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焦润明(1958-),辽宁人(祖籍海城,生于本溪)。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外国问题研究所),199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史专业史学博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法学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现为辽宁大学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  相似文献   

2.
中印两国自古以来,一直是相互学习,彼此交流。几十年来,季先生对此作了大量细致认真的研究,他上承前代之余绪,下开一世之新风,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未发,有不少很有历史价值的著作问世,其影响巨大。他还身体力行,做了很多有关中印文化交流的实事,他不愧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相似文献   

3.
正郭大顺(1938-),河北张家口人,考古学家。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东北考古学与东北历史、东北亚古代文化交流、文物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诸多方面。提  相似文献   

4.
艾尔曼作为一名外国学人,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不懈地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其学术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其学术成就与贡献突出表现何在?在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上有何创新之举?这些问题似乎都应认真思考与回答,这从学术史与学术交流的角度说,他作为当今国际知名学者,理应多留下些学术信息档案,以资借鉴交流,即使是从个人友谊视角看,我觉得也有必要留下点永久的文字记忆。因不惴浅陋,拟就我们间的学术交流出发,就其治学之路、学术成就等方面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5.
国语 《文化交流》2009,(8):23-26
1991年,痴迷国学的李涅从家乡四川出发,去拜访大师季羡林。那天,当李涅寻到季羡林的家门前时,时间已十一点多了。因为激动而心脏狂跳的他真想冲过去敲开季老的门,但是他最终克制住了自己的想法:季老该吃午饭了吧?饭后也应该午休的UE?因而他便在老人门外的楼梯上坐等,决定到下午3点钟以后再敲季老家的门。等的过程中,李涅内心依旧忐忑,期待着下午敲门的时刻早些到来,却又猜想不到敲门之后将会发生怎样的一幕情景。这时,季羡林散文里常提到的那只他非常喜欢的自猫正巧从门边跳出来亲热李涅,顿时让他感到温暖与亲切,才又重新鼓起勇气,坚定了决心。  相似文献   

6.
国珍 《文化交流》2008,(10):2-6
住在解放军总医院病房的97高龄老人季羡林,时时牵挂着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灾情和受灾群众。"至少有三次,季先生合上双眼,眼泪大滴大滴地滚落……"季羡林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季先生正值牙龈发炎而伴有低烧。从那一刻起,季先生总是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荧屏,让工作人员用特大声音  相似文献   

7.
<正>朱洪,1957年出生,安庆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劳动大学哲学系,中共党员。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0年评为教授,2003年被评为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8年至2017年担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安庆师范大学教授、政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全文转载《党史人物研究的一个特例——毛泽东、刘少奇、  相似文献   

8.
他的名字召唤我考进北大 第一次听到季羡林先生的名字,是在遥远的1962年。那一年,我即将高中毕业,面临着高考升学还是回乡务农的两难选择。我从心眼里是想上大学的,家里虽然很穷,但父母还是愿意让我继续读书,特别是一向十分开通的爷爷,更支持我上大学。但当时我所在的中学建校才五年,刚刚从一个小学附属中学班转为正式中学。校领导和老师都缺乏指导学生高考的经验。而我们这批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几乎从来没进过城,更不知大学为何物,对高考非常茫然。幸好我们的俄语老师邵文秀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她也是当时在校老师中毕业于名牌大学、学历最高的老师。于是我们便都去请教邵老师。  相似文献   

9.
如今,在中国的读书界,无论少长,恐怕没有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其实,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声名远扬。60年代初期,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就在《世界文学》1963年第5期上读到过他翻译的《佛本生故事》。那时候,人虽然奇穷,但一本杂志五角钱,只要想读,还是买得起的。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本杂志尽管已经破损,却一直存留下来。我在当时还喜欢阅读报纸副刊,自然常读到他的散文,有的文章至今还收藏在当年的剪报集中。先生何许人也?我根据常识判断,他是个翻译家,也是个散文家。我还知道他是《世界文学》的编委,但不晓得他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2,(1):79-79
卫荣凡在《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撰文指出,学术行为调控是自律调控与他律调控的统一。其中,自律调控就是要激发学术行为主体坚守学术道德的需要、提升学术人格境界的需要以及取得学术成就的需要,由此形成学术行为调控的内在动力。学术行为他律调控就是要坚持学术行为前的正确导向、学术行为过程中的民主监督以及学术行为后的奖惩,即建立学术行为自律需要的外在动力。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应形成和谐的合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控学术行为,以确保学术行为的道德性、生命力和创新力。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SCI数据库为数据基础,从论文发表时间、领域、引文等方面对匈牙利科学院化学研究中心科学部长彼德·温克勒(Peter Vinkler)近五十年学术生涯的学术成就与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温克勒的研究方向为引文分析与科学计量评价,以个人、团队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为主,其学术影响力显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科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银行中国发展项目组织下,笔者有幸于1993年4月至11月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考察。成行之前,我们对美国大学出版社的情况也略知一些,但对它们的经营环境和特征的认识,还是相当朦胧的。半年的考察使我感受最深的也许就是认识了美国大学出版社的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的"化用"与"用典"相区别,通常发生于诗词歌赋内部,原句与化句较为相似,评价时更看重"造"与"新",即能否运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生发新意,令如己出。由于前人的诗赋成果、文学观念的自觉、诗人良好的文化修养与厚古意识等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化用修辞第一个小高峰在建安时期出现了,表现出建安文人对先人文学的自觉借鉴,其化用具有来源丰富不过以《诗经》最为常见、分布集中、形式多样的特点。建安诗歌运用化用的手法可概括为赋、比、兴。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有着他独特的学术品格。他一生以积极入世而非出世的精神,感应时代文化思潮,在学术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努力介入主导学术话语,却尽力保持着与权力话语或远或近的距离——这种距离往往由权力话语的强制性程度所决定——他或自觉或下意识地调整自己的个人情感、个人话语与时代学术大环境以及所处学术小环境的关系,同时,也着力表现出在主流学术话语框架内的独立思考,由此而获得相对独立的学术价值和相当程度的主流学术话语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正洪晓楠(1963-),安徽桐城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专业,1991年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毕业,2006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现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初以来,英语世界对李渔小说的翻译与研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几经沉浮,李渔小说如今在西方汉学领域已确立经典的地位.本文以全面而详实的资料系统回顾了这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对重要的译本、翻译家及其成果进行了客观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归纳了李渔小说英译的特征,并指出了英语语境中李渔译介存在的问题.思考海外汉学界对李渔的翻译与接受,无疑有助于理解李渔及其对东西方读者的影响,继续推动李渔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与研究,促进中外学者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易类"位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四十四家第一位。易类在经部中有十卷十类,其中易类存目四种。而易学在四库学中位列首位,可见其学术地位及价值之高。有鉴于此,从微观之处分析易类分类特点及学术价值,可以弥补宏观笼统研究《四库全书》之遗漏,为四库学研究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8.
李春林先生今春写了一篇书评:《〈学术史与心灵史的交响〉———冯济平编〈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自述〉读后》。他认为,这些学者自述就其整体而言,不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学术变迁,而且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心灵轨迹。仿此,我将这篇李春林个人的学术小传命名为《学术与心灵的交响》:他太重视学人的人格建构与学术研究这两者的互依互动的关  相似文献   

19.
京味文学语言是方言入文的产物,其总体风格统一但特点各异。本文重点分析老舍、邓友梅和王朔三代京味小说代表作家的京味文学语言特点,并探讨京味文学语言风格及特点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共同的语言风格是京味文学自成一体的基础,而不同的语言特点则是京味文学发展演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明代文学中的六经论为切入点,分析六经论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包孕的意义.明初,六经论具有因心以求经的特点,追求人心与天地的内在平衡.台阁文学时期,力图统合理学思想与官方意识形态,更强调六经的政教性质.前七子以对史传文学的强调指斥六经诸儒之言,后七子用理事论否定六经在文学中的作用,共同将六经悬置起来.王阳明创为心学,直接导致"糟粕六经"风尚的出现,本色论成为明代六经论的新论述.文法论则用文学的方式解经习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