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中问答》又作《山中答俗人》,是李白隐居安陆(今湖北安陆县)时所作。诗这样写道: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中“余”是诗人自指; “(?)然”为远去貌;“碧山”即白兆山,一名碧山,在今湖北省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擅长古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苏轼誉为“今之韩愈”(《六一居士集叙》)。他也酷爱史学,所著《集古录》一千卷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巨著;任史馆修撰时与宋祁等一道修《新唐书》,纪、志、表三部分皆为他所撰。在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后,他被贬为地方官,又著《五代史记》,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五十三年中的史事。为区别于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亦称《五代  相似文献   

3.
<正>落花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宋真宗天禧五年(1 0 2 1年),宋祁二十四岁,与其兄宋庠以布衣游学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投献诗文于知州夏竦,以求引荐。席间各赋"落花"诗,夏竦以为宋祁很有才,必中甲科。宋祁亦因此在宋初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史学著作有与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和自撰的《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都列入正史。他又研求金石,撰《集古录跋尾》,开金石学著作之先。对他文史的评价,当时就毁誉兼存。苏轼推崇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并且说:“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可是,欧阳修的至交刘敞却偏偏说:“好个欧九不知书”,其弟刘攽(司马光撰《通鉴》的得力助手)认为《新五代史》只能算“第二等文字”。司马光撰《通鉴》,多取《旧唐书》、《旧五代史》而极少用《新唐书》、《新五代史》。后人评欧阳修,多以为他“文胜于史”。史学家对他也褒贬不一。今略抒管见,以求得到教正。  相似文献   

5.
北宋词人宋祁(qí)曾写《玉楼春》一词,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千古传诵。因这一佳句,宋祁出了名,他当时任工部尚书,因此人们给他一个美称——“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红杏枝头春意闹”,妙在一个“闹”字上。据说这个“闹”字也经多次改动,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晚清词评论家王国维说:“着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的宋祁与欧阳修合修《新唐书》,所作韩愈本传(《列传》卷一百),对韩备极推崇,说他“深深本元,卓然林立,成一家言。《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宏深,与孟、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云”。在这儿宋祁特别标出《师说》与《原道》、《原性》并列.可见《师说》之受重视。这篇文章(载于《昌黎先生集》卷十二,以下简称《文集》)表达了韩愈对于师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薛居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在二十四史所有的主编人员中,只有他和范晔、李延寿、宋祁四人是属于河南籍的。在薛居正主持下编写的《旧五代史》,是我国史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为我们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薛居正,字子平,宋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他生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卒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终年七十岁。他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五代后期和北宋初期,一生经历了六个朝代。  相似文献   

8.
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观之,自是~①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②句字,与初造意~③同,而识~④其用意所起故也。(选自《曲洧旧闻》,中华书局2002年版)【注释】①自是:从此以后。②窜易:改动。③造意:构思。④识:本文指揣摩。【今译】黄庭坚(字鲁直)在相国寺得到一册宋祁(字子京)修撰的《唐史》稿本,回去后仔细研读,从此文章日益进步。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看到宋祁修改字句,和原先的意思不同,从而懂得了他写作的精妙构思。  相似文献   

9.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北宋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人们无不赞誉绝妙,甚至有美称宋祁为“红杏尚书”的(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遁斋闲览》)。  相似文献   

10.
《读书杂志·卷五·汉书第九》“请问”条:“‘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所以然。尧进请问’,景祜本‘间,作‘问’,宋祁曰:‘问’疑当作‘间’。汪本以宋改。念孙案:原本作‘请问’,义自可通,不当辄以意改也。《史记》亦作‘请问’。” 笔者按:考诸史籍,王说殊误,宋祁所疑甚是,汪文盛本从宋校改极为有见.今《史记》作“请问”者,正当据此校改作“请问”,王念孙反欲据《史记》误本校改《汉书》,未免本末倒置。为论说方便,今将《汉书》有关语句移录于下:  相似文献   

11.
批评的妙法     
宋代的宋祁修书爱用冷僻的字词,比如,"迅雷不及掩耳",他偏要写成"震雷无暇掩聪",并常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欧阳修参加编修《新唐书》后,看到宋祁爱用冷僻字,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施行“文治”的独特朝代,因而文人参政意识空前高涨,文人地位也在历代最高。北宋初期的宋祁,集官、文、史于一身,各有建树。今通过对现存史料的研究和考证,全面论述了他作为上层官员、西昆后期作家和《新唐书》之《列传》编撰者这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宋祁所写的《落花》诗,程千帆、吴新雷断定其为咏物之作,象征人生艰难旅途中奋斗到底的精神。陈衍则认为是写伤逝之意,认为宋祁多侍儿,是伤其侍儿之逝。而从此诗的写作背景、诗作用典、宋祁本人的生平经历着眼.经过细致梳理可得出结论:陈衍所论的写伤逝之意更合此诗意旨,但他关于宋祁当时多侍儿的看法不确。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史学家宋祁写文章时,喜欢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即使是在编撰《新唐书》时,也还是冷字僻典随处可见,读起来十分诘屈聱牙。当时,社会上不少的人对此很不满意。有一次,文坛泰斗欧阳修预先知道宋祁要来作客,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宵寐匪祯, 扎闼鸿庥。宋祁来到后,见门上补贴了一副对联,不年不节贴对联,他就感纳闷,又觉新鲜。于是,他便认真地看了起来,但看了几遍,竟不解其意。于是,宋祁便向欧阳修询问。欧阳修笑着说:“昨夜我做了一个  相似文献   

15.
常建存诗不多,而名篇佳句,流传极广,卓然可与王、孟抗行,是盛唐著名诗人之一。可惜有关他的生平,记载缺略。我们仅知他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曾官盱眙尉。他什么时官盱眙尉呢?辛文房《唐才子传》说是大历年间(766—779)。清编《全唐诗》沿而不改;后人往往辗转照抄。这一明显的错误在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常建诗》条得到了纠正;然而余氏认为常建之尉盱眙,当在开元、天宝间,也是臆测之词。我在《唐诗札丛·常建生平考略》(刊载于《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四辑)中据芮挺章《国秀集》称常建为“前进士”,论证他官盱眙尉不可能在天宝三载(744)以前,订正余氏之失;但我据《新唐书·艺文志》四《常建诗》下注“肃代间人”,因而推断常建“至肃、代间犹存,其卒当在大历中”,则是错误的。按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录常建诗,题云:“高才无贵士,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英灵》编于天宝十二载(753),其时常建已谢世,语意极明。宋祁所云“肃、代间人”,盖出  相似文献   

16.
故人西辞黄鹤楼②,烟花三月下扬州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①郁贤皓教授考定本诗开元十六年(728)暮春由安陆游江夏(今潮北武昌)时作,可从。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隐鹿门山,四十岁方赴长安应试,不第而游于东南,一度入张九龄幕府,不久又归隐,痘发于背而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他的籍贯有三种不同说法:《新唐书·文艺传》、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二十四)说他是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说他是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全唐诗》(卷一百四十)说他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我同意王运熙同志的考订,(《王昌龄的籍贯及其〈失题诗〉的问题》光明日报1962年2月25日)认为他是太原人。理由是: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游。”这里说,王昌龄是太原人。段璠是盛唐时代的人,其说比较可信。又王昌龄《洛阳尉刘宴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诗说:“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太行北”,指太原。太原在太行山之北。  相似文献   

18.
冯时行,字当可,宋恭州(今重庆)人。自号(?)云或(?)云子,人称(?)云先生,著有《(?)云文集》。 冯时行的生年史无记载,其所作《龙多山鷲台院记》有云:“绍兴已卯,行年五十九。”(《合州志》)以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九年(一一五九)逆推五十九年,是为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他少年时曾住居(?)云山读书。宣和六年(一一二四》状元及第,先后在奉节(今四川奉节)、南浦(今四川万县)、江原(今四川崇庆东)、丹稜(今四川丹稜)等地任县官。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奉旨上朝,得罪卖国宰相秦桧,次年调知万州(今四川万  相似文献   

19.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广为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其中“闹”字的运用,使他“因一字之奇名噪千古”。“闹”字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如清人刘公  相似文献   

20.
按课本第 110~ 111页所说 ,文天祥的不朽之作《过零丁洋》作于被捕之前。这跟《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也自相矛盾。“文天祥”一目中介绍说 :“12 78年在五坡岭 (今广东海丰北 )被俘 ,押解经过零丁洋 (今广东珠江口外 )时 ,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 ,劝降张世杰 ,他坚决拒绝 ,并写下此诗作为回答。”另外据《中国通史》第五册 (蔡美彪等著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 449~ 45 0页 )更详细的介绍 ,文天祥是在被俘后押解经过零丁洋时 ,写下了这首诗。因此 ,课本的表述 ,应为 :“12 78年 ,文天祥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