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2.
浅谈通感     
王琦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308+310-308,310
英语的Synaesthesia(通感)是一种不太被人所注意的修辞格,常见于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它的运用能使语言富于形象性,增加感染力。本文通过对Synaesthesia的定义、生成基础及应用对比的分析,以求对Synaesthesia这种英语修辞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李凯  付瑞阳 《考试周刊》2009,(37):30-31
诗歌翻译不是纯语言转换和内容传递,还应将原诗中所包含的审美艺术与价值也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相同的审美感受,本文从分析翻译与美学的关系出发.探讨在诗歌翻译中,译音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原诗中的美学艺术与审美价值,并在译诗中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4.
广告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它要遵循社会文化习惯和迎合大众的审美文化水平和审美心理。在广告翻译中我们应该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即要使广告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者产生与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中同样的审美心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应采取直译、文化转化、音义结合、创造翻译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恬羽 《文教资料》2020,(6):10-12,18
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活动离不开对美的追求.审美是一项高级心理调节活动,受到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对语言审美的价值追求存在差异.本文分析鲁迅作品的多个译本,对比汉英语言审美上的差异,提出汉英翻译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文学翻译的“等值”是一种理想,如何使复杂的翻译,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审美效果,使原作与译作在深层意蕴和想象意义上达到艺术的统一,译者的想象力是再现原文形象化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文学翻译中想象这一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对翻译过程中审美效果的影响,探讨《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7.
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意象的模糊性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朦胧、含蓄的美感,为读者创造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诗歌翻译贵在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以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关感。以《锦瑟》英译为例,参照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造成译作审美空间消减这一观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应采用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以求最好的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8.
美育的渗入已成为翻译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翻译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翻译审美能力即对原作的艺术魅力的鉴赏和对原作审美效果的传达。学习者在篇章翻译实践中务必处理好局部美与整体美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文字美与音韵美的统一,连贯美与逻辑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是一个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的复杂过程。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翻译的不完美性一直存在,而认识影响翻译完美性的种种因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本文试通过理论素养、文本因素、社会因素、审美取向等四个方面来浅谈这四个因素对汉语小说维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浅谈翻译的最高阶段: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行为.这种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分为准备阶段、理解阶段、转换阶段和审美阶段.审美阶段是整个过程中的最高阶段,也是翻译的终极目标.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最终形成的译文都应该达到一定的审美标准.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审美标准的认定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既要熟练掌握驾驭母语和译作语言的技巧,又要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紊养。用文学语言翻译文学语言,用形象翻译形象,使译文读者和原作读者同样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欣赏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将影视艺术中的暴力美学引入翻译,会使翻译在“忠实”和“通顺”的基础上再迈出一步。它不仅是翻译内容、形式和目的的一种蜕变,更是突破传统翻译的一种尝试。隐喻是文学作品中体现作品质量和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隐喻翻译中暴力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译文更具审美效果并更为广大译语读者所青睐,而且也为隐喻翻译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既要掌握熟练驾驭母语和译作语言的技巧,又要具备浓厚广博的民族文化素养,用文学语言翻译文学语言,用形象翻译形象,使译文读者和原作读者同样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欣赏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钟营 《海外英语》2012,(6):168-170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一直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方式。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翻译和转化,忽略了翻译主体间的审美感应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该篇论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这个角度,选取《锦瑟》的两篇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分析译文中原意的缺失,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汉诗英译的审美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的过程中,让读者欣赏到原诗歌及其译文的意蕴和美感。  相似文献   

15.
徐红 《海外英语》2011,(2):124+126
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门艺术,极富重要性和创造性。该文以功能目的论原则为指导,探索英文电影片名的有效译法。并通过大量英文电影片名例子分析,在探索片名翻译方法时,如何实现四大功能:信息传递、审美艺术、文化交流及商业效应。  相似文献   

16.
电影片名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实现影片的告知、审美和呼唤三个功能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实例为依据,探讨了片名翻译为了实现这三个功能所要遵循的价值标准及主要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人类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活动,并受人类文化的影响。翻译是一门艺术活动,严复提出的"雅原则"(elegance)正含有此意。试图从美学的三个角度即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出发,分析中英文互译时体现的美学价值;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中所蕴涵的审美特质,探讨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因而进一步了解美学、文化、和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孙芳 《文教资料》2011,(29):27-28
意境的还原是文学翻译的任务甚至是灵魂,意境是联系译者和原文的最好的纽带。众多学者对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移情现象做了研究,并对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意境做了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释义学翻译理论是以释义学的基本原理——对应的配合——为指针, 以翻译实践所需要的方法手段为核心,探讨文学翻译在多元格局中所需求的语言转换功能及其动态模式。这一理论重在研究文学翻译实践中关于艺术性或审美意义上的语际转换, 也就是语言形式外壳的因素在 “脱离”之后如何使原文意蕴内涵的保留成为可能, 以及这种可能经由目的语文化的吸收之后如何在语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之 “异”, 同时造成 “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和艺术感染力, 进而促进目的语本读者的审美领域的扩大及其艺术水平的提高。重要的是, 它提倡以 “中庸之道”、“执两用中”的中国哲学精神来研究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使中国哲学在译论上发挥出应有的指导意义和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现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翻译的存在形式是从作家、原文、译者、译文到读者五个环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艺术信息”传输和反馈的环流。正文为四部分:一、思维方式和审美对象。二、笔者从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并运用科学方法对文学翻译的审美和再现作了微观的考察和赏析。三、谈及深度的审美期待行为。四、认为文学翻译审美和再现中的重重障碍,除语言本身外,是来自各国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