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中师、师专向师院过渡的政策和高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中师、师专向师院过渡的政策和高师教育改革□薛天祥杨晓江薛天祥杨晓江/华东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上海200062)师范教育是应义务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义务教育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层次。世界师范教育大体经历了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为目标而产生的以中...  相似文献   

2.
台湾高师教育发展若干因素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高师教育发展若干因素的历史分析薛天祥侯定凯一、教师的供需变化与高师教育的发展高师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规模取决于多种因素。一定时期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高师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1960-1970年代被经济学家们认为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于11月7日至9日在徐州师院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数学教育学科建设与教学经验交流”。来自全省各所师院、师专和教院的代表,围绕数学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数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数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大会部署了今后的研究工作,强调高师院校的教育研究要注意从中学数学教育的需要出发,为基础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4.
吉林师院省级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高师培养目标及其实现研究》成果鉴定会综述由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组织的吉林师范学院省级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高师培养目标及其实现研究──铸造师魂、陶冶师德、培训师能教育系统工程》成果鉴定会于1996年3月...  相似文献   

5.
我校陈笃彬院长等主编的《台港澳高师教育比较研究》 ,即将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正式向海内外发行。该专著是在我校承担的“台港澳高师教育比较研究”和“港澳台高师教育体制、结构比较研究”这两项重点课题 (已如期结题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所作的全方位、深层次探研的结晶。全书共 9章 ,2 2万余字 ,著名教育家、博导、厦门大学高教所名誉所长潘懋元教授为之作序。现将序言予以刊载 ,以读者。  相似文献   

6.
推动包括成人高师教育在内的教育创新,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然而,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人们对高师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尤其是对师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高师院校教育创新之间的关系,又常常被高师教育工作者所忽视,被认为“与我无关”。  相似文献   

7.
<正> 高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等教育师资的专业教育。目前我国高师主要包括职前培训的师范本、专科院校和在职培训的教育学院,它们不仅担负着培养和培训师资的任务,而且是重要的科研阵地。高师的科研任务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它的科研方向主要是教育科学。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大多设有教育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云集了大批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不是说我国高师教育科研已经尽善尽美了,实际上还存  相似文献   

8.
高师素质教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师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 ,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还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 ,深化高师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当前高师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对基础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怎样的素质要求 ,高师教育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才能培养出适应素质教育的高素质教师。本文结合温州师院的教学改革实践 ,拟就上述问题作一探讨。一、高师教育面临素质教育的挑战素质教育一般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①强调素…  相似文献   

9.
高师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创新教育机制。本文从高师院校在中国高校中的实际地位出发,分析了高师院校创新教育机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了创新教育机制的基本途径,同时也说明了创新教育机制的基本成效。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高师教育理念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制度创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高师教育理念的更新问题。19世纪末,我国以日本为范例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师范教育制度,但是其发展一波三折,仅关于高师教育是否独立设置,就曾发生过四次大的论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师教育理念的变迁。从“学堂必有师”到“高师合并”,再到“学者非良师”及“高师学院制”,几经跌宕。缘此,分析当时高师教育独立设置之论争及其理念变迁,对当今高师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师院校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尤为突出和重要。如何搞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文章从高师院校、高师院校教师(尤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三个维度,结合实际,全面阐述了人文关怀视野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师体育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大师范教育”格局的迅速形成,高师学校公共体育教学教材将面临着如何改革,以适应高师教育的整体发展,本文结合高师教育特色,从目前的教学教材现状和高师学校公共体育教学教材建设的基本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 高师教育是我国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具有明确的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来进行指导。李鹏同志在会见出席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中外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教育方针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二是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教育方针所包括的既有侧重又有联系的三项不同内容统一起来就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毫无疑问,高师教育也应围绕这方针,根据高师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提出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挽救国家及民族的危难,为实现教育普及的愿景,在清末兴学时行政者就选定了“寓师资于高师”的模式。这一思路为民初的行政者所继承,并进一步设计出了高师教育分区制,集全国之力建设“六大高师”,以优化高师教育的发展。在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之后,其制才规模初具。怎料时代潮流急速转变,“寓师资于大学”似乎更先进,舆论界也多倡导废除高师,在民间的与官方的教育大会上更是争吵不断。此后的大学狂潮中,几所高师也随潮流改变性质,导致“高师升格运动”变了味道,大学多了、高师少了,无法供给合格的师资,给中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只有北京高师不为潮流所动,坚持师范教育的本身,但其自身却遭遇种种意外的打击,部分学者视其为骈枝,断其为“尾巴”,只认可“寓师资于大学”。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行政者又参酌高师旧制创立了师范学院制度,“六大师院”因缘际会得以诞生,这一行动再次证明了高师教育及其分区制的特有价值。只是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一教育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这一问题才彻底解决。高师教育分区制的沉浮史,对当今的师资培养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在去年九月为北京景山学校所写的题词。它全面地概括了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改革高师教育,就是要根据这“三个面向”的要求,合理地调整高师教育的阵容,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确保高师教育能够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同世界高师教育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未来事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为达此目的,我想仅就如何改革学制、教学及向外取经等几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同事们。  相似文献   

16.
全方位考察我国高师教育的地位厦门大学武毅英我国师范教育从产生到发展,前后不过百年的历史,但其地位的起伏变化之大,一点也不亚于师范教育在其他方面的变化。师范教育素有“群学之基”、“教育之母”的美誉,然而由于各历史时期对师范教育的需求和重视程度不同,加上...  相似文献   

17.
论高师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转型发展理论 ;其基本内容包括确立创新教育观、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互动机制、建立符合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学管理模式 ;其主要措施包括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柔化高师专业方向、建立高师课程创新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培养创新型师资等。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等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在全国众多高校中,无论从生源数量,还是从科学研究项目、经费、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都属于“第三世界”。学校主要力量往往放在维持本专科生正常的教学秩序上,研究生教育很难引起足够重视。在诸多不利条件下,地方高师研究生教育如何改革、发展?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9.
由于高师院校培养的是走向基础教育一线的合格人才,而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取决于高师院校教师的素质。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发展的眼光,深入探讨高师院校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应是什么,可以是什么。可以说,实现“教学相长”,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人格魅力,以开拓创新的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再获成功的强烈愿望,实现创造性的“教”与“学”的“和弦共鸣”。  相似文献   

20.
屈洁 《考试周刊》2014,(93):154-155
作者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高师院校特色出发,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进行探讨,为今后开展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