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彝尊(1629—1709)是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诗词都有较高的成就。成为浙西词派的开山祖,在清词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朱彝尊的词学活动,始于中年。他说:“予少日不喜作词,中年始为之,为之不已,且好之。”(《书东田词卷后》)他从事词学活动主要是从三十岁到五十六岁这段时期,即布衣时期的后期和仕途时期的前期。这段时期正是他精力最旺盛,在社会上的声望日益提高,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他自从对词学发生兴趣以后,用功极勤,一边广泛搜集前人的词集,精选词章,与友  相似文献   

2.
朱彝尊(1629—1709)是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诗词都有较高的成就。成为浙西词派的开山祖,在清词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朱彝尊的词学活动,始于中年。他说:“予少日不喜作词,中年始为之,为之不已,且好之。”(《书东田词卷后》)他从事词学活动主要是从三十岁到五十六岁这段时期,即布衣时期的后期和仕途时期的前期。这段时期正是他精力最旺盛,在社会上的声望日益提高,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他自从对词学发生兴趣以后,用功极勤,一边广泛搜集前人的词集,精选词章,与友人合作,用八年的工夫,编成宏大的词选本——《词综》,以它作为填词的借鉴,推动词学的发  相似文献   

3.
<正> 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苏丹徒人。早年读浙西词派朱彝尊《词综》,选《云韶集》二十六卷。后改宗常州词派,选《词则》四集二十四卷,并著《白雨斋词话》八卷与之相辅而行。书中发挥常州派论词理论,要求词应该是健康严肃的思想感情和优美婉约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对词的创作和理论探讨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提出词艺风格上的“沉郁”说。  相似文献   

4.
[诗人故事]康熙六年(1666)八月,他寓居京城时,拜访了吏部左侍郎孙承泽,孙氏为颇有名气的前辈史学家、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当时正谢客著书,对朱彝尊来访却热情接待,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一次,孙氏去朱彝尊在京下榻的住所回访,见屋内书架上摆满朱氏随带的《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赞叹不已,对人说:"吾见客长安者,务攀援驰逐,车尘蓬勃间,不废著述者,惟秀水朱十一人而已。",可见朱彝尊的藏书之多与知识的渊博。  相似文献   

5.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宅,浙江秀水人,著有《曝书亭集》等。 (一) 朱彝尊的曾祖国祚,曾任明廷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家族鼎盛。但倒了彝尊的父辈,已家道中落。朱彝尊《亡妻冯孺人行述》中说:“至本生考安度先生,家计愈窘,岁饥,恒乏食。”以致彝尊十七岁结婚时,就只能作为赘婿,由妇家接济为生。这样的家庭出身,对彝尊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祖、父皆通经史、能诗文,彝尊从小就受到熏染,受到  相似文献   

6.
陈维崧 ,清阳词派宗师。“词纵横博大 ,海走山飞 ,其源亦出苏、辛。而力量更大 ,气魄更胜 ,骨韵更高 ,有吞天地走风雷之势 ,前无古 ,后无今。”(《词坛丛话》)陈词题材广泛 ,远超苏、辛 ,存词 16 2 9阕 (集外散佚 ,估计尚有数十首 ) ,词调四百多个 ,为历代词人所未有。旧说 :“嘉庆以前 ,为二家 (陈维崧、朱彝尊 )牢笼者 ,十居七八。”(《箧中词》)本文重在探讨陈维崧在词界的崛起及其词作的内容、风格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名人与书     
《辅导员》2009,(13):12-14
朱彝尊“晒书” 清代学者朱彝尊,有一天躺在荷花池旁,袒胸露肚地晒太阳,恰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碰见,问其原委。朱叹道:“我一肚皮书派不上用场,都发霉了,晒晒太阳,免得霉烂。”康熙回京后,招其面试,见他满腹经纶,便当场封了官。后来,人们在当年的荷花池旁筑了一个“晒字亭”,朱彝尊晒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了。  相似文献   

8.
陈廷焯(1853——1892)是晚清词坛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白雨斋词话》则是常州词派的重要理论著作.陈廷焯早年酷爱杜诗,十七八岁以后接触词学,先是崇尚浙西词派的理论,并借鉴朱彝尊、汪森编选《词综》的经验,依据浙派“情空”、“醇雅”的原则,编选了词选《云韶集》(本刊,现存稿本),并对所选的词,进行了品评,即《词坛丛话》.陈二十三岁时,会见了一位亲戚,即常州词派后期的中坚人物庄棫,经过庄的循循诱导,观点转变,眼膺常州派词论,并将自己以前所填之词付之一炬。他又借鉴张惠言编《词选》的经验,依据比兴、寄托的原则,编选了一本词选《词则》,在这个基础上,写成了《白雨斋词话》.  相似文献   

9.
朱彝尊家书 ,为唐长孺先生收藏 ,由启功先生题跋 ,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却从未发表。其中有关“己未词科”的记载 ,反映了康熙“文治”对文人出处的影响 ,以及“己未词科”的内幕 ,也可补证朱彝尊年谱。  相似文献   

10.
此物最相思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称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家贫客游,南逾岭,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登芝罘,经瓯越”。(《清史稿·文苑传》)清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授检讨,纂修《明史》。康熙二十年(1681)充日讲起居注官,出典江南乡试。康熙二十三年(1684),因携仆入内廷抄录四方经进书,官降一级。康熙二十九年(1690)恢复原官,康熙三十一年(1692)又以事被革职。罢归之后,潜心著述,在经学、诗、文与词等领域,均享盛誉,《清史稿·文苑传》称,“当时王士祯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独彝尊兼有众长”。又尤以词称,与陈维崧并称“朱陈”。所编选《词综》一书风行于世,遂开几占清词半壁江山的浙西词派。卒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十一。  相似文献   

11.
清初朱彝尊词的典范意义为清代词人无人能及,影响深远。作为模仿的典范,清代词人赵忻对朱彝尊《曝书亭词》的借鉴主要从体例、内容上的多元化风格特点方面,同时也在借鉴基础上体现其词作独特的写实性和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浙江秀水人。传世词集《曝书亭词》。朱氏与陈维崧同为清初词坛巨擘,被誉为浙西词派的宗主。据他自己说,他的词“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其词风格多样,富于变化,并非只师法张炎一家。《摸鱼子》(见卷首)便是一首古艳诡异,动人心弦的杰作,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3.
简释李商隐《碧城》诗三首邓刚李商隐《碧城》诗三首,历来众说不一,明人胡震享认为“此似咏唐时贵主事”。贵主,即皇帝的女儿。清人朱彝尊以为是讽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姚培谦说是“君门难进之词”,纪昀则认为这三首诗都是寓言,但不知寓意是什么。①但根据对作品的分...  相似文献   

14.
词至明代,渐趋表微。为此,朱彝尊提出了醇雅词论。所谓醇雅,即斥淫哇、抑豪放、崇雅正、偏清空,以南宋姜夔为宗。朱彝尊的词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清初词的创作方向,但崇正抑变、独取一端,也未免失之偏狭。  相似文献   

15.
研究纳兰性德的同志们对《人间词话》中“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①这段文字一直有分歧理解.本文试结合王国维的其他论述.谈谈自己的认识,以就教于纳兰专家和广大的读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纳兰的词作多有评论,其着眼点各有侧重.清代词论家谭献认为“蒋鹿潭《水云楼词》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间分鼎三足.”王氏不同意谭的观点:“《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长调惟存气格;《忆云词》(按项莲生词集)精实有余,超逸不足,皆不足与容若比.”②在此他肯定了纳兰兼有蒋项之长,小令长调均有境界,且精实而超逸.这主要是从境界方面着眼的.王国维又说:“《衍波词》(按王士祯词集)之佳者,颇似贺方回,虽不及容若,要在浙中诸子之上.”③这是从词创作的总成就上进行比较,他认为纳兰不仅高于浙中名家朱彝尊、陈维崧,也高于当时颇负盛名的王士祯.王国维在另  相似文献   

16.
朱彝尊的《词综发凡》和冯煦的《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周济的《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一样,由于撰著者本身便是卓有成就的词人,《词综》等书又是具有代表性的选本,撰著者不但有创作和选词的实践,而且这些实践是在真知灼见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探索《词综发凡》在理论上的贡献,将有助于对清代影响巨大的浙西词派的深入认识,推动词学发展史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是清代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其早年创作唱和于江湖,康熙"博学鸿儒科"的征召给了朱彝尊出仕的机会。通过京师词坛的唱和,朱彝尊成功地把握住了朝廷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指向和期许,通过对"雅正"词风的倡扬,加之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朱彝尊成为清康熙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吴梦窗生活在国势日蹙的南宋王朝,他“不乐科举”,只是以清客的身份,出入吴潜、史宅之、贾似道等显贵门庭,大半生的精力都用来创作词。作为词坛一宗,梦窗不象其他大词人得到较为公允的评价。他的词要么被贬抑否定,要么被推崇备至。同朝的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认为“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人不可晓”。张炎说,“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而尹焕认为“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天下之公言也”(《花庵词选》)。清初常州词派标举“由吴希周”。即使是宗玉田、主清空的浙西词派的开山祖朱彝尊,在《词综》里也收录了不少吴词。到清末民初,  相似文献   

19.
朱彝尊作为一代大儒,十分重视道统体系;在古文领域,也有着鲜明的谱系思想。在经学和古文领域列出谱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朱彝尊的词学宗派观念,推动了浙西词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朱彝尊的集句词集《蕃锦集》向来是被学界主流鄙弃不谈的一部作品,原因与对“集句”这种“字游戏”的认同程度有莫大关系。本第一部分对集句的产生、流变、价值作了初步梳理,第二部分对朱氏《蕃锦集》作了具体品评,并指出:朱氏在集句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实质上是他自觉释放这种体的抒情功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