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是两位“智叟”意见相左:一个说愚公应该移山,一个说愚公应该搬家,都振振有词,滔滔不绝,可就是谁都不问问双方共同面对的这位愚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愚公:是北山愚公,还是南山愚公?是两千年前的老愚公,还是两千年后的新愚公?是单干的个体愚公,还是已经组织起来的集体愚公?换言之,也就是说这二位“智叟”又要做学问、研讨问题,又简直就是成心置时间、地  相似文献   

2.
命题设计应该象桥那样,对于站在“岸”边的学生具有吸引的魅力。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命题: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长期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但对愚公精神的评价,最近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而去其智,不尽合理;形式上学愚公吃了苦头,是由于不听智叟的意见;要做智叟化了的新愚公。请你重读列子的《愚公移山》,自己命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命题设计有开掘、生发的内涵,能激发学生认识、探究的兴趣,启迪思维驰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一文核心落在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上,怎样认识这段对话的内涵,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初中第五册)作了如下概括:“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之举采取讥讽态度,想阻止他干下去,是因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而愚公则如上所述,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坚持移山。”对于这段概括,笔者有不同看法,析述如下:(一)《教师教学用书》分析愚公形象时肯定愚公“有远…  相似文献   

4.
愚公结网     
听说智叟发明了一种将两台计算机用电缆线链接在一起的方法,愚公颇想看一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从那次移山事件以来,愚公和智叟家族就陷入了“冷战”,老死不相往来。但是,这件事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两千多年来,智叟到处说愚公的坏话,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精神鸦片,不利于竞争,是靠控制宣传机器炮制的“神话”,愚民政策。每想到这些,愚公心里就把牙齿咬得“嘎嘣嘣”乱响。如果,智叟的这个“鬼发明”推广开来,那么全世界不是就都陷入了他的这种诡辩舆论当中,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一定会被他的胡言乱语牵着鼻子走,如果那样的话,对愚公精神的发扬光大,可是大大的不利了。  相似文献   

5.
这是笔者听的两堂网络阅读课的教学片段:案例一:网络阅读《愚公移山》。上课之前,教师用电子公告板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文章先写太行、王屋两山的幅员面积、高度和朝向同下文有什么关系?”“写愚公移山的决心有哪些情节?”“从智叟同愚公的对话中怎样判断‘智’与‘愚’?”“  相似文献   

6.
崇尚愚蠢     
有人说“大愚若智”,有人说“大智若愚”,古代歌颂的人是“愚公”,而反对或不提倡的人是“智叟”。  相似文献   

7.
片段(一)阅读教学《愚公移山》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开始!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寓言,尤其近几十年来更为人耳熟能详。对许多人来说,阅读这样的经典最容易迷失自我,因为“人定胜天”的思想层面的定位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对人物结论性的评价,已经成为现成的概念包裹在文本周围,于是,教学就容易落入前人的窠臼,赞愚公而批智叟就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愚公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山里,门前有王屋、太行两座大山,它们把愚公死死挡在山里,日子难过啊。愚公寻思着:得想法子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给搬了。这天,愚公找到老朋友智叟,告诉了他想移山的事。智叟听后摸着胡子哈哈大笑,坚决反对。智叟不愧是智叟,一会儿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愚公一听,连声称好,就回家准备了。回到家,愚公召开了一次大家庭会议,会上提出了智叟的想法。全家听了都觉得十分妙,第二天他们就开始行动了。原来智叟建议利用这两座山进行资源开发,招商引资。这样,不但节省人力,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怪不得愚公一家人都说好呢!…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  相似文献   

11.
话说愚公虽然是个老实的粗人,但在移山之前却深思熟虑了一番。“两座大山把我们村与外界的发展机遇隔绝。山,正是山,让我们看不到富庶与繁华,让我们得不到机遇与发展。”想到这里,愚公更加精神抖擞。“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无论多大的山,我也不怕。即使是让我一个人去做这件事并且苦死累死,我也心甘情愿。”愚公自言自语道。同村的智叟是当地有名的零售商,赶着骆驼队一趟又一趟地把山里头买不到的生活必需品从山外的城市运进来,然后高价出售给乡亲们。乡亲们由于出山不便,为了生活不得不接受智叟的高价物品。智叟靠着两座大山一天天暴发。…  相似文献   

12.
釋词一得     
词语的解釋工作,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各个新词在课文的作用地位以及什么时候提出解释为适宜等。象“愚公移山”一课里的“智叟”和“愚公”两个名词,教学开始时,我只要求学生读准音和知道是两个人名。在分析课文后,也就是当孩子们认  相似文献   

13.
对《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作了如下概括:“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之举采取讥讽态度,想阻止他干下去,是因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愚公移山》一直是初中语文的一篇重要课文,多年来,有部分老师在分析此文时,总是把文中的智叟和愚公之妻等同看待,认为他们两人都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当然,智叟作为移山计划的反对者,是毫无疑问的;但愚公的妻子是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则大有探讨的必要,这也是本文教学中常会出现的而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作文要写出新意,可以有很多方法,这一期我们讲的是唱反调。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会唱唱反调,比如和大人顶嘴,就某个问题展开的讨论。还有辩论会,那可是双方公开唱起了反调。而在作文中,唱反调是让观点出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比如对“班门弄斧”唱个反调,就有了“弄斧就得到班门”的说法,比如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唱个反调,就有了“愚公太愚,智叟聪明”的结论。唱反调成了新思想、新观念的孵化器。反调要唱得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得分清什么可以反,什么不可以反。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人人都知道,如果你偏要反这…  相似文献   

16.
时光飞梭,眨眼间已到了21世纪,而愚公却还没能将挡在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移走。虽说愚公身子骨还算硬朗,但这样挖下去也不是办法呀。这时候,愚公只好向智叟请教了。  相似文献   

17.
(课本剧脚本)“愚公”新传道具:显示牌、头盔、相机等。出场人物:愚公、愚妻、智叟、山神、玉帝、愚公子孙第一幕(愚公、愚妻上)(愚公头系白毛巾,边走边望天)愚公:我们家门前这王屋、太行二山,风景真好。愚妻:好个屁,整日没阳光,衣服晒不干,道路不好走,噫,你发什么呆呀!愚公:(一副深思样,伴咳嗽声)太太,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两座山搬走。愚妻:(摸摸愚公额头)怎么咳嗽,没发烧吧?快请医生看看,该不会染上“非典型肺炎”吧?愚公:我没病,我决定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孩儿们!愚公子孙:(匆匆上)干嘛,老爸?愚公:我决定搬走这两座大山,去省城才方…  相似文献   

18.
愚公的传人     
话说老愚公羞辱了智叟以后,率子子孙孙每天挥汗如雨地挖山不止。长年累月的超负荷重体力劳动使老愚公积劳成疾,久而久之,终于有一天,愚公病倒。弥留之际,他忽然醒悟过来,嗫嚅好半天才下定决心,吃力地吩咐围在病床四周的子子孙孙:“王屋山……你们不必再去挖,把家……搬到山那边去……”老愚公的话没说完,子孙们纷纷反对。大儿子说道:“使不得!您老人家亲身创立的‘愚公移山’一词已载入史册,其内涵已名扬四海,妇孺皆知。搬家有辱咱家名声,落得‘知难而退’骂名,万万使不得!”老愚公叹了口气,声音颤抖地说:“……以后你们可采用……炸药,一下…  相似文献   

19.
愚公的传人     
话说老愚公羞辱了智叟以后,率子子孙孙每天挥汗如雨地挖山不止。常年累月的超负荷重体力劳动使老愚公积劳成疾,久而久之,终于有一天,愚公病倒。弥留之际,他忽然醒悟过来,嗫嚅好半天才下定决心,吃力地吩咐围在病床四周的子子孙孙:“王屋山……你们不必再去挖,把家……搬到山那边去……”老愚公的话没说完,子孙们纷纷反对。大儿子说道:“使不得!您老人家亲身创立的‘愚公移山’一词已载入史册,其内涵已名扬四海,妇孺皆知。搬家有辱咱家名声,落得‘知难而退’骂名,万万使不得!”老愚公叹口气,声音颤抖地说:“……以后你们可采用……炸药,一下子…  相似文献   

20.
人物:愚公、他的大儿子、小儿子、众子孙们;智叟。时间:中国古代的时候。地点:太行、王屋山脚下。(幕启。背景的画面是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巍峨雄伟。音乐声中,愚公与众子孙劳动场面,做舞蹈造型。愚公的大儿子上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