迁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建校以来,学校不仅在农业上取得了成就,也在其他学科的探索中稳步前进,2017年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作为一所农业特色显著的高校,她也承担着兴农强国的使命,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学校从2020年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围绕"十百千万"4级目标持续发力,构建一套服务乡村振兴的"组合拳".此外,学校通过推动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不断探索、创新地方农业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川农模式";强化科技赋能,助推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川农大样本".  相似文献   

17.
曹成建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撰文指出,晚清洋务派重要首领人物张之洞早年在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及四川学政时,提倡实学,注重品行,对积弊甚深的四川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整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川省的士风,并选拔造就了一批人才。他还主持兴建了一些教育基础设施,为川省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张之洞不辞辛劳,亲自为士子指导为学门径。他个人作风廉介自持,两袖清风。张之洞早年在四川所表现出来的重实学、重品行、廉洁的作风以及卓越的才能,为其日后显赫仕宦,在洋务运动及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为川中丘区主要粮食作物,为探索近年来国家、省审定品种在川中丘区的种植适应性,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与遂宁市农业局联合对近年审定品种引进进行适应性种植,通过集中对比试验,“蓉麦2号”、“川麦43”抗倒性好,抗病性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适合川中丘区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9.
清代四川并不存在明显的祭祀圈和信仰圈。作为四川"地方性"文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民间信仰与综合文化的分区基本一致。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可分为川西平原民间信仰区、川东北民间信仰区及川南民间信仰区等三个大区。川西民间信仰区自然崇拜遗留较多,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拜及民间信仰较为兴盛,民间信仰的娱乐化特征非常明显;川东北民间信仰区自然崇拜等信仰遗存较多,质朴而有古韵,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祀虔诚而质朴,尚巫传统突出,鬼巫信仰兴盛,各亚区存在较大差异;川南民间信仰区古老信仰保留最多,最为古朴,特色民间信仰较多,受少数民族影响更为明显,民间信仰更加古朴和原始。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是四川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的一种适应性结果。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县长更换频繁,1935年川政统一后的四川亦然。川省县长之所以频繁更换,主要与四川政治的区域特殊性有很大关系。即从川政统一始,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便贯穿于四川政治进程。每一届省主席上台后出于权力掌控的考虑,制定并出台新的县长人事制度,于是县长大规模更调。针对县长任期短、更换快等情况,中央与地方皆出台相应制度给予保障,民意机关亦呼吁执行"县长三年一任"制度。无奈各届省政府出于自身政治立场的考虑,将中央法令条文及民意机关提案搁置一旁,未予有力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