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对作品的同一内容或形象,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读解。这就是“误读”。误读,并不是“错误的读”或“误解”之类,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文学领域,误读是对文学作品的别有所解,是对  相似文献   

2.
阅读由作者、文本和读者这三极构成,受不同阅读思想的影响,阅读理解的指向在三个方面依次移动,产生了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的,以研究文本自身的意义为读解目标,以读者参与构建作品的意义为读解核心的三种读解理论。阅读理解不同指向的出现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了解阅读理论的变化,驾驭读解的指向。一传统读解理论传统读解理论以复现作者的原意为阅读的根本目的。这种阅读主张源远流长,至今仍是读解理论的主流。我国的传统阅读理论由孟子正式提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我国正统的…  相似文献   

3.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4.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都会有正读和误读。正读是对文本的正确阐释,读者通过作品和作者相互沟通;误读是对文本阅读后的一种错误阐释行为,但误读并非是一种不可取的阅读。正读和误读是相辅相成、共存互补的,对文学作品的正确阅读应是将正读和误读有机结合,才能使阅读成为有意义的阅读,文本才能增值。  相似文献   

5.
误读是阅读的普遍现象,古今皆然。传统阅读观否定误读,认为曲解本义;现代阅读观肯定误读,认为它是诱发创造的契机。语文课阅读教学主张辩证地对待误读,一方面要求避免误读,坚守文本的一元本义,维护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倡导合理的误读,拓展文本在当代的引申义,保护多元读解的创造性。本义与引申义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同存共荣。  相似文献   

6.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读与本的对话共有五种类型,其中绝大多数为不完满对话。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多元读解,宽容“误读”。  相似文献   

7.
本利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原理,通过对近代侦探小说译介的个案分析,指出本的读解存在历史性误读,而本读解的历史性又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误读”浅说外国文学经典名篇的接受和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作品经历反复的探讨、研究、争论 ,在本国、本民族、本时代的读者和研究者中 ,可能会得到一种共识的评价 ,但在别国 ,在其他民族 ,在以后的岁月里被接受和鉴赏时 ,会产生“误读”。“误读”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意义 ,作品的价值及其魅力在无穷尽的“误读”中生成、延续和发展。可以说 ,文学作品经典名篇的生命力就在于无限的“误读”之中。但是 ,“误读”之间有价值层面上的区别 ,有些“误读”是由于接受者的视野和审美经验的局限 ,没有达到对审美客体的本质内涵的正确理解 ,是真正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在《象意思维与象征型文学作品教学难点的突破》(见本刊2011年第4期或《高中语文教与学》2011年第9期)一文中,笔者曾探讨了象征型文学作品的高效教学模式,包括象征型文学作品的思维特征、教学难点,运用综合同构教学法对其解读的基本步骤、基本原理和具体过程做了阐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运用这一模式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现在很有必要回头再对其中的原理做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层次: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即通过语言符号塑造人、事、景、物;内在含义层,即由描写的人、事、景、物所指向的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象征意蕴层,即超越作者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内容和具体生活感受的哲理内涵。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一个由符号到意象再到意蕴的逐层深入的过程.文学作品教学就要指导启发学生突破文本有限的描绘去获得极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借助以下的理论支撑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文学解读的标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称是误读论者的哈罗德·布鲁姆曾认为,“对一切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是一种误读”。此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客观地说,长期以来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未尝又不是处于茫然状态?包括大学中文系里的一些满腹经纶、治学风格严谨缜密的老前辈、老专家们,  相似文献   

12.
在修辞论美学视野中,“象征”系统内的各种象征子概念都是相关的,但又是有界定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是一种时代性很强的与其他人类活动相并存的人类社会意识活动;象征主义文学是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的直接结果:象征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大类型之一,象征主义文学包含于内;象征手法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象征性是一种与文本共生的“体匿而性存,无痕而有味”的文本性质,它不局限于象征型文学,也不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独立实体。  相似文献   

13.
自称是误读论者的哈罗德·布鲁姆曾认为,对一切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是一种误读[1]。此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客观地说,长期以来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未尝又不是处于茫然状态?包括大学中文系里的一些满腹经纶、治学风格严谨缜密的老前辈、老专家们,相信他们在面对一篇篇充满灵气而又个性十足的文学作  相似文献   

14.
谈电视教材的读解注意肖毅一、什么是电视教材的读解?什么是读解注意?电视教材的读解是人们对电视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它是通过电视媒体、运用电视教材语言领会教材内容的学习和认知活动。注意是人们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理解、...  相似文献   

15.
潜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学核心部分。作家的任务不仅是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而且还要深入到人的潜意识中去,探索心灵的奥秘,以揭示人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原理读解文学作品,拓宽了文学作品的视野并开辟了另一番艺术风景。  相似文献   

16.
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论视界下,对文学作品与一些实用类文章的阅读,都是可以而且必须误读!误读是通向自由想象、情思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现代爱国主义诗歌的抒情方式 ,大致可分为 :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yes在现代英语语境下语义相对简单固定,根据上下文背景的不同,其读解意义丰富,然而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等中,其译学意义却不能依照读解意义进行。  相似文献   

19.
语境既是日常交际所依赖的语言环境,也是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和读解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境的各个因素间常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产生语境差。语境差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能出现在文本内部、作品与读者之间、创作者与读解者之间,还能出现在读解者与读解者之间。文本内部的语境差可以从词语搭配、意义连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语境差能使话语幽默诙谐,也能使主题深化凝练。  相似文献   

20.
姚明 《新高考》2009,(Z1):27-27
现代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有一个难点,即赏析作品的内涵时,如何准确理解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我拆解这个难点,实际上"难"在三个方面:有无比喻及比喻的指向,有无象征及象征的指向,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