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康时期是毛滂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武康,他走过了一个艰辛的心路历程:力图实现兼济之志,勤勉于政事;难以实现济世理想,在仕途中痛苦地渴望着归隐;最终调解仕隐矛盾,以仕为隐。思想也因此而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李颀,给我们留下了一百多首好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是有所贡献的。他一生仕宦不达,只做了一任新乡县尉,因而事迹未能写入国史,致使后来的《旧唐书》和《新唐书》无从为他立传。明清以来,对于他的仕历,虽也搜集了一些材料,但都语焉不详,就连他的籍贯,也还有待商榷。这都给我们研究李颀诗歌,带来了很大困难。关于他的仕历,本文不做探讨,这里只着重谈谈他的籍贯和住地问题。  相似文献   

3.
唐朝的李泌是个很好玩的人。说他是隐士吧,他出入于魏阙皇宫;说他是官僚吧,他又常常处于山林泉下。隐时学道练功,成就了一副仙风道骨;仕时经时济世,甘当了一个马奔牛走;傲时敢与  相似文献   

4.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知识者形象的边缘化倾向及其角色选择刘晓林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传统的结构秩序解体和新的价值体系构建的转型时期,文化失范的困顿境遇使传统由土而仕的知识分子的角色职能发生逆转,一向在社会肌体中依傍主流文化,实现其济世理想和道德化身形象...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生活在纷繁变化的时代,身处逆境,思想矛盾极多,有仕与隐、躬耕理想与生计艰难、守道与入俗等诸种矛盾。他寻求超越和解脱:归隐躬耕,在自然中寻求和保持心理平衡;借酒排忧,思索、总结宇宙人生之道;寄情琴书,赋诗娱情言志。最终,他实现了精神的自我超越,进入达观忘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阮籍出身世儒之家,有济世之志,但魏晋禅代之际独特的历史政治背景,使阮籍处于一系列矛盾的漩涡之中,本文具体分析了四组矛盾:“生”与“道”的矛盾,“仕”与“隐”的矛盾,“济世”与“遗世”的矛盾,“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阮籍终生徘徊于矛盾痛苦之中,他的内心世界典型的反映了正始时期知识分子惶惑、悲观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仕与隐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两条人生道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隐而仕,仕而隐,在这两条道路上反反复复地叠印上了自己的足迹。这深深浅浅的足迹昭示了一个不得安宁的灵魂,怎样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挣扎、咏叹,备受痛苦的煎熬;又怎样试图超脱痛苦,走出心灵的困境。追踪陶渊明的足迹,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多色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一个立体的、更接近真实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8.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郑宏华新近出版了由南京大学卞孝萱先生作序的《李颀诗集校注》。该书以《全唐诗》李颀卷为底本,搜罗现存的《李颀集》各种刻本,以及明以前的唐诗选本、类书,对李颀现存诗歌逐一进行了校  相似文献   

9.
论谢灵运山水诗的济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灵运山水诗的内涵并非象传统上认为的盘桓山水、崇尚高蹈那么单纯;他的"达人"兼抱济物之性、功成身退的终极人生价值取向,贯穿其一生的"仕"与"隐"的深刻矛盾,寄情方式的一一幻灭,表现了他执着的济世意识,从而构成了其山水诗主题的丰富深刻的内蕴和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也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然而,孟浩然并非无意入仕之人,他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世的强烈愿望。其诗作《望桐庭湖赠张丞相》就表现了他的入仕之心和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  相似文献   

11.
时空艺术是诗歌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段,李颀的送别诗《送魏万之京》通过静态时空与动态时空交错并举、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的闪转腾挪、宏观时空与微观时空的相互比照,为诗歌创造了一个交错融合的时空背景,抒发了自已对挚友离去的依依不舍,同时表达了对好友积极进取的劝勉。本诗是李颀熟练运用时空艺术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不论穷达 ,都志在兼济 ,是柳宗元人生追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青年时代对自己才学理想的高度自信 ,到入仕后对政治革新的积极参与 ,再到被贬谪后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再次认定、对国家时局的一直关注、对谪居地社会生活及环境条件的主动改造 ,都体现出了他那种济世思想的坚定与执著  相似文献   

13.
一、实现济世救民的抱负是唐五代小说中士人功名观的重要追求士人参加科举是为了凭借自己的才学走向仕途,实现他们建立功业的济世理想。中国古代士大夫受儒家思  相似文献   

14.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地追求着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两种基本生活方式是:仕与隐。但南宋以姜夔为代表的江湖谒客游谒权门,既不愿走科举之道,也不愿枯守山林,从而成为一个既非“大隐“,也非“小隐“的非官非隐的群体的现象,诗歌由对政治的依附,转为兼对经济的依附;诗歌在客观上进入了市场,也就出现了诗人有作为一个职业而独立存在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传播可以经过艺术市场的中介来实现,受到艺术市场的价值规律的支配,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封建知识分子生活方式与“仕隐“这一传统意识发生了分离,艺术的商品化,便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表现独立人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李颀历来被视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并称。本文主要介绍了李颀的个人经历,对其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共计五首)分别作了评析,最后从思想主题和创作手法上进行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形成,又与作家所拥有的生活和持有的思想密切相关。陶渊明由于当时社会使他无法实现弘道济世的理想,所以在出与入的矛盾中挣扎。为了摆脱这种矛盾,诗人到老庄哲学中寻找归宿,以道法自然、柔顺因循,潜隐退守、清静无为,批判现实、反对世俗,返璞归真、乐于天命的态度来化解出与入的矛盾,形成了自己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8.
盛唐诗人李颀从事诗歌创作的年代,正是盛唐诗苑各体大备、百花争艳的繁荣时期,时代影响加之个人才情,李颀诸体兼善。其诗体中七言古诗不仅在题材上丰富多样,其体制及篇章布局,亦显示出特有的格调,整体呈现灵动多变,精炼疏宕的特色。体现出李颀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9.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相似文献   

20.
李颀行事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颀是盛唐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由于他平生只做到一个县尉,所以两《唐书》无传。他的事迹,仅《河嶽英灵集》、《唐才子传》等书中有些零星记载。近年来,有同志曾就有关李颀资料,进行探索,这对于李颀及其作品的研究,是有帮助的。但提出的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