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他的文章对黑暗的旧社会言说是“投枪”、“匕首”,除了内容上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之外,与表现手法上、思维方式上惊人的逻辑力量,也是分不开的。鲁迅思想研究专家唐弢在《鲁迅杂文艺术特征》一书中指出:“鲁迅的全部杂文都是论战性的,雄辩的,表现了明确、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单从鲁迅杂文中的推理形式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娴熟的运用了归谬法的逻辑推理;另方面是复合判断推理的巧妙运用。现分述如下:首先,鲁迅娴熟的运用归谬法逻辑推理,主要有四种做法最具普遍…  相似文献   

3.
我读鲁迅     
态度:一往情深,百读不厌说实话,当前,鲁迅作品在读者尤其是青年的心目中,并不十分“吃香”。原因很多,这里姑且不论。但我仍然一往情深,百读不厌,因为“鲁迅毕竟是‘五四’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最主要代表(当然不是惟一的)”。即使是他的批评者也不能否认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他的思想与文学是一份无法回避的世纪精神遗产”。在中国,有谁像鲁迅那样,对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那么清醒、透彻的了解;有谁像鲁迅那样,对专制和愚昧揭露得那么深刻和全面;有谁像鲁迅那样,对中国人思想基因…  相似文献   

4.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中国危亡而提出的观点,它成为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其基点在于中国传统的“立心”思想和西方尼采等人以个体为本位的现代主义思想。重点在于个体内心的建设和人格精神的构建,即通过“立人”达到“立国”这一目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当时中国现状,借鉴于西方新兴思潮,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周作人共同经历了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剧变,两人生前事各异,身后名不同,不过二者在文学批评思想上却相通之处甚多:"人的文学"观点虽是周作人明确提出的,但鲁迅同样功不可没;两人从不同角度坚持文学批评"自由"和"宽容"的原则;两人对文学阶级性和文学功用的认识其实并无根本冲突.他们的诸多共同认识都是建立在对文学本质共同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与鲁迅各自经历了所属时代的社会动荡,在思想上有着相似的反叛性,金圣叹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思想,鲁迅是彻底的反封建的文化巨人。总而言之,鲁迅对金圣叹总体上持有否定看法,认为他是封建的反动文人,变节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思想迂腐。他的批注虽“字句亦小有佳处”,但是在整体上对后世没有积极的影响。在文学成就上,鲁迅远远超过了金圣叹,他能够处理好文章中理智与情感的关系,而且,鲁迅的文学批评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西方社会文化批评,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鲁迅文论一方面把文学功用从“文学”角度划分成一切文学的共同功用:审美益神、兴感怡悦、“不用之用”,和特殊文学的特殊功用:彻悟人生、认识真理、勇猛精进;另一方面把文学功用从“功用”角度划分成文学的直接功用(即“不用之用”),和文学的间接功用:见利致用、经纬世事、救亡图存。两个方面以文学的“不用之用”为纽带形成一种有机的、自成整体的文学功用观。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理清这种关系对研究鲁迅的文学及思想大有益处。从哲学思想上说,鲁迅受到尼采、施谛纳等人的影响。从文学实践上说,他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对现代西方现代哲学的吸收的历史基点是“民族自新”和“建立人国”。  相似文献   

10.
鲁迅葬仪上“民族魂“的挽旗,是对鲁迅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联系的历史性肯定.鲁迅改造国民性(民族性)思想,包括从“检讨过去“出发针砭国民性的弱点,发掘形成这些弱点的历史根源,从“追求将来“着眼重铸民族灵魂以形成“理想的人性“等丰富内涵.鲁迅作为民族解放的伟大战士,其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因此,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不能作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而应该紧密地结合鲁迅的文学实践活动,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具体探讨.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针砭国民性的国手,重铸民族精神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1.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化危机,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化品格。鲁迅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主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之所以想到这个命题,首先是新课程理念与鲁迅思想的穿越时空的契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里的“每位学生的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手段,更是教育本身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得到作为“人”的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就是“立人”,通过“立人”来“立民族”,进而“立国”。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狂人”这一形象是鲁迅先生激烈的反封建思想的凝聚,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反封建的文学形象,已经与鲁迅一道载入史册。但今天令我重新对他感兴趣的是:鲁迅为何要塑造“狂人”?“狂人”的出现与鲁迅早期所接受的尼采“超人”思想有没有关系?下面是我循着这条思路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  相似文献   

17.
“神思”是鲁迅思想——尤其是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论者多将它作为“想象”或“想象力”的同义词来理解。但在本文看来,鲁迅通过“神思”形成了一套文学人类学的叙事,在他那里,“神思”是人类在其早期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神话”构成的手段,是“诗歌”兴起的中介。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想一是抬高《水浒》的地位,一是“世不相延,人不相及”的文学发展观。鲁迅说他是“拾人唾余”,胡适则说他是“眼光过人”。从明代文学批评的历史来看,金圣叹只是照搬了李贽与袁宏道等明代批评家的观点,确实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因而只是“拾人唾余”而已。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思想不仅受到屈原的极大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也深受着屈原的影响。在写作的本质上,鲁迅认为,“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和屈原“凭心而言”是一脉相承的;在象征主义手法的采用上,两人都是信手捻来,运用得如火纯清,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在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如映衬、烘托,乃至于学习运用民问语言等方面,鲁迅也从屈原那里得到了不少启示。并得到了更高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鲁迅美术介入的启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近代到现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尝试了各种启蒙的策略:引进格致器物之学,着眼于增人知;输入各种政治模式,着眼于佐人治;引入各种思想学说,着眼于启人思。这三种相继而起的启蒙策略,显示了由外而内的演进趋势。分析这三种启蒙策略,启蒙主体所预设的启蒙对象是占民众少数的知识分子群体。而更大多数的民众则属于启蒙者的盲点。早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一启蒙运动的误区,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占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的启蒙上。文学是鲁迅先生所首选的启蒙手段,同时本着“增人感”的启蒙思路,鲁迅先生认为:美术更适合于下层民众的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