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要相助     
某报有位作者,后来调到他经常投稿的这家报社当了总编辑。他对下属说:“我写的稿子,你们应该同以往一样,该删的删,该改的改。我当了总编辑,水平不会一下子就提高到用不着删改的程度。”语气谦逊、诚恳、感人。“文人相轻”是应当摒弃的陋习,“文人相助”是值得提倡的新风,因为它不仅有利于党的宣传事业,也有益于作者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然而,“文人相助”不是容易的事。自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一处世哲学渗入到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小报崛起,其中地市报纸已近三百家。小报虽小,却五脏俱全,办好一张小报也决非易事。在10月召开的全国部分地市报纸经验交流会上,我结识了几位小报的总编辑,听他们谈了办报的甘苦。气魄古之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沧州日报总编辑张夫培颇有燕赵遗风。他在大会上谈做总编辑的体会,题目就是《要敢说,我来办报!》张夫培,十五岁参加革命,当了三十年记者,前年当了总编辑,如今五十五岁。用他自己的话说,过去没有当官的瘾,现在更不怕丢官,办好这张报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责任,凭党性,我敢于提出“我来办报”。  相似文献   

3.
总编辑位退笔不退程关森我当了10年鹰潭报总编辑,当时未设社长,确是一报之“总”:大至办报、抓钱,小至吃喝拉撒、住房就业,无一不“包”,无一不“总”,工作显然是忙的。除了总编辑这个行政职务,我未敢忘记自己还是个记者,而且是高级记者,还有带头采访、带头写...  相似文献   

4.
“嘿嘿嘿!我这个小报的小小总编,有什么好写的!”在地区报界中广受称道的湖北《孝感报》总编辑张仲彩,一听说我要采访他,连忙幽默打趣,不愿多谈他自己。正面出击未成,只好先来个“迂回战”了。我来到《孝感报》编辑部。年轻的同行们坦诚相待,高兴地向我夸奖自己的总编辑张仲彩。这个说:“老张领会政策精神快,点子多。”那个说:“他甘当‘摆渡人’,带兵有方,使我们年轻人进步快。”有的还说他当了总编,仍然“笔不离手”,每年都写出大小报道、文章几百篇。在与地区报纸总编交往中,我曾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感叹,工作中有“两难”:报纸要办得上下都满意难;现在编辑、记者队伍的业务素质较差,要尽快提  相似文献   

5.
在大西北的山沟里当了20多年企业干部的庄国荣,一夜之间成了无锡日报总编辑的时候,他遇到了困惑。然而,他很快找到了自己运行的轨道,在新的“空间”里,放射出更多的光和热。 从穷山沟到“小上海” 庄国荣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文革”开始后,他被分配到秦岭深山中一个钼业公司工作。 1989年5月,他接到担任无锡日报总编辑的调令。从贫困闭塞的大西北山沟,来到以发达的工商业闻名全国的“小上海”,其跨度之大,不啻是“一步登天”! 怎么办?要当好总编,先当好记者。他排出无锡市范围内一大批在市场经济中崭露头角的典型单位,让老记者带着,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深入采访。他立志通过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6.
近日夜读,断断续续读完了新华日报总编辑刘向东著的《东流集》。这个集子是作者从170万字的作品中选出33万字编辑出版的。读之,受益匪浅。刘向东同志即使当了新闻“官”,仍笔耕不辍,“近三年平均每年写稿三十篇。”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在南京市广播电台当了几年记者,这一年半,又到省台作了编辑,很有一点感受。虽说都是同文字打交道,却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我写稿,别人改;今者是别人写稿我来改。凭心而论,我喜欢干前者的活,尽管也要“绞尽脑汁”想点子,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但毕竟“省心”,是好是差,往  相似文献   

8.
1986年9月,我在乌鲁木齐为弄到一张返京机票而焦躁不安。多亏自治区一位副主席相助,在我的介绍信上批上“专家返京,务请照顾”八个字。我把有批示的信递给了售票厅主任,他看看批字,问我:“专家是谁?”我说:“就是我。”“啊?你?”他狐疑地打量着我。在他看来,我好像太年轻了。似乎“专家”本人也不应来跑票,因此,他的神情依旧猜疑与冷漠。  相似文献   

9.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1月,我到大理开会,遇见了广西教育出版社的程兴业老师。我挤到他身旁,向他问候,并向他询问:刘老师呢?怎么没来? 刘老师——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刘名涛同志,原来是“广西人民”的,后调到“教育”任总编辑。1981年在庐山开会时,我在九江  相似文献   

11.
文章百改不厌,从一定意义上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人们常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拍案叫绝。据传,这个“绿”字经过“到”、“过”、“入”、“满”等十几次修改才定为“绿”字的。因为绿字能显示景物的具体形象。可以体现一个变化过程,是春风使得江南岸“绿”了。又如唐代诗人齐已写的《早梅》五言律诗,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朋友郑谷看见后认为“数枝开”不能体现早梅,建议改作“一枝开”,齐已很敬佩,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上述两例是借鉴古代文人的写作态度说明“改”字的重要。怎样修改文章?从文章的构成来说,我体会要  相似文献   

12.
如今新闻从业人员出书、编书,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而浏览了朱有华(《人民前线》报社总编室主任)新近出版的典型报道作品选《放歌星辰》,脑子里却闪出了本文这个题目。新闻界频频出书,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堪喜堪忧,情况不一,各人的感觉也难以一致。这里我只是想说,有华的这本书表明,他看重文人、走向文人、走进了文人行列。这是我的感觉;他自己怎么想、是何感觉,我不知道,也不必问他。范匡夫、“红三连”、嵇琪和他的母亲嵇蓉珍……书中群星灿烂,气象万千。作者诗意地说:“我的思绪的翅膀在走过的路上扑腾。”(《自序》)这…  相似文献   

13.
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从“催”到“等”所想到的凡当了几年编辑的,都有约稿、催稿的经历,我亦如此。这几年,承蒙几家出版社和杂志社的错爱,我也跨身于“作者”之行列。因此,我也备尝被责任编辑三番五次催稿的滋味。同时,当“作者”之后,我还增加了一种当编辑时所不曾有过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1986年9月,我在乌鲁木齐为弄到一张返京机票而焦躁不安。多亏自治区一位副主席相助,在我的介绍信上批“专家返京,务请照顾”八个字。我把有批示的信递给了售票厅主任,他看看批字,问我:“专家是谁?”我说:“就是我。”“啊!你?”他狐疑地打量着我。在他看来,我好像太年轻了。似乎“专家”本人也不应来跑票,因此,他的神悄依旧猜疑与冷漠。“我怎么不是专家呢?”我被迫掏出证件给他看:“第一,我是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此次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出席新疆人才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做了学术报告;第二,我是作家;第三,我是光明日报的主任记者。……”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当我尚未进入新闻圈——还是集厂医与业余作者于一体的“两栖人”的时候,就得到了新闻界一位编辑的扶植和引荐,当起了一家报纸的特约记者。这年中秋节,我出于感激之心,带了一盒月饼和一袋水果去登门拜访,不料被谢绝了,他说:“我们是文人之交,文人之交淡如水嘛……”说真的,当时我不免有些尴尬,然而更使我肃然起敬。后来,仍然在他的推荐下,我踏进了新闻圈,成了一名编辑。这些年来,我一直记着这件事,并以此为镜子,以正自己的行动。我不时品味这“文人之交淡如水”的内核,有时  相似文献   

16.
高价挖人才     
华西都市报的待遇很是让人羡慕。然而,竞争对手许以更高职位、更好待遇、更优的办报条件,两年挖走40个人当了总编辑,四个当了副总编。某报竞开价“每人两亩地的一栋别墅,每人一部车。”  传媒决战关键在人才,某报老总说:“我要用的人,6000元起步。”央视和北京电视台聘请了大批策划人,撰稿人月收入万元以上,如果是兼职,30分钟节目稿费不低于1500元。(据《新闻知识》)高价挖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18.
4、“一字之师”与“不刊之书”记得在一家杂志社举办的作者座谈会上,作为“作者”的我曾谈了如下的意思:说是自己能够为该杂志写点东西,主要是靠了两条——一是逼出来的,履行“君子协定”到期交稿;二是改出来的,编辑部的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故借那个机会,感谢他们对我的“栽培”。此话一出,四座哗然,以为我在同大伙开玩笑。其实,于我实实在在是出自自己的本心,也可以说是出自自己的经验——文章的的确确是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地市县报要繁荣新闻评论,我认为关键的措施,就是总编辑要“扛大旗”。在笔者的案头,有两本地市报总编辑撰写出版的新闻评论集。一本书名《言路》,作者是鹤岗日报总编辑傅玺政(笔名于是乎);一本书名《梁溪杂谈》,作者是无锡日报副总编辑陈玉。拜读这数百篇的新闻评论,一种崇敬心情油然而生;他们不愧是地市报总编辑中勇“扛大旗”的佼佼者。不可否认,目前地市县报的新闻评论很不景气。在一些地市县报上,社论几乎绝迹,而本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20.
他,个头不高,敦敦实实,看上去浑身上下都是力量;他,年已半百,满头黑发,眉宇间透露出年轻人的朝气;他,话语干脆,声若洪钟,一开口就让你觉得这是个办事“叫真”的人。他,名叫张夫培,是《沧州日报》第十任总编辑。你听,他是这样和我谈话:“总编辑是报纸的总导演、总指挥,对报纸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总编辑的水平和风格,关系到报纸的面貌。因此我认为,总编辑就是要站上‘帅位’,统揽全局,指挥办报,如果放弃指挥位置,任凭你多么辛苦、多么忙碌,都是瞎忙、白辛苦,一句话,就不是一个合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