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因为它是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但就实践而言,真正从理性上明白为什么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从那些方面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总是的人并不多,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学校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内部教育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2.
张素明 《广西教育》2013,(33):6-6,8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对学生进行服务、管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据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为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做一些探讨,以期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试论学校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开创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然而,就学校课程管理而言,如何确立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怎样建立学校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地位对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的理解,仅限于《纲要》中提出的“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够的。因为我国“实行国家、地方…  相似文献   

4.
学校课程建设是多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活动,应以相关主体间的学校课程共识为基础。而什么是学校课程共识是一个尚未在理论上得到明确的问题。综合分析学校课程共识的现象本质、认知特点和课程活动归属可知:学校课程共识应为学校课程主体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划的背景下,在集体制定和实施学校课程决策的活动中,基于理性同意和协商的统一,对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公共事务达成的一致认识,针对的是不同层级的课程转化和同一层级课程协作中因课程主体不同产生的课程差异问题。学校课程共识之于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在于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课程建设主体格局,最大程度实现各方利益诉求,提升学校课程决策的理性水平,从而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试论杜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与我国学校德育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在经验、实验和民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品格为目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内容,以学校生活、教法和课程一体化为手段等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影响着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学校德育应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道德教育方法的重构,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而发挥出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每个接受教育的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升。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要切合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技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两种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的课程形态,是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而重建新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然而价值理性的式微已经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桎梏,因而实现价值理性的恢复和返场成为势所必然。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理性是客体属性、主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统一,即其本质在于信仰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构建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理性系统需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解析。  相似文献   

9.
质的课程研究认为,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性经验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包括了学生各类体验的有机融合,也包括了学生获得体验的历程。这一历程是开放性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人类的共同经验、教师的个体经验、学生的个人经验往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学生在课程为他们展开的丰富的经验世界中自由想像、创造、学习、理解、交流、游戏、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学生作为一个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这一理念的提出,维护了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鼓励学校办与自己学校学生相匹配的特色教育.因此,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精神、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以课题为载体,以教研为平台,全面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1.
翟江 《辽宁教育》2023,(2):80-83
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育人途径是开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思政课程。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应该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兴趣和乐于接受的形式为出发点,与“五育”进行融合,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一、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  相似文献   

13.
一、教育多元化呼吁培智学校的教学重构教育多元主体理论产生以来,极大改善了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教育中地位的认识。近年来,学者们针对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者指出,特殊教育社区化应当成为实现全纳教育理想和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点,这一倡导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应用。生态主义课程观主张学校课程应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回归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寻求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的追求在于建构适合学校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校本课程,在于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基地建设要立足学校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积极性,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确立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掀起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目前对于学校文化,理论构建研究较多,实践研究较少。铃声,是学校不可或缺的现实生活内容,但铃声文化几乎无人问津。由此从实践层面,以南菁中学原创音乐铃声为例,探究了音乐创造在学校文化传承中的角色问题:音乐创造是音乐课程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音乐创造拓展了自身在学校领域发展的空间;音乐创造是学校文化建设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为主体,从学校的条件和特点出发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校本课程能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能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彰显学校的特色;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我校从2001年开始.以省课题《小学综合性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为载体,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自编《文明生活》校本教材,构建了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18.
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合法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目标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本方案。考虑到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性质的截然不同,本方案由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两部分组成。一制定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1.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立足于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的人的培养。2.开放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将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3.重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二制定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原则1.重视思想性──把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20.
师生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建构意指将公共价值原则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中,从而保障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主、平等、协商、理性等公共价值原则并没有主导学校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生活,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空间中所享有的公民身份、课程权力以及话语权利依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灵阻隔,导致师生交往愈来愈成为扭曲的交往。扭曲的师生交往会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重建师生交往的公共价值取向,必须以协商性、民主性、批判性和无强制性等公共理性原则为基础,保障师生的平等权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最终推动师生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