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白三教兼容的思想的复杂性、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特征及游历、求仕、归隐的典型文人生涯,通过对月这一原型意象的审美创造,使笔下的月亮呈现出鲜明的人格精神美、意象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2.
朱幼彩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4):51-51,61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论词,标举“境界说”,以为词作当以境界为最上,并分境界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此说为诗词赏鉴者奉为圭臬。文章即本斯旨,对唐宋名家之写月佳作,结合作者之境遇,略加赏析,以纪念这部不朽的名著问世95周年。 相似文献
3.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魅力的意象之一,它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一般也都带有特定的含义。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中有很多作品描写到了“月”。本文通过分析教材中“月”的意象含义,让学生对“月”的意象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5.
6.
张玉能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5):1-9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构成\"召唤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月”意象,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也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月”意象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使其散文呈现出浓郁的禅宗韵味。 相似文献
8.
王庆中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生版(学语文))》2006,(11):44-45
1.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出处]魏·曹不《燕歌行》[赏读]皎洁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我的床边;夜晚还未过去,天上的银河却已流转到西方了。只有人儿,还在那里痴心地徘徊盼望。原诗是描写闺中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如果撇开诗的原意不看,单看这两句诗,倒也很有一种清寂柔美的韵味。 相似文献
9.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3,(3):33-36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是一位致力于艺术和精神分析相互关系研究的英国哲学家。他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特别是与视觉绘画艺术相关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视觉绘画艺术方面,他提出了\"双重性\"、\"看进\"、\"看作\"、旁观者理论、风格和艺术\"情境\"等理论。这里主要探讨沃尔海姆的艺术\"情境\"理论。他提到的\"情境\"与文学上所说的\"情境\"含义截然不同,主要是指观看者或艺术家本人具有的运用到艺术品中的艺术技能的背景知识的多少,而观看者或艺术家对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制约着他对艺术品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0.
何艳燕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30-130
英语教学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英语教学情境氛围的创设,而"情境"的关键在于"情",尤其是学生对教师的"情",有了情的"情境"才称得上"神似",注重情的投入才能使情境真正有灵魂.本文旨在强调情境中"情"的重要,试图从创设情境的态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师生心境的沟通、学习态度和目的的强化、对后进生的关心、师生的劳动创造、教学环境、师生人体本身的媒介作用等方面,探索创设情境中对"情"的挖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江飞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2-96
童庆炳在《文学与审美》一文中首次提出"审美溶解说",以通俗易懂的形象化比喻,正确而客观地揭示了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与其他非审美属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审美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的创造。审美溶解说作为对文学本身的特殊本质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化发展过程中,也与"审美反映论"、"审美特征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等一起构成了整体性的中国"审美论"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中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不同导致中西方审美方式的不同。但事实上,方法论的不同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将西方审美深入探究,西方审美体现出审美"人化"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是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美学的切入点,从而更好的掌握西方美学中所体现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两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立足审美视域的特点,从课程的准备阶段、讲授阶段、反馈阶段三个方面,论述了审美视域下两课改革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9)
情境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场域,师生应当共同创设类型多样、风格多变、主体多元的立体式教育,积极运用“依据教育内容,营建事件情境”“分析角色任务,形成学习情境”“根据教育地点,构建实践情境”“遵循情境介质,创设研究情境”策略,创设寓于“大思政”格局的教学情境,使育人目标能在灵活多变的教育情境中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15.
刘志红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0,(7):21-22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的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月”的时间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 相似文献
16.
如何对学生进行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偏远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情境启导法”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三新”(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视角,创设真实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感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日本劳动省为了在全国造成尊重劳动技能的社会风气,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并为了纪念1970年在日本举办的第十九届国际职业训练竞技大会,将11月10日该会的开幕式这一天定作每年的技能日,将11月定作技能月。 自1971年以来,每逢11月,中央政府举办全国性的职业训练大会,表彰水平高超的技能者,地方也举办相 相似文献
19.
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公认的咏梅绝唱,可是对此绝唱中"月黄昏"的解释却至今人言人殊。本文以部分古典诗歌为例,分析了"黄昏"所指的时间和双重含义,认为古典诗歌中的"月黄昏"乃是黄昏时朦胧的月色和月光。 相似文献
20.
“情境化”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环境,拉近了新知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为学习新知提供了一个生长点。而“去情境化”,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自觉地建构知识体系,以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可见,“情境化”与“去情境化”两者并不冲突,它们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而课堂中的“情境化”最终要上升到“去情境化”。在本文中,对“情境化”和“去情境化”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他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相似文献